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满足生产中对玉米链格孢叶斑病进行防治以及抗病育种的需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玉米链格孢叶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室内药剂筛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温度、p H值等条件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有显著影响。病菌生长最适碳、氮源分别为乳糖和蛋白胨,30℃、p H值为6的条件下生长最好;最适产孢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产孢温度和p H值与最适生长条件基本一致。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连续光照却明显有利于产孢过程。病菌菌丝的致死温度为60℃,10min;孢子致死温度52℃,10min。药剂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异菌脲对病菌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仅为0.365 mg·L-1;霜·锰锌、咪鲜胺锰盐等药剂对玉米链格孢病菌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白鲜灰斑病为近年来辽宁白鲜生产上新发生的重要病害,各调查田均有发生,病情指数5.3~59.6,其致病菌为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该菌为新种,国内外Paracercospora属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明确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能够为后续研究及田间病害防控奠定理论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CA培养基,最适p H值为6,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光照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菌落致死温度为54℃10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1%葡萄糖溶液,最适氮源为1%硝酸钾溶液,致死温度为53℃10min。  相似文献   

3.
川芎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川芎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川芎菌核病菌在PSA和麦麸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麦麸培养基上产菌核数量最多;菌落生长最适温度25℃,最适pH 7~8。菌丝能对各种形式的碳氮源加以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胰蛋白胨产菌核最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子囊孢子的萌发适温10~30℃p、H 7,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核萌发产盘率受到温度及覆土深度的影响。菌核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70℃和50℃。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平皿培养法研究五味子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放线菌。结果表明:叶枯病病原菌在PDA及PDBA培养基上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影响较大,25℃为其最适温度,同样温度下,黑暗条件显著有利于产生孢子,光照更利于菌丝生长;p H 6~7为菌株生长最适p H;最佳碳、氮源分别为果糖及蛋白胨;孢子致死温度测定为54℃。筛选到2株对五味子叶枯病病原菌拮抗效果较好的放线菌A-25-8和A38,其拮抗率分别为66.26%和66.10%。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云南屏边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分类学地位、致病谱、生物学特性,为野生墨兰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刺伤接种、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确定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分类学地位、致病谱,采用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法测试碳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因素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的影响。【结果】本试验分离鉴定了云南屏边的2株墨兰炭疽病分离物,经形态学特征、回接发病特征及基于ITS rDNA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胶孢炭疽菌。该菌还能侵染兜兰、建兰、红柱兰,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甘氨酸,最适温度为30℃,致死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8,最适光照为暗培养;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最适温度35℃,致死温度60℃,最适pH值为7,光照对产孢影响不显著。【结论】云南屏边野生墨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对兜兰、建兰、红柱兰致病,病原菌的环境适应性强,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应禁止栽培兜兰、建兰、红柱兰。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吉林地区野生紫丁香蘑生物学特性,分别从温度、p H值、碳源、氮源、单色光、无机盐及维生素7个影响因素,对紫丁香蘑菌丝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最适p H值为6.0,最适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牛肉膏,在菌丝生长过程中施加合适的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添加一定量的硫酸镁和VB1也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交试验进一步表明菌丝体最佳生长条件为麦芽糖、20℃、p H值6.0、VB1、牛肉膏、硫酸镁、蓝光。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莲藕腐败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不同培养基及光照、温度、p H、碳氮源对莲藕腐败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4种培养基上均能较好生长。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在20~30℃范围生长较快,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在p H值4~13范围内均能生长,最佳p H值为7。不同的碳源中,麦芽糖、蔗糖、果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的氮源中,菌丝在含酵母浸出粉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室内测定了温度、pH值、光照、碳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为25℃、pH值为7、光照条件为12h光暗交替、碳源为a-乳糖、氮源为NaNO_2,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水浴5min。研究结果可为建兰茎腐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的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对小桐子叶斑病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uingensis Moss.)的影响,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十字交叉法从碳源、氮源、温度、pH值、光照等方面对塔宾曲霉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塔宾曲霉在尿素、甘氨酸为唯一氮源之外的其他17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的生长,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甘露醇、牛肉膏;菌丝在23~37℃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35℃,致死温度为65℃;培养基中pH值4~8时均能生长,最适pH值为8;此外,光照能促进菌丝生长。塔宾曲霉在尿素为唯一氮源之外的其他18种培养基上均能产孢,产孢最适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牛肉膏;在23~37℃均能产孢,最适温度35℃;培养基中pH值4~8时均能产孢,最适pH值为6;光照对孢子生长有促进作用。【结论】塔宾曲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酸碱度敏感,可能与寄主小桐子的生长环境及叶片的生理生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豆豆荚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研究了光照、温度、pH值、湿度、碳氮源等因素对大豆豆荚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条件对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该菌的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最适生长温度30℃;在pH 3~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H范围为5~7.分生孢子在15~30℃都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是25℃;在pH 3~10范围内都能萌发,最适萌发pH为6~8.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60℃和56℃(在15 min内).在相对湿度低于97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该菌可以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在供试碳氮源中,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粉,而孢子萌发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酵母粉.  相似文献   

