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F1代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29个籼爪交组合、98个粳爪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的单株粒重、结实率进行了通径分析,对籼爪交组合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间性状相关性表现不同,独立性强的性状籼爪交组合中为谷长、粳爪交组合中为谷宽,其余性状间表现出复杂的相关关系.籼爪交和粳爪交组合均表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穗数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正效应大;每穗实粒数多、单株穗数多且生育期短或适中是提高籼爪交组合单株粒重的选育方向;粳爪交杂种提高单株产量的育种方向是选育每穗实粒数多并且单株穗数也多的组合,同时要兼顾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直接正效应大,籼爪交杂种结实率的提高主要依赖每穗实粒数的增加,而其它性状的选择和改良作用不大.提高粳爪交杂种结实率可从3个方面入手,即选育每穗实粒数较多、每穗总粒数较多、且千粒重较大的组合,但主要是提高每穗实粒数.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典型相关.  相似文献   

2.
 将5份籼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母本与6份粳型或偏粳型广亲和系为父本的23对籼粳交不育系杂种(AW)和可育系杂种(BW),应用核质互作混合线性模型对株高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单株穗数、剑叶长和结实率等性状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核质互作效应;不育质或可育质与核基因的互作使杂种F1的平均基因型预测值和群体平均优势在株高、单株穗数和剑叶长上得到明显增加,在结实率上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籼粳交(Lemont×特青)构建的一套包括265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14)的株高、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株高和有效穗以外,8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单株产量与结实率、粒数和株高呈极显著相关;除千粒重外,所有性状均与株高具有相关性。对单株产量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4个性状解释了单株产量90.7%的变异。另外还对6份优良株系进行了评价。这些结果可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为水稻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51份江苏及国内外引进的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研究不同裸大麦种质在江苏沿江地区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为江苏地区裸大麦品种的选择及选育提供参考。对51份种质资源的7个质量性状和9个数量性状进行考察测定,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6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不同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穗长、千粒质量、穗下节间长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29.96%、27.23%、18.39%、18.10%和16.74%;16个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46,其中抽穗期、单株穗数、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千粒质量及结实率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1.8,表明51份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裸大麦穗粒数与抽穗期、穗下节间长、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千粒质量与穗长及结实率、单株穗数与结实率、抽穗期与穗下节间长及每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抽穗期与结实率、单株穗数与每穗粒数、每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及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 <0.01)。主成分分析选取了前3个主成分,其主要与每穗粒...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粳不籼恢”配组的杂交水稻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选取4个BT型粳稻不育系和13个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了52个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1A/R12、ZJ7A/R3961、J14A/R86是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苗头组合;产量与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每穗总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特殊配合力效应上,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发挥了重要作用;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结实率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互作的共同影响,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产量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株高主要依赖不育系,而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主要依赖于恢复系。因此,以BT型粳稻不育系与广亲和偏籼型恢复系配组时,应侧重于选育半矮秆型粳稻不育系,以及穗长、有效穗数、千粒重较高的恢复系,把大穗型、高结实率作为杂交组合选育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典型籼、偏籼、中间、偏粳和典型粳稻经济产量的构成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型水稻产量构成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各类单株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均表现较大正相关,各性状与经济产量的相关性不仅存在类型间差异,且有些性状还表现出相关性质的差异。各性状对经济产量的作用方式、大小、性质等也存在差异,作用于经济产量的途径:典型籼类以生物产量,千粒重为主、偏籼类以每穗粒数和着粒密度为主,中间型以有效穗、千粒重、着粒密度为主,偏粳型以收获指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为主,典型粳类则以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7.
94份国外小麦种质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优异外源小麦种质材料,分析了94份引进小麦种质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情况及它们间的相关性,并以7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94份小麦种质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容重外,94份小麦材料的其他6个主要农艺性状均表现出较大的变异性,以不孕小穗数的变异系数(62.07%)最大;有效穗数、株高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极显著负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9个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g-1020、g-1043、09A452等6份种质的产量三要素极为协调,产量水平与不孕小穗数也表现较好,可以用作配置杂交组合的亲本。  相似文献   

8.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简单相关、多元线性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7个大麦品种和该7个品种的21个杂交后代的10个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相关,与单株产量关系密切的性状有穗粒数、百粒重、单株干草重、穗数/株,其直接贡献大小顺序为:穗粒数>百粒重;穗粒数>单株干草重>穗数/株。  相似文献   

10.
云南逃壳稻籼粳分类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程氏籼粳分类和俞履圻的变种变型分法对20份云南光壳稻品种及籼粳测验种02428、Dular进行籼粳亚种、变种变型分类,并对其形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20份云南光壳稻包括13个变种69个为型,以偏粳型品种占较高比例,籼粳分类品种中偏粳型品种的广亲和性较好。籼粳分类性状间及其与其他开矿性状尤其是花药长度、穗下节长和株高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推断原始的云南光壳稻的籼粳分化取决于温度,并与纬度和海  相似文献   

