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花生斑驳病毒病在我区的分布非常广泛,常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流行,是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1976年由于该病的严重流行和其它因素,使花生大减产。据国内有关报道指出,该病毒为线状颗粒,属马铃薯y病毒组,但不同于国外报道的PMV。病毒可通过种子、蚜虫、汁液、嫁接等方式传播,病害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是,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现将我们1979—1983五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花生斑驳病毒病是本地区普遍发生的病害。自1976年大流行以来,国内对此病的研究报导渐多,但在流行预测方面还未见报导。为了尽快地解决预测问题,从1978年开始,在研究流行规律的同时,对病害流行预测方法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春花生苗期,徐淮地区多为干旱少雨天气,有利于蚜虫发生和病毒病流行。本地区以斑驳病毒病为主,一般年份,7月上中旬发病率即达90%以上,给花生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从1981—1986年,我们进行了病害的防治试验和示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种子来源:①无病种子是在防虫网室或温室中收获的健株种子。②低毒种子是在隔离区中用地膜栽培经拔除病苗后收获的种子。③粒选种子是从普通种子中选取的粒大饱满的一级种。④普通种子为一般生产用种。上述种子经网室内测定,种子传毒率分别为0,0.4%以下,1~2%,3~5%。  相似文献   

4.
花生斑驳病     
在菲律宾,斑驳病是花生最盛行的病毒病。几乎是花生在那里种植,这种病毒病就在那里出现。它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影响不甚严重,但有一定程度地减产。感病植株的叶片,比正常的叶片绿色较淡,布满了暗绿色的突起物,叶片表面呈现波纹,而种子的粒度严重减少,并出现皱缩。  相似文献   

5.
1981年花生轻斑驳病毒病(PMMV)在油料作物研究所农场和湖北红安县的一些花生田块中流行。我们对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害引起的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并对病毒进行了分离、鉴定,现将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花生斑驳病又叫“花生花叶病”、“毒素病”、“孤老”。是北方花生产区发生最为普遍的花生病毒病之一。俞大绂早在1939年首先报导了山东泰安、兗州等地的花生发生过该病。1959年周家炽报导了北京郊区的花生花叶病。1976年,辽宁、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省花生主要产区花生斑驳病大流行;山东省临沂、烟台、泰安、济宁、潍坊等地区约有100  相似文献   

7.
花生斑驳病毒(PMV)的坏死毒株在花生上引起不同的反应,反应是以病情指数来评价。63个引进花生品种中仅有11个发生了轻微的或不矮化的轻型斑驳;这是对坏死毒株一种很轻微的反应。用美国的田间优势毒株PMV的轻型毒株(M_2)接种的11个引进种中的两个种进行了产量试验,PMV—M_2在易感的栽培品种“星”上引起了籽仁减产31%,而在引进种(PI261945和PI261946)上不减产,引进种由于不减产被认为具有耐病性。另外,在两个易感的栽培种上病毒感染率高达2—4倍以上。 虽然美国花生斑驳病毒(PMV)的优势毒株在花生(Arachis hypogaea)上引起很轻微的症状,但减产10—30%。1973年进行的田间系统调查表明估计佐治亚州年度损失超过10万美元。美国应用的主要花生栽培种是PMV的易感品种。经对文献的查阅没有发现有关花生对病毒抗性方面的报导。1968年的筛选试验,所有供试的花生品系(37个栽培种和428个普通引进种)对PMV的优势毒株表现了相似的症状;没有发现抗病类型。最近在筛选试验项目中使用了PMV的重型毒株,初步结果指出发病是显著的。这个试验的目的是改进对花生PMV的抗性、鉴定抗原、确定抗性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8.
花生野生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病虫害资源存在。据国外报道,已发现野生花生中有抗花生斑驳病毒(PMV)、花生丛簇病毒(GRV)、番茄斑萎病毒(TSW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的材料。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是我国花生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种传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花生条纹病毒病的病原学、病害流行学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创造PStV抗性转基因花生材料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多年来,世界二十多个花生生产国对花生病毒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我国近年来对此病也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获得了一些资料。为了有效地控制花生病毒病的危害,确保花生的高产稳产,现将国内外关于花生病毒病的有关文献资料加以综合,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除草时间和次数对花生品种艾舒福德(Ashford)果实产量的影响,1964和1965年度在卡萨拉农业研究站进行了试验。自然情况下一年生杂草,主要是野牵牛花(Ipomoea cordofana)及鹿藿草(Rhymchosia memnonia)使花生果实平均减产80%。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播种后30天内,至少须除草一次。播后30天和60天两次除草的小区,果实产量由不除草小区的131.5斤/亩,增加到625.3斤/亩。除草三次,即播后15天、30天及45天,比播后30天和60天除草的产量较低,因为除草间隔期太短。播后30天和6 0夭时除草的实效已足够了。单株果数是决定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每株15-20个荚果的产量最高,而且这20朵花产生较早的,果实产量较高。杂草使单株分枝数减少,因而减少了每株的果数。千粒重、出仁率和收获指数也受杂草的影响。野牵牛花是最有害的杂草,因为它几乎和花生同时出现,而其种子在整个生长季内不断有发芽的。  相似文献   

