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聚孢霉属真菌是一类具有丰富形态学和生态学特征的生物类群,广泛分布于多种环境条件中,尤其是在土壤中。聚孢霉属真菌有着巨大的生防潜力,可通过拮抗、重寄生、促生以及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防控植物病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聚孢霉属真菌的系统分类学进展,并对聚孢霉-植物病原菌以及聚孢霉-植物寄主之间的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随后对聚孢霉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从聚孢霉属真菌中挖掘具有优良生防特性的菌株,将推动其在农业应用上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2.
扁桃拟茎点霉(Phomopsis amygdali)引起的桃缢缩溃疡病是桃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带菌苗木及接穗是病害向无病区传播的主要途径。严格的检疫措施是保证无病区健康生产的关键。准确、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是严格执行检疫措施及研究病害发生规律的有力工具。将扁桃拟茎点霉组蛋白H3(histone H3)基因与其近缘种比对发现,该基因特异性强,适合作为分子检测的靶标。针对histone H3基因为靶标,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建立了扁桃拟茎点霉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该方法只能特异识别扁桃拟茎点霉。检测灵敏度可达4×10~1copies·uL~(-1),比常规PCR检测方法高1 000倍;孢子检测最低限达2个孢子,比常规PCR检测方法高10倍,且仅需1 h即可完成检测。该方法用于田间样品检测,扁桃拟茎点霉的阳性检出率达86%,高于分离培养法和常规PCR检出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 Man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可用于田间对扁桃拟茎点霉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3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适于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亲缘关系分析的15个随机引物,并优化了RAPD分析的扩增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广东果树上17种拟茎点霉进行了RAPD分析。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2个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菌株和2个P.macadami Z.D.Jiang et P.K.Chi菌株都分别以0.636和0.589的相似系数两两首先聚在一起,而不同的种则只在小于0.54的相似系数范围内聚类,体现了种间及种内的亲缘关系差异程度;聚类群与寄主植物不具相关性,同种植物上的不同拟茎点霉,即使是分自相同寄生部位也不能聚在一类;支持形态学上将生于柑桔枝和黄皮茎、沙梨叶和果、杨梅叶和枝以及同是生于龙眼叶的共8个拟茎点霉分别鉴定为不同的种,而不支持将P. cytosporella Penz.et Sacc.与P. mangiferae合并为一个种的观点;RAPD技术可作为拟茎点霉属真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传统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往往根据病组织的症状、病原菌的特征以及研究人员的经验进行。但某些病原引起的症状相似,例如胡萝卜的细菌枯萎病与交链孢黑斑病、病毒与难养菌、不同病原物复合侵染造成的症状。有些病原菌不能进行纯培养,因而,单靠传统的分离培养、生物学测定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筛选的11条ISSR引物对从我国柑橘主产区和国外收集的135株叶点霉属真菌菌株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扩增图谱用NTSYS-pc2.10软件进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共扩增出116个DNA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12个,多态率为96.55%;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10.55个条带,扩增产物大小在250~3 000 bp。聚类分析显示,中国柑橘叶点霉属真菌可以分为4个种,即P.citricarpa、P.citriasiana、P.capitalensis和P.citrichinaensis。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97为阈值时,柑橘黑斑病病原菌(P.citricarpa)种群可分为5个亚类,subclade-I的菌株来自中国的本地早、温州蜜柑、槾橘和南丰蜜橘,subclade-II的菌株均来自中国的砂糖橘,subclade-III的菌株来自非洲莫桑比克柠檬和葡萄柚、佛罗里达甜橙、南非甜橙和来自杭州市场上进口的澳橘,subclade-IV的菌株来自中国的甜橙,subclade-V的菌株来自中国的柠檬,表明我国柑橘黑斑病病原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遗传变异与寄主相关;我国与国外的柑橘黑斑病病原菌在起源上可能存在差异。P.citriasiana、P.capitalensis和P.citrichinaensis种群内也存在遗传变异,但其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和寄主未发现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研究柑橘叶点霉属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多菌灵、百菌清对天门冬拟茎点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业斌 《植物保护》2000,26(2):42-43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芦笋产区因该病危害造成基地成片翻耕改种或边种边毁的局面。在目前尚无优良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有效途径。前人提出多菌灵(carbendazim )、百菌清 (chlorothalonil)防治芦笋茎枯病 ,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1] 。多菌灵与百菌清为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其对芦笋茎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尚无研究报道 ,作者于 1998年开展了此项工作 ,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种天门冬拟茎点霉 [Phomopsisasparagi (Sacc .)Bubak]从采…  相似文献   

