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市于1987年引进无锡茭白试种。1987~1988两年秋茭栽培均获成功,亩产茭白(净茭肉)1000公斤以上,面积已发展近100亩。茭白肥大鲜嫩,品质优良。1989年又开展夏茭在淮北地区生长发育及高产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1、供试品种无锡中介茭。1987年3月引进,  相似文献   

2.
一、发展双季茭白的意义 1.产量产值高。双季茭白一般在6月上中旬夏栽的(早熟品种),也有4月上中旬春栽的(晚熟品种)。栽种后可采收2次,第1次新茭白(秋茭)在当年10~11月采收,亩产量肉茭75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1.00元计算,亩产值750余元。第2次老茭白(夏茭)在翌年4~5月采收,亩产量肉茭15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2元计算,亩产值3300余元,两者合计亩产量2250公斤左右,亩产值4000余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能渡过淡季蔬菜供应的不足。秋茭10~11月上  相似文献   

3.
崔敬哲  王文玲 《蔬菜》1989,(2):31-31
我乡五道口生产队60余亩大棚蔬菜四年来采用间作套种,年年产量产值均为全乡第一。五道口生产搞间作套种是选择高矮作物相搭配,生长期长的与生长期短的间作,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地,又不相互影响生长。主要做法是番茄、黄瓜套种油菜;大茭套种油菜间作黄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面以大茭棚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青浦县年栽培茭白面积达4万亩次,每年有2.5万亩左右茭白要越冬,从11月至翌年2月初约90天时间,为茭白越冬期.茭白冬管质量的优劣对明年上半年两熟茭的早熟丰产乃至茭白产量、产值影响极大,这已被生产实践所证实.茭白冬管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地下根基安全越冬和健壮生长.通过多年实践和积累,我们认为茭白冬管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挖除雄茭、灰茭秋茭采收结束后,在11月底—12月底,要挖尽田中的雄茭、灰茭,同时,挖去的空穴要及时用优良的种墩补上,这是茭白冬管中一条主要措施.二、割尽茭白老叶割除越冬夏茭老叶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进行.割除老叶有利于春季新芽的萌发,割叶部位的高低,可控制老墩茭新芽萌发数量.割下的枯叶应集中处理,以降低病虫基数.四月茭的割叶一般在2月上旬萌芽前进行.三、精选秋茭良种,育好茭苗选择4月份定植的新茭种苗,是冬管中另一项主要工作.选种方法:将9月份初选的种茭,通过复选、定选确定下来.选种的标准是:秋茭结茭早,采收集中,产量高,分蘖中等,茭肉形状标准,不易发青.取种时间一般在12月中旬.秋茭大田一般需种量为每亩350—400个小头.排种的秧田要干整,并施足基肥,种墩排列应保持水平.墩间应留有5cm的间隙,排好后即灌蘖水.  相似文献   

5.
我县四月茭白种植面积1200多亩,占茭白总面积的50%。种植四月茭白,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上市早:四月茭白成熟最早,5月上市供应。这时正处在早生蔬菜的缺档时期,它的上市,可缓和市场需求的矛盾。二是产量高,品质好:1986~1988年四月茭平均亩产3050公斤。四月茭采收后,还能收一熟“秋茭”,亩产一般1500公斤左右,全年亩产共4500公斤以上,是水生蔬菜中,  相似文献   

6.
杭州茭白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茭是我们从浙江省杭州市引进的双季茭白品种,经过多年选育,已成为我区主要栽培茭白品种,年种植面积667多hm2。杭州茭分蘖能力强,植株高大,茭白肉色白嫩、较粗,长72cm、宽4.5cm,单茭肉重110g,品质优,秋茭667m2产量2000kg,夏茭667m2产量2500kg。现将其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葡萄、柑桔、梨杏等果园和屋前房后的竹木林下空闲地,是套种蘑菇及其它食用菌良好的天然菇耳场,其套种时间应按当地的气温结合加工厂及市场的旺、淡季灵活安排。在环境条件许可下,也可常年栽培。其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是在果园里多层次综合利用的栽培法。现将葡萄园下套种蘑菇和养田鱼简述如下。(一)园地选择和整珪选择已成林、近水源的葡萄园,在葡萄棚下挖沟做畦。栽培眭总宽2.5米,当中作栽培床,床宽1.10米,床两边用高25厘米、宽20厘米的泥块做埂,埂处各留50厘米作走道。走道外侧挖沟,既作排水沟,又作养田鱼小浅池。沟宽40~50厘米,深视水源而定,挖至干旱时能积水20~25厘米深度为宜。为了便于管理时行走方便,可在沟上隔档横放竹木小搭桥(见题头图)。  相似文献   