11.
海南山栏稻种质类缘与杂交育种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浮毛,谷粒酚反应,1-2穗节长度,谷粒长/宽比值,抽穗时谷壳颜色等5项指标,测验海南山栏稻20份原始的稻种类缘,证明属偏籼型的占15%,偏粳型占75%,粳型占10%,以山栏稻为亲本,分别与2型和粳型水稻品种杂交,在特定杂交组合中,某些性状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分析研究山栏稻与水稻杂种后代9项农艺性状的亲子相关性与遗传力,结果表明,千粒重,谷粒长度比值的遗传率很高,可在杂种早期世代选择,穗颈长,株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2个山栏稻原始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品质特征及抗旱生理特性,并与水稻不同类型的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旱地栽培条件下,山栏稻的穗长、穗粒数、衙粒重及单株产量均显高于对照水稻.但不时也表现高杆、穗颈过长、移片大且披垂等不良性状。在品质方面,山栏稻糙米粗蛋白含量、17种氨基酸含量及2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显高于水稻对照。山栏稻种子在高渗溶液中的发芽率、离体叶片保水率、质膜稳定性和分蘖秆长整齐  相似文献   

13.
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对来自全国各生态地区的261份小麦优异种质资源在陕西杨凌连续三年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这些小麦种质材料中,千粒重、株高的变异系数较低,育种时容易选择。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穗长的增长以及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穗粒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穗长的增长,株高有增加的趋势;株高的增加有助于增加穗粒数,但千粒重随之下降。另外,从这些小麦种质中筛选出适应本生态条件、综合性状好的材料22份,其中大穗、大粒类3份,优质类8份,抗病类4份,矮秆类1份,多穗多粒类2份,早熟类3份,抗寒类1份。  相似文献   

14.
Rice genetic resources presents variably in China. There are land races and wild species. cultivated lowland rice and upland rice, indica (Hsien) and japonica (Keng) riee. early, middle, and late rice as well as glutinous and non-glutinous rice. Up to February 2000, a total of 76, 646 rice accessions were catalogued,and 67. 444 base accessions were stored in the National Crop Gene Bank in the Institute of Crop Genetic Resources (ICG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Table 1). About 35,000 rice duplicates were stored in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CNRRI),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相似文献   

15.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适宜黄淮稻区的18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田间种植,设置4个施氮水平(0、225、300和375 kg/hm^2),研究各品种氮肥利用率和农艺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各品种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其农艺性状差异显著;株高、有效穗数和全生育期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结实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关系;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谷重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氮肥的施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隶属度函数和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综合评价氮肥利用效率最高的3个品种为连粳16117、连粳15号和新粮12号.  相似文献   

17.
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春小麦育种中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选取国内外43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株高、主茎穗长、主茎穗小穗数、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粒数、抽穗期、散粉期、成熟期、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即籽粒产量因子、成熟因子、有效穗数因子、穗长因子和千粒重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90.05%。利用这5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43个春小麦品种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第4类群的品种综合产量性状好。分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陈新 《杂粮作物》2006,26(1):17-22
通过对来自中国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纬度地区的114个小豆品种在江苏南京和泰国农业大学的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栽培在江苏相比,小豆品种在泰国热带地区表现为株高降低、生育期缩短,百粒重、每荚粒数、和单株产量均有所降低,但分枝数和每荚粒数变化不大。从不同来源的群体来看,来自中国北部的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泰国的变异系数大于中部品种,而南部品种引种至泰国后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对产量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0.75)。而其它性状如分枝数(0.30)和每荚粒数(0.21)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不大,而百粒重(0.07)对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小。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以上114个小豆品种可划分为中国北部1、中国北部2、中部、南部4个大类。显示了北部品种之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突变体与野生型小麦的农艺性状、产量和抗性差异,以高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宁7840及其23个甲磺酸乙酯(EMS)诱导的纯合突变体(Mu4)作为材料,研究其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及赤霉病抗性等12个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除叶长、分蘖数和小穗数在突变体与野生型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9个性状在野生型与部分突变体之间有显著差异。N8和N16两个突变体表现高感赤霉病;N16突变体的叶宽、SPAD值、千粒重和粒宽显著优于野生型,其株高显著低于野生型。赤霉病病小穗率与叶长显著负相关,叶长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性品系的间接指标;叶宽和粒宽可作为筛选小麦产量性状的重要指标。基于12个性状的聚类分析,将24个小麦材料聚为3类,其中第I类在产量性状方面优于其他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