7.
 由Phomopsis longicolla(或Diaporthe longicolla)等拟茎点霉(间座壳)属真菌引起的拟茎点茎枯病是我国黄淮海等地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茎部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为构建一种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用于抗病资源的快速筛选,本研究比较了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切茎接种法、黄化苗接种法、种子接种法和菌丝块贴茎法等5种接种方法,发现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具有操作简单、试验周期短、易于判定结果、结果稳定性好的优点。选取5个具有毒力强弱和地域代表性的P. longicolla菌株为鉴别菌株系,建立了抗性结果评价标准,形成了抗性鉴定技术体系。对2020年从黄淮海等地收集的62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发现对强毒力菌株DT3-3-1和弱毒力菌株ZZ1-1高抗的品种分别占31%和68%,有13个品种同时高抗5个菌株(占21%),表明我国大豆主栽品种中存在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种质资源。本研究为挖掘大豆对拟茎点茎枯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新的候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PCR技术的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病原真菌是可以在植物上引起病害的一类重要病原物,对该类病原的快速检测是对其进行植物检疫、监测预报及病害防治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近年来,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检测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和可靠.本文对近年来基于PCR技术的植物病原真菌检测方法进行了介绍与评述,这些方法包括ITS-PCR、巢式PCR、多重PCR、PCR 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相似文献   

9.
寡雄腐霉对多喙茎点霉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寡雄腐霉Pythium oligandrum Drechsler能够在多种重要农作物根围定殖、拮抗或寄生16个属中的20多种真菌和其它卵菌[1],除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外,其余均为重要的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总结了杀虫真菌——弗氏新接霉蚜霉菌Neozygites fresenii(Nowakowski)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流行与分布、预测预报、安全性,与杀菌剂、杀虫剂和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生态学特点以及生产时间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今后应在田间筛选范围、毒力测定和评价标准、分子作用机理、杀虫活性物质的测定以及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霜霉属真菌(Peronospora(Corda)Schrdoter)较为重要的种有东北霜霉(Peronospora manshurica(Naoum.)Syd.),散展霜霉(Peronspora effusa(Grev.)Ces.),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烟草霜霉(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f.sp.tabacina(Adam)Sklichy)等。本研究对寄生霜霉、散展霜霉和东北霜霉3个种的孢子囊通过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自然死亡等多种致使孢子囊死亡的方法处理后,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和其萌发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观察了干烟叶上烟草霜霉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和其萌发活性,得出了霜霉属真菌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和孢子囊的萌发活性呈反相关关系的规律性结论,说明检验孢子囊的自体荧光现象可以用于检验霜霉属真菌孢子囊的萌发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从进境美国大豆茎秆上分离到一株真菌分离物5321,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形态特征、ITS序列、ACT序列以及致病性测试结果,将其鉴定为楸子茎点霉(Didymella pomorum),这是该真菌感染大豆的首次报道,也是中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真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千里香杜鹃、头花杜鹃、烈香杜鹃、陇蜀杜鹃4种杜鹃属植物为材料,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其内生真菌,测定内生真菌粗提物的抗虫活性,筛选出具有良好抗虫活性的菌株,并对这些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以此初步筛选出对赤拟谷盗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较好抗虫活性的内生真菌菌株。结果表明:从4种杜鹃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2株内生真菌菌株,共发酵产生44种粗提物,其中LS-Y-2菌丝体粗提物对赤拟谷盗具有一定触杀活性(LD50=69.31μg/adult);LS-Y-2菌液粗提物、TH-Z-1菌液粗提物和LS-Y-4菌丝体粗提物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较好杀虫活性,其LC50分别为0.06、0.07、0.18 mg/m L;LS-Y-2菌液粗提物和LS-Y-4菌液粗提物在质量浓度为2 mg/mL时,对赤拟谷盗的拒食率为84.28%和73.12%。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LS-Y-2和LS-Y-4属于链格孢属真菌、TH-Z-1属于栓菌属真菌。综上,链格孢属真菌LS-Y-2、LS-Y-4和栓菌属真菌TH-Z-1对赤拟谷盗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菌灵是一类高效广谱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用于防治多种重要的植物病害。尽管其对子囊菌、多数半知菌和担子菌有效,但对卵菌、接合菌和少数半知菌却无效,如腐霉属真菌(Pythium spp.), 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 spp .)和匍柄霉属真菌(Stemphylium spp.)。其抗药性机制主要是由于β-微管蛋白氨基酸的突变,导致蛋白质序列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剂与靶标的结合。研究表明其抗药性与β-微管蛋白几个位点氨基酸突变有关[1]。  相似文献   