8.
双季茭是我区已形成产业化的蔬菜作物。 1999年全区夏茭棚栽面积达到 110 0hm2 ( 1.6 5万亩 ) ,总产量 3.71万t,实现产值5 70 0多万元。但近几年由于暖冬天气频繁 ,棚栽夏茭“怪茭”现象尤为突出。 1999年部分茭田的“怪茭”率高达 30 %以上。因孕茭株叶龄小的只有 4叶 1心 ,比正常孕茭提早近 3个叶龄 ,叶片同化面积少 ,其形成的茭又细又短 ,商品性差 ,成为“怪茭” ,严重影响茭白的产量和产值。现就棚栽夏茭“怪茭”的成因及防止措施分述如下。1 引发“怪茭”的因素①暖冬天气我区种植的“黄岩双季茭白”品种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  相似文献   

9.
茭白属禾本科菰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分布广泛,南至广东、北至北京、东至台湾、西至四川均有种植,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省市[1]。浙江省栽培面积约3万hm2,占全国栽培面积的40%,是浙江省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2]。茭白按感光性和采收时间可分为单季茭、双季茭两大类,单季茭一年一熟,双季茭一年两熟[3]。双季茭一般7月定植,10~11月采收秋茭,翌年5~6月采收夏茭[4]。余姚市常年茭白种植面积2000 hm2左右,双季茭种植面积占茭白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大量双季茭集中上市导致茭白滞销和价格下降,农民种茭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5]。  相似文献   

10.
茭白,又名茭笋,是食用其嫩茎的一种蔬菜品种。茭白营养丰富,新鲜茭白含糖量为3~5%,含有机酸为0.06~0.07%,含蛋白质3~5%,每100克茭白含维生素 C5~7毫克,纤维素1~2%。此外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茭白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罐头制品,远销国外。上海地区种植的茭白有夏茭和秋茭两种,夏茭产量多,上市期长,每年6~7月为上市高峰,价格也较低。秋茭上市期较短,一般每年9月下旬到10上旬为上市高峰,10月下旬就无货供应了。为了满  相似文献   

11.
我县位于太湖平原东侧,西部地区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是上海郊区水生作物特产基地,栽培茭白慈姑、田藕等巳有较长的历史。其中四月茭、夏茭、秋茭种植面积4万多亩。但由于没有认真实施高产稳产技术,茭白的产量不高不稳,上市时又过于集中。为了促进青浦茭白高产、稳产、优质,形成栽培模式,1988年市农业局根据农业部丰收计  相似文献   

12.
无锡市郊区的茭白主要产区有3000多亩,1970~1979年,秋茭平均亩产仅为750公斤(净茭肉,下同)左右,1980年以来,抓了选种、寄秧等措施,1983年秋茭的亩产已分别提高到1000公斤左右,进一步提高茭白的质量,是市场和生产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进一步提高无锡茭白的产量进行研究,总结出高产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浙茭二号”茭白生育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华 《蔬菜》2001,1(2):15-15
“浙茭二号”茭白是由原浙江农业大学于1990年育成,经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的双季茭白,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我县于1998年引进示范,1999年推广,2000年种植面积达150hm2以上。一般秋茭产量1200kg/667m2,夏茭产量2500kg/667m2,比本地四九茭白增产35%。 一、生育特性 浙茭二号为双季茭白中熟品种。田间植株高度150cm,单株有50kg,土壤深耕20~25cm,耕耙要平整,灌水3~5cm。做到田平、泥烂、肥足,确保双季茭白生长需要。 (2)合…  相似文献   