11.
大蒜干腐病是甘肃大蒜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其优势病原为尖孢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GSLZG-9-2、茄病镰孢菌GSGGG-12的生长温度范围均为103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35、30℃;轮枝镰孢菌GSLZG-3-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35、30℃;轮枝镰孢菌GSLZG-3-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6、30℃,p H值范围均为43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6、30℃,p H值范围均为49。尖孢镰孢菌GSLZG-9-2、轮枝镰孢菌GSLZG-3-2、茄病镰孢菌GSTSG-12菌丝生长最适p H值分别为7、6、7,而产孢最适p H值分别6、7、7,p H为7时三者产孢量均最大;三者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牛肉膏,产孢量最大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三者均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GSLZG-9-2和GSLZG-3-2菌丝致死温度均为75℃、10 min,GSGGG-12菌丝致死温度为70℃、10 min;三者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依次分别为55、55、50℃,10 min。  相似文献   

12.
盐碱化土壤中1株耐盐解磷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法进行菌种初筛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筛选纯化得到1株高效解磷菌F1312,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在碳源、氮源、温度、p H值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经筛选所得的菌株F1312初步判断为放线菌;对F1312进行生物学测定,该菌株在所供4种碳源、氮源、p H值、温度条件下均能生长,其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浸膏粉,最适p H值为7,最适温度为30℃;在发酵条件的优化组合试验中,F1312的最适解磷条件为:p H值=7,温度30℃,碳氮比20∶1,转速150 r/min。  相似文献   

13.
大蒜干腐病是甘肃大蒜贮藏期的主要病害,其优势病原为尖孢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茄病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孢菌GSLZG-9-2、茄病镰孢菌GSGGG-12的生长温度范围均为10~35℃,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分别为26、28℃,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35、30℃;轮枝镰孢菌GSLZG-3-2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3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6、30℃,p H值范围均为4~9。尖孢镰孢菌GSLZG-9-2、轮枝镰孢菌GSLZG-3-2、茄病镰孢菌GSTSG-12菌丝生长最适p H值分别为7、6、7,而产孢最适p H值分别6、7、7,p H为7时三者产孢量均最大;三者营养生长最好的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牛肉膏,产孢量最大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三者均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扩展最快,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GSLZG-9-2和GSLZG-3-2菌丝致死温度均为75℃、10 min,GSGGG-12菌丝致死温度为70℃、10 min;三者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依次分别为55、55、50℃,10 min。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辽宁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榛子叶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采用已经鉴定并报道的榛子叶斑病致病菌榛叶点霉(Phyllosticta coryli)菌株分别置于设定条件下,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别测定该病原菌菌丝及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对该病害的症状及病原菌形态进行描述,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测定。病菌菌丝生长以PSA培养基最适,能有效利用多种糖和氮源,分别以麦芽糖和甘氨酸最佳,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p H值为7~9,光照可促进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61℃。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5~25℃,最适p H值为5,黑暗条件下对孢子更易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8℃。对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生物学特性系统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下,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纯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 H值、温度、光照、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马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病原菌生长较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20%地锦植物煎汁的PDA培养基,适宜p H值为6.0~7.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光照条件为全黑暗。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板蓝根根腐病的生物学特性,对4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温度、pH值、碳源、氮源、相对湿度条件下的菌落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以及致死温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菌株P1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均为25℃,菌落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6,产孢最适pH值为5,最适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时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菌株P2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值为6时生长速度最快,最适碳源为淀粉,氮源为硝酸钠.菌株P4、P5菌落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均为30℃,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值均为7,最适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硝酸钠,相对湿度低于90%孢子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表明不同寄主、不同菌株的生存环境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湖北孝感本地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要病害发生规律,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结合其r DNA-ITS序列分析,对油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分子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鉴定两种病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炭疽病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淀粉、硫酸铵,p H 6.0为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2℃;链格孢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以淀粉为碳源、硝酸铵为氮源为宜,p H 8.0时菌丝生长最快,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  相似文献   

18.
对芝麻镰孢茎枯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在供试10种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在查氏琼脂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上生长较快;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30℃,最适温度25℃;最适pH值为7;光照抑制菌丝生长.菌丝致死温度为64%10min.病原菌在VBC培养基上易于产孢,产生的孢子多为大型分生孢子,而在CA培养基上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产孢温度范围10~30℃,最适30℃,最适pH值为9.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碳源为1%木糖溶液,适宜氮源为0.01%脲溶液;分生孢子在10~30%温度问均能萌发,最适25℃;萌发最适pH值为8,光照抑制孢子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2℃10min.  相似文献   

19.
测定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光照条件、碳氮源对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落颜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菌为疫霉菌Phytophthora fragariae,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察贝克氏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2℃,最适pH值为6,光照对该病原菌生长无影响,有无碳源对其生长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以蔗糖为碳源生长最好;蛋白胨为氮源生长最好,NH4Cl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20.
合欢枯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规方法对合欢枯萎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可在5-35℃下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病菌生长的pH值范围为4-10,最适pH值为6-7;病菌可在多种碳、氮源上生长,最佳碳源为蔗糖;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氯化铵;病原菌致死温度为70℃。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