15.
荸荠茎点霉秆枯病菌侵染过程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荸荠(Eleocharis dulcis),又称马蹄,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水生蔬菜。近年来,随着荸荠在我国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发生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荸荠茎点霉秆枯病是2009年在湖北省荸荠产区发现的一种新病害,由Phoma bellidis侵染引起,该病在湖北省团风地区发生尤为严重,对荸荠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病害一般在8~12月发生,发病初期在荸荠茎秆上产生圆形或梭形红褐色小斑,随后病斑沿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草茎点霉毒素Ⅲ(2-甲基-3,5-二硝基苯甲酸甲酯)的除草活性,对其结构进行衍生优化。以邻甲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硝化、酯化等反应合成了34个新的苯甲酸酯类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IR、1H NM R和GC-M S确证。杂草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供试杂草根的抑制率明显高于茎,在100μg/m L时,4-15、4-16和4-26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根的抑制率分别为92.8%、92.0%和87.4%,有较显著的除草活性;活体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1 000 g/hm2时,4-1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反枝苋A.retroflexus的鲜重防效均达100%,有较高的除草活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1对马唐D.sanguinalis的ED50值为有效成分94.89 g/hm2。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茎线虫属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为民 《植物检疫》1995,9(6):353-357
中国茎线虫属概述叶为民(深圳动植物检疫局518001)茎线虫DitylenchusFilipjev,1936是分类上最难的属之一,至今已描述了约100个有效种[4,5],另有82个种被转移到Tylenchina和Hexatylina的其它属,或作为茎...  相似文献   

18.
甜瓜采后拟茎点霉菌腐烂病及其生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上海地区厚皮甜瓜采后病害的研究时,分离到一种引起采后腐烂病的新病原菌HN19。通过形态学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该病原菌生物学、培养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峙培养和生物测定的方法筛选了高效的生防菌株。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Phomopsis brevistylospora。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5~30℃,最适pH值为4~8。25℃最有利于病斑扩展。病原菌对酵母粉、L-亮氨酸利用能力强,对谷氨酸利用能力差;对麦芽糖、甘露糖利用最好,淀粉利用最差。对峙试验显示,4株生防木霉菌对病原菌HN19生长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各生防菌株的防治效果有一定差异,其中生防菌株T22和Th对由该菌引起的甜瓜采后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防治效果可达85.6%和83.7%。  相似文献   

19.
国外向日葵拟茎点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洪江 《植物保护》1994,20(5):41-42
国外向日葵拟茎点病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关洪江(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呼兰县150518)1975年美国最先报道了向日葵拟茎点病的危害性,明尼苏达州因此病减产60%。1979—1982年南斯拉夫该病大发生,产量损失50%以上,感病种子的发芽率、百粒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大豆拟茎点种腐病的分布,寄主范围,危害症状,病原菌特征,侵染循环与传播途径等,重点介绍了该病的检测方法;初步分析了该病害传入我国及在我国定殖与传播的可能性,认为该病害对我国的大豆生产具有重要的检疫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