14.
茭白是我国的水生特产蔬菜,我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尤以江苏、浙江两省栽培面积为多。如浙江缙云县城关、壶镇、新建等地农民利用村边路旁地块,以及污水田、浅水池塘等地种植茭白,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解决了九、十月淡季蔬菜供应。该县除自给外,还卖给外县。 但在茭白种植过程中,常遇到雄茭问题,因而严重的影响茭白的产量和质量。如缙云县云和镇蔬菜大队第二生产队, 197 3年种1. 4亩茭白,雄茭率高达93%。魏三德种0.15亩茭白,全部都是雄茭。 茭白是多年生的水生禾本科作物。由于黑穗病菌由前一年的母株传到下一年的幼苗中,与蒙R生长时该病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菜农采用"大棚草莓、丝瓜+茄子+青菜"1年4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每熟的草莓、蔬菜不仅上市早,而且价格高,每亩净收入3万元以上,比过去纯作增收1万多元。1栽培模式选用跨度6米的钢架,在宽6米的大棚内,做6条宽各1米(连沟)的小高垄。9月下旬每垄栽2行草莓,行距23厘米,株距20厘米,亩栽6700株。次年4月中旬,在中间4垄草莓行间各套栽1行茄子,株距30厘米,每亩实栽1480株;同时在2条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高山茭白植株的合理剪叶时期,以单季茭品种美人茭为试材,以15 d为梯度设3个剪叶时期处理,分析不同剪叶时期对茭白锈病、胡麻斑病的防治效果及雄灰茭率、采茭期、产量等主要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剪叶处理对病害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与不剪叶相比,在药剂防治次数减少2次的情况下,对锈病防治效果为36.20%~48.90%,对胡麻斑病防治效果为22.70%~58.16%,采茭期推迟4~28 d,净茭率提高2.4%~4.7%,有效分蘖数、雄灰茭率及产量无显著差异。综合不同时期剪叶处理对茭白的病害控制效果及主要经济性状分析,高山茭白5月20日剪叶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地沟双膜冬季栽培平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县平菇生产发展很快。为了提高生物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探索了地沟双膜冬栽平菇,收到了较好效果。如1988年投棉籽壳料2500公斤,产鲜平菇4100多公斤,生物效率达164%,比常规袋式栽培提高60%左右。现将主要技术措施简介如下:(一)选地与地沟建造:选背风向阳场地,按东西走向挖沟。沟深180厘米、宽150—200厘米,长以30米左右为宜,南北墙分别高出地面20和40厘米,东西两头留出入口和通气口;出入口要低,通气口要高,使沟底成一个自然坡度。在距沟顶下15—20厘米处按东西方向拉一与沟长相等的铁丝,上铺薄膜与沟顶平行;沟顶用竹杆搭棚架,再覆薄膜和草帘。这种地沟  相似文献   

18.
(1)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建造果树温室大棚。 (2)日光温室的后墙厚度应大于当地冻土层厚度30~50厘米,一般为80~100厘米。大棚的后坡应先铺上30~40厘米厚的玉米秸,然后再覆盖上20-30厘米厚的土。 (3)棚室内地面应低于棚外地面20~30厘米。 (4)挖防寒沟。在大棚外面南侧挖20~40厘米宽、30厘米深的沟,沟内填入杂草或作物秸秆等保温材料,可提高大棚内南部的地温。 (5)棚内栽植果树时应增施腐熟有机肥。  相似文献   

19.
栽植一次可采收两熟茭白,称之为双季茭,又称二熟茭。我县自1967年从无锡毛巷地区引进少量中介茭种植,经20年连续单株选择,混合种植,已形成一个新品系。现在所栽的双季茭,茭肉洁白,粗壮柔嫩,纤维少,且早熟性强,采收整齐,产量高。我县地理条件优越,西部地区大小湖荡群集,水面辽阔,水源充沛,水质良好,境内河流纵横,地势低洼,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适宜于水生蔬菜栽植。近年来,每年栽植双季茭面积在15000亩以上。当年9月上旬始收秋茭,次年6月上旬始收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区在夏茭栽培中采用培土护茭替代传统的深水护茭技术 ,不仅明显改善了夏茭的品质和商品性 ,而且克服了当地大部分田块田埂低、蓄水能力弱的不利因素 ,为当地夏茭的大面积发展创造了条件。1 材料与方法本试验于 1999年设在澄江镇临西村 ,双季茭品种为“黄岩双季茭白” ,属夏茭为主的密蘖型品种。在试验区选土壤肥力状况一致的相邻田块设立深水护茭区 (下称A区 )和培土护茭区 (下称B区 ) ,面积均为 8 0 2m2 (米2 ) ,各栽 2 4墩。两区于 1月 5日搭小弓棚盖农膜进行保护地栽培 ,4月 1日揭膜。A区在分蘖前期保持 3~ 5cm(厘米 )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