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4.
玉米和大豆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农业作物,并且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如何更好地对玉米和大豆进行种植培育一直是我国农业科研研究人员热点讨论问题。玉米和大豆在种植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农业气象条件对玉米大豆生育期产生的作用尤为明显。本文对各种气象条件对玉米大豆生育期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玉米大豆的种植提供一定合理指导,希望为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较少不利气象条件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是陇东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 ,每年种植面积 35~ 4 0万k ,占粮田总面积的 55%~ 6 0 %,平均产量 2 2 50~ 3750kg/k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作物结构的调整 ,冬小麦生产普遍存在投入大、产值低 ,在一些干旱低产区尤为突出。因此 ,分析陇东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气象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2010~2011年度阳信县冬小麦增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2011年度阳信县冬小麦全生育期间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生育期适宜的气温和充足的光照是冬小麦增产的有利气象条件,不利气候条件时能够及时采取浇灌等有力措施,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对长春地区冬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了观测,并结合农业气象资料,分析了长春地区冬小麦期间的土壤水分条件。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冬前生长期至越冬期,返青至拔节期,抽穗灌浆至成熟期的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含水量变化明显。因此,应根据冬小麦生育期间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在不同阶段适时进行人工调控土壤水分,以满足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吉林省冬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5-2007年观测的冬小麦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每穗籽粒数、每穗籽粒重、单株成穗数和不孕小穗率.每穗籽粒数主要由拔节至孕穗期的积温决定(r=0.5125);每穗籽粒重的高低主要由灌浆速度(r=0.6486)、乳熟期叶面积指数(r=o.4587)及乳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r-O.6685)决定;单株成穗数与越冬至返青期的降水量(r-0.5031)、越冬开始期的分蘖数(r=0.6315)、大蘖数(r=O.5856)呈较高的正相关,而与三叶期的总株数呈负相关(r=-O.6421);不孕小穗率只与开花至乳熟期的日照时数呈较高的负相关(r-=-0.8638). 相似文献
13.
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直线滑动平均法为主要方法,从1951—2011年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中分离出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趋势产量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增长迅速,但进入21世纪后产量徘徊不前。分析了气象产量与1957—2011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月资料和旬资料的线性相关性,并结合1981—2011年的冬小麦发育期平均值,找出相关性明显的关键气象要素,利用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气象产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有上年9—11月、2月中下旬和上年11月上旬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下旬的日照时数。并对2012年产量进行了预报。这些可为精确估产,合理安排灌溉、小麦生育期评价以及人工增雨服务小麦生产提供可靠技术依据,特别是抓住关键期进行人工增雨将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评估河南省不同生态地点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雨养不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地点连续10 a(2003—2012年)冬小麦产量、田间蒸散量、作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等,分析了灌溉增产以及水分生产率的分布规律,并计算河南省不同地点平均需水量和缺水量。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7 847~9 565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319~380 mm,土壤蒸发量介于96~166 mm,田间蒸散量介于445~539 mm,水分生产率介于1.67~1.98 kg/(hm~2·m~3);雨养不灌溉条件下,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1 927~6 260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66~244 mm,土壤蒸发量介于120~195 mm,田间蒸散量介于209~370 mm,水分生产率介于0.79~2.17 kg/(hm~2·m~3)。15个生态地点10 a间灌溉增产介于1 594~6 698 kg/hm~2,总体呈中北部较高南部较低。15个生态地点10 a间需水量介于395~452 mm,河南省中东部及南部需水量相对较低;缺水量介于76~282 mm,整体呈北高南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冬小麦水分定量化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自制的土槽试验台,对4种农田土壤(黑土、黑钙土、风砂土、草甸土)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用位移传感器和函数记录仪记录土壤受压后变形和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每种土壤在不同栽荷和水分状态下的流变曲线均服从Burgers模型,方程的4个流变参数(EM,EK,ηM,ηK)均随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土壤含水量提高,流变参数值近似地呈指数规律递减。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济南市唯一的国家农气基本站2012--2013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资料,探讨了冬小麦主要发育期的有利气象条件,评价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指出冬前气象条件适宜,墒情良好,冬小麦平均分蘖和次生根较上年较多,安全越冬。返青后至抽穗气温偏低,延长小麦分化时间,易成大穗,增加穗粒数;乳熟至收获期间天气条件利大于弊,有利于小麦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可利用资源分析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选择不同的秸秆资源评价指标,对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吉林省玉米、水稻、大豆3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的可利用资源量为3 113.37万t,秸秆总量表现为一高两低,即玉米比重大,水稻和大豆比重小;空间分布呈现两高一低的特征,即中西部高,东部低。依据吉林省秸秆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将吉林省秸秆资源划分为富集区、相对富集区、一般区、贫乏区,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关模型和指标对1996—2003年的吉林省农业支持与保护总体水平、边境保护情况、国内支持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吉林省农业仍处于负保护状态,并且保护水平与价格干预程度密切相关;从边境保护方面看,除玉米外,多数品种处于负保护状态,并且保护效果年际变化显著;从国内支持看,“黄箱”政策空间较大,而“绿箱”政策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对减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种植冬麦的农业气候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可能影响冬麦生育过程的若干因子的分析,筛选出4个主要气候因子,作为辽宁省种植冬麦的农业气候指标。这4个农业气候指标是:越冬前活动积温为420~540℃,越冬前降水120~170mm,抽穗到成熟期降水 110~ 150mm,越冬期可耐一 800 ℃负积温及一24~一26℃的极端最低气温。由此,以农业气候相似论为依据,可以实现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省部分地区冬麦北移种植的构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