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 Shoemaker)是我国新修订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之一,目前在我国无分布。本文主要从地理分布、寄主范围、症状及危害、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检疫鉴定方法、防治措施等方面对该菌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其传入中国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R值为2.17,传入总体风险高,口岸应加大检疫力度,严防该菌的传入。  相似文献   

2.
从阿根廷进境的一批大豆中分离到一株疑似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菌株。该菌株在燕麦琼脂培养基(OA)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单胞,无色,继续培养3 d后变褐色,产生1隔膜,个别2隔膜;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和测序,该菌株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16个菌株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均为99%;菌株接种梨、苹果和大豆幼苗不同部位后,均发病。经形态特征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及致病性测定,该菌株鉴定为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  相似文献   

3.
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是一种寄主十分广泛的进境植物检疫性真菌,在我国尚无分布。近年来,我国口岸多次截获该病菌。为更好地实现对该病菌的针对性检疫防控,本研究采用DIVA-GIS软件对该病菌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预测,并对其适生区内寄主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在我国的适生区域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该病菌在其适生区域内存在大量寄主,尤其是水果类作物,林木寄主也有较多分布。因此,该病菌一旦传入我国,极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值得高度警惕。本文最后提出了针对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的风险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欧洲进境水曲柳原木上分离获得了检疫性病原真菌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stevensii Shoemaker),分别测定了烘箱热处理和炭化烘房热处理对该病菌存活的影响。结果发现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可以侵染至原木的木质部组织,原木中心处理温度达到60℃并持续6 h可杀灭原木中携带的病菌。研究结果对进境原木携带苹果壳色单隔孢溃疡病菌及其它重要病菌的检疫处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深圳、广东口岸在对进境美国苹果中发现明显腐烂症状病果,症状表现为果萼或果柄处腐烂,病果表皮褐色,果肉变褐腐烂,分离培养物菌丝体逐渐纠集形成红色肉质半圆瘤状子座,分生孢子团粘质、乳白色。子囊壳散生,亚球形至瘤状,砖红色肉质,直径0.4~0.9 mm。分生孢子表面光滑,无色透明,单胞,圆柱形,直,两端稍窄至棒状,1隔。大型分生孢子大小(17.92~25.44) 21.47×(3.30~4.63) 3.98μm,小型分生孢子大小(5.44~15.08) 10.73×(2.26~5.36) 3.84μm无色,透明,偶有末端稍弯曲。ITS片段序列经Blast比对与已知Neonectria candida同源性为100%。综合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ITS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白色新丛赤壳菌(Neonectria candida)。此截获鉴定在我国尚属首次。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该病菌发生为害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从新西兰进境苹果的褐腐组织中分离得到1株新丛赤壳属菌株3072,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PCR检测、序列比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 表明,在PDA培养基上菌落乳白色至黄白色,气生菌丝茂密,边缘规则;在MEA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平铺生长.菌株为异宗配合.利用欧洲枝溃疡病菌(Neonectria ditissima)特...  相似文献   

7.
对来自美国的苹果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结果在果实中分离到1株疑似苹果牛眼果腐病菌的菌株Nk-2968。对其进行了病原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菌株Nk-2968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经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及β-tubulin引物(Bt-T2m-Up/Bt-LVL-Lo)分别扩增和测序,菌株Nk-2968与Gen Bank中登录号AF281462.1、HG793110.1和HG793112.1的菌株序列同源性达到100%;病菌接种苹果8 d后开始发病。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分离获得的菌株Nk-2968鉴定为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kienholzii)。这是我国口岸首次在进境的苹果果实上截获该危险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8.
自宁波口岸进境日本圆柏枝叶上,采集获得3份胶锈菌属的标本,编号为JC1、JC2、JC3,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方法对上述样品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确认3份标本上的锈菌属于胶锈菌,仅有冬孢子阶段的形态特征,冬孢子堆丛枝状,生长在枝干上,但不产生明显的隆起,2~6 mm高,棕褐色;冬孢子双胞,圆柱形至拟纺锤形或椭圆形,31~50μm×16~27μm,壁厚1.0~2.5μm,桔黄色,芽孔1~2个,位于近膈膜处;孢柄无色,圆柱形,直径2.5~5.0μm。通过对rDNA 18S,ITS,28S序列测定,3份标本上锈菌序列互相之间具有100%的相似度。构建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3份标本与GenBank中多株亚洲胶孢锈病菌聚在同一分支上。结合形态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明确采集于日本圆柏上所截获病菌为亚洲胶孢锈病菌,这是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种重要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9.
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夹杂的油菜籽上获得1株疑似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菌株01829.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特异性引物扩增、ITS序列比对分析,对01829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01829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慢,菌落边缘不整齐,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采用特异性引物对LMR1-D和L...  相似文献   

10.
1998年7~10月,原皇岗动植物检疫局从进境原木上截获了4批国家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蜗牛,并检出了二类危险性害虫双钩异翅长蠹及多种其它害虫.下面对经原皇岗口岸进境原木的检疫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进境邮件截获的美国甜豆中分离到两株可疑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比较、ITS和G3PD基因扩增、核酸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确定截获的两株菌分别为豌豆脚腐病菌(Phoma pinodella)和豌豆球腔病菌(Ascochyta pinodes),这是我国首次从同一样品中同时检出两种壳二孢属真菌。  相似文献   

