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按照FAO/IPPC有关的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进出境植物和植物产品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技术要求》(GB/T 20879-2007),对印度尼西亚输华杧果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分析。明确了印度尼西亚杧果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200种(属),将其中在中国未分布或局部分布但在官方管制下的种类列为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共筛选出38种。根据这38种有害生物的为害情况及生物学特性,筛选出很可能随杧果进口传播的26种。根据入境、定殖、扩散可能性和经济影响程度对这26种有害生物进行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结合评估结果,提出降低有害生物传入风险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按照ISPM No.11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框架,对俄罗斯输华玉米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风险分析结果表明,需重点关注的有害生物有13种,其中病毒1种,昆虫3种,杂草9种。本文结合贸易实际,提出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输华石竹属种苗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局在开展输华石竹属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时,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资料,确定了世界上石竹属的有害生物共153种,根据FAO制定的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对输华石竹属种苗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了评估,先筛选出17种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最后确定8种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4.
输华石竹属种苗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局在开展输华石竹属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时,通过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资料,确定了世界上石竹属的有害生物共153种,根据FAO制定的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对输华石竹属种苗检疫性有害生物进行了评估,先筛选出17种潜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最后确定8种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5.
经过草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初步了解了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苏木地区打草地是典型的针茅草原,昆虫和植物种类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基本一致.主要植物51种(属),其中有毒杂草3种,有害昆虫22种,通过分析认为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苏木地区为蒙古国输华饲草的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6.
进境花卉有害生物风险初步分析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在收集,整理我国引进花卉的种类及其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和这些有害生物的潜在的经济风险等多种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和计算机PRA数据处理系统对进境花卉有害生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约有51种有害生物具有较大的检疫风险,建议在进境花卉检疫时应实施检疫。  相似文献   

7.
乐海洋  丘琼 《植物检疫》2001,15(3):190-192
欧洲地中海植保组织 (EPPO)的风险评估方案是用于评估某特定有害生物对于某明确定义的PRA地区的潜在重要性 ,该方案侧重对单一有害生物的评估 ,特别适合对进境货物中截获的有害生物作快速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亦称为截获PRA) ,以决定对相关货物需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如退回、销毁、处理或放行。风险定量评估是EPPO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传入 (包括进入和定殖 )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经济影响(如果传入的话 )的评估。具体方法是采用从1 (最小的可能性或影响 )到 9(最大的可能性或影响 )的数值 ,由专家对所列…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开展欧洲输华粮谷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该文整理和统计2003—2017年我国自欧洲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有害生物数据,并采用SPSS 20软件分别对所截获的主要杂草和昆虫进行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其截获次数的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我国自欧洲输华粮谷中截获的主要有害生物为杂草,截获记录数为7 905次,占总截获记录的79.99%;我国自欧洲输华大麦中截获的有害生物次数均最多,截获次数为57 843次,占总截获次数的51.39%;我国自乌克兰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次数最多,分别为39 026次和678次;我国自欧洲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分别为479种和61种;自乌克兰和大麦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的Shannon-Weiner指数均相对较高;我国自欧洲输华大麦和玉米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分别单独聚为一类,我国自乌克兰和法国输华粮谷中截获的杂草和昆虫分别单独聚为一类;欧洲输华粮谷贸易额是有害生物杂草和昆虫截获次数的主控因子。建议我国进一步做好有害生物截获数据收集工作,加强欧洲输华粮谷中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根据风险对不同国家和粮谷采取相应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中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需要考虑的因子为标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11种有害生物风险评估方法中涉及风险因子的数量,得出各方法中风险因子的重视度及各风险因子的重要性,为今后的风险评估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乙虫腈作为氟虫腈的替代药剂已在我国登记并推广使用,但其对环境有益生物的毒性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分别采用点滴法、食下毒叶法和滤纸法测定了乙虫腈外消旋体及两个对映单体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家蚕Bombyx mori和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初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乙虫腈外消旋体及其S-(+)-乙虫腈和R-(-)-乙虫腈单体对意大利蜜蜂的48 h-LD50值分别为0.0187、0.0181和0.0188 μg/bee,对家蚕的96 h-LC50值分别为66.9、63.7和70.3 mg/L,对蚯蚓的48 h-LR50值分别为511、488和547 μg/cm2。研究表明,乙虫腈对意大利蜜蜂具有高风险性,对家蚕为中等毒性,对蚯蚓毒性较低,田间施用时应防止药剂漂移至周围桑园对桑叶造成污染,并应避免在作物花期施药。此外,由于乙虫腈对供试3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故无法通过对映单体的应用来降低其对蜜蜂、家蚕和蚯蚓的毒性及风险。  相似文献   

11.
楔天牛属(非中国种)是我国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其中,缘脊楔天牛于2015年4月为我国口岸首次截获。从分类地位、寄主范围、地理分布、为害情况、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等方面对缘脊楔天牛进行综述,并以缘脊楔天牛为例,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专家评估法两种评估方法对北美地区楔天牛属(非中国种)的传入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别为高和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JS399-19)的敏感性基线及其抗药性风险。离体条件下氰烯菌酯对51个禾谷镰孢菌菌株的平均EC50和MIC值分别为(0.153±0.050)μg/mL和小于4.0μg/mL;通过紫外线照射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14个禾谷镰孢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突变体,紫外光诱变抗药性突变频率为1.67×10-7。这些突变体的抗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3种类型,其EC50分别为1.5~15.0μg/mL、15.1~75.0μg/mL和75.0μg/mL以上。与亲本菌株2021相比,抗药突变体间的菌丝生长量和产生子囊壳能力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或下降,而分生孢子繁殖量则显著下降。在无药培养基上菌丝体转代培养8次后,抗药水平保持不变,且与亲本菌株有相同的致病性。所测定的突变体在含1%葡萄糖的PDA上菌丝生长除UV-2021-4显著下降外,其余都表现生长速率比亲本显著增加。在含3%和4%葡萄糖的PDA上2021生长优于亲本菌株。氰烯菌酯与苯并咪唑类、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和取代芳烃类杀菌剂没有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3.
吡虫啉(imidacloprid)在我国(亚)热带地表水体中频繁被检出,然而因本土水生生物相关毒理学数据严重缺乏,目前关于其在热带常见作物系统周围水体中生态风险的评估明显不足。本研究基于网络种间关系预测(web-interspecific correlation estimation,Web-ICE)结合物种敏感度分布(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曲线,通过获取本地水生生物急性毒性风险阈值——5%物种危害质量浓度(HC5),利用风险商值法(risk quotient,RQ),评估了吡虫啉在海南省澄迈县稻菜轮作区地表水中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海南省澄迈县稻菜轮作区地表水中吡虫啉的HC5值为4.30μg/L,其中有41.7%水样的RQ值高于1,且中位数和最大浓度对应的RQ值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区域地表水,表明吡虫啉残留对所研究区域地表水中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在稻菜轮作过程中,4月份作物播种期(92.3%水体RQ>1)、蔬菜种植期(平均RQ=2.53,68%水体RQ>1)和澄迈中部区域水体中的吡虫啉呈现较高的生态风险,表明吡虫...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农药登记环境风险评估指南第3部分:鸟类》中的暴露分析模型及美国环保署的SIP模型和STIR模型,分别从经食、饮水和吸入3种途径对残杀威、虫螨腈、敌敌畏、敌百虫、马拉硫磷、杀螟硫磷、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8种农药对鸟类的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农药的登记作物信息及其用药数据来源于"中国农药信息网",鸟类的毒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