12.
大豆种粒斑驳严重影响大豆商品性,选育抗病品种可有效控制大豆种粒斑驳。利用抗源东农93-046与品1246所衍生的F_(8∶9)代群体,对其进行种粒斑驳鉴定,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对其抗性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以斑驳率5%为界限划分抗感株系,F_(8∶9)代抗病株系数与感病株系数基本符合1∶1的比例,这表明东农93-046的种粒斑驳抗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根据前人构建的一个包括13个分子标记F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结合单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将东农93-046抗性基因位点定位于SSR分子标记Satt114附近。  相似文献   

13.
应用无毒花生种子防治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效果显著,在与大田毒源花生隔离500米条件下基本控制住两种病毒病发生。覆膜栽培有减轻两种病毒病,特别是CMV引起的黄花叶病毒病的效果。在病区大面积隔离繁殖无CMV病毒种子获得成功,应用无CMV病毒种子和覆膜栽培示范获得显著防病效果。34个花生栽培品种和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受“花生病毒病研究协作组”有关单位委托,于1984年3月13——15日在湖北武昌召集并主持了“花生病毒病研究座谈会”。这是1977年成立“全国花生病毒病研究协作组”以来的第四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北京、河北、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花生病毒病研究概述许泽永(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花生是世界重要经济作物,花生病毒病是花生重要病害之一。我国70年代以来花生病毒病趋于严重。1976年,病害在北方产区大流行,受害面积50多万公顷,花生减产20多万吨[12].1975年,尼...  相似文献   

16.
试验结果说明,应用治毒灵浸种,对黄瓜花叶病毒(CMV)在花生中种传有抑制作用;对由花生条纹病(PStV)引起的花生轻斑驳病防治效果达49.5%左右,NS-83、植病灵、抗蚜威、氧化乐果和甲胺磷防效较差。应用病毒A、病毒必克和植病灵Ⅱ号防治CMV引起的花生黄花叶病害效果分别为38.8%、28.7%和23.3%,经新复极差分析,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是葫芦科作物毁灭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近年来在国内显现为扩散传播态势,笔者拟以通过对该疫病发生规律、传播途径、病毒生理的初步认知,对防控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一些不完备的防控措施,诚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期更为有效地做好该疫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花生病毒病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关于其产量损失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于1987年开始参加河北省花生病毒病防治研究协作组,在系统研究花生病毒病的同时,对其产量损失做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研究方法及内容 在花生齐苗以后,选择代表性强的两块地。每块地采用棋盘式方法各定6个点,每点50穴,总样本数600穴。按点、穴统一编号,每5天调查一次,分别记载发病时期、类型和发病级别。收获期按点、穴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花生矮化病毒病是山东省七十年代发生的一种新的病毒病,1976—1977年在山东一度严重流行,一般病株率在20—30%,重者达60%以上。受害轻的一般损失20%左右,个别严重地块每亩只收20多斤。1979年后,病情显著减轻,田间病株率在1—10%之间。 关于该病的研究在我国未见报导,尚无明确的鉴定与研究结果。为此,两年多来,我们对其症状、病原、寄主植物、传毒途径及物化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