12.
 自宁波口岸进境日本杜鹃花种苗上,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杜鹃花枯萎病菌的菌株OV5。该菌株可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但在麦芽汁培养基上不生长。经培养可产生少量气生菌丝和大量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球状,直径 3.0 ~ 3.5 μm,在纺锤体状菌丝的尖端产生,易脱落,有时呈短链状。菌核卵圆形或饼形,明显杯状,凹面光滑,(1.5 ~ 6) mm × (2 ~ 8)mm × (0.5 ~ 1.5) mm,成熟时黑色。经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来源于CBS的2株杜鹃花枯萎病菌标准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位于同一个发育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侵染杜鹃花,引起典型杜鹃花枯萎病菌症状。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所截获病菌为杜鹃花枯萎病菌,这是我国首次截获该种检疫性真菌。  相似文献   

13.
依据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3174-2012,对新疆口岸进境的哈萨克斯坦油葵中的向日葵黑茎病菌进行检疫鉴定。挑取油葵样品中的可疑病种子和植株残体作为实验材料,分别提取其DNA,用向日葵黑茎病菌特异性检测引物LEPB/LEPF对挑取的样品进行PCR检测初筛,初筛结果阳性者,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对分离获得的阳性纯培养菌株的菌落、孢子形态进行观察,PCR检测及致病性测定,最终确定其为向日葵黑茎病菌。本研究从进境哈萨克斯坦油葵中分离到检疫性病原菌,新疆周边口岸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与调查。  相似文献   

14.
张宇  许萍萍  吴晶  杨静  李彬  吴翠萍 《植物保护》2017,43(3):192-198
从进境的美国高粱样品中分离到一株与葡萄茎枯病菌Didymella glomerata相似的菌株4358-17。其菌落形态和显微特征均与葡萄茎枯病菌一致。多个位点(LSU、ITS、TUB2、ACT)序列比对显示菌株4358-17与GenBank登录号为KT389718、FJ427004、FJ427115、FJ426896的葡萄茎枯病菌相似性均达到100%。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4358-17与葡萄茎枯病菌株聚集在同一个分支上,支持率为99%。菌株4358-17接种高粱和小麦叶片,4d后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症状。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将进境美国高粱样品中分离的菌株4358-17鉴定为葡萄茎枯病菌。  相似文献   

15.
 广东口岸从美国华盛顿输华苹果(Malus domestica)中截获可疑腐烂病果, 症状表现为果梗凹腐或萼凹腐,病部果皮暗褐色至黑色,病健交界处纹带褐色,分生孢子器黑色、颗粒状,直径0.3~0.8 mm,部分埋生或近表生, 显微镜检可见无色单胞的分生孢子。分离物生长温度-3~25℃, 最适为20℃, 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认为截获病果的病原菌。Blast分析表明从分离物基因组中扩增到的ITS基因与GenBank中已知的Phacidiopycnis washingtonensis菌株ITS序列同源性达100%。经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ITS系统发育分析, 将病原菌鉴定为苹果星裂壳孢果腐病菌(Ph. washingtonensis Xiao& J.D.Ro-gers,2005),在分类上隶属于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星裂壳孢属(Phacidiopycnis),此截获鉴定属我国首次。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该病菌发生为害的报道,本文就此病菌对我国苹果和梨产业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进境的美国大豆豆杆中分离到一种真菌,通过形态学特征鉴定、致病性检测和序列分析,结果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caulivora).该菌子囊壳在豆杆上球形,黑色,常2~12个簇生,偶有单生,大小180~316μm×290~398μm;子囊壳具长喙,喙长251.1~1085.4μm,喙基部宽50.6-123.5μm;子囊长棍棒状,无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大小为29.8~31μm×5~6.5μm;子囊孢子无色,长椭圆形,1隔,分隔处稍缢缩,两室两油球,10.1~11.3μm×2.43~3.24μm.菌落白色,后期变为白-黄色,菌丝紧密收缩,后逐渐变为茶色并蓬松.用ITS区通用引物对该菌DNA进行扩增和测序,获得522bp的ITS区序列.  相似文献   

17.
娄少之  孙亮  张宇  杨占臣 《植物检疫》2003,17(3):168-169
白蚁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 ,但各品种具不同的区域分布的特点 ,危害隐蔽 ,涉及范围广 ,能造成建筑、堤坝、设备、储藏物、农林作物等的严重危害。白蚁在自然状态下依靠自身扩散能力很弱 ,但借助人为因素 ,随原木、板材、木质包装、木制品、纸箱等货物及运输工具等可作远距离传播 ,从口岸多年的截获记录来看 ,白蚁随进境原木传入的风险性最大。本文结合白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对进境原木携带白蚁的现场检疫及处理经验进行总结。1 选择检疫场所由于寄生于原木的白蚁隐蔽性都很好 ,特别是蚁巢很难找到 ,现场检疫时要掌握其活动规律 ,注意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来自加拿大的燕麦种子中分离到3株可疑真菌,经形态特征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确定截获的3株真菌均为大豆北方茎溃疡病病菌(Diaporthe phaseolorum var.caulivor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的燕麦种子中截获该病菌。  相似文献   

19.
进境原木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自进境澳大利亚大麦样品上,采用常规平板分离法获得1株疑似葡萄茎枯病菌菌株74919。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β-tubulin和actin序列比对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对该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菌株74919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厚垣孢子;基于β-tubulin和act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菌株74919和其他葡萄茎枯病菌相关序列划分在同一分支;菌株74919接种大麦叶片,在接种部位引起叶斑症状。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菌株74919鉴定为葡萄茎枯病菌(Didymella glomerata),这是我国口岸首次从进境澳大利亚大麦中截获葡萄茎枯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