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菌》1984,(6)
5·176(法国种)是1979年从香港引进的双孢蘑菇菌株。我们于1980~1981年分别作了三次品种对比试验,均以5·176菌株产量最高,但由于菇形扁平顶部稍凹,具有鳞片,不宜罐藏。经过多次栽培实践,初步掌握了该菌株的栽培技术,菇形有所改进,现已成为盐水蘑菇的主栽品种。一、培养特性 (一)形态观察:176为匍匐型菌株,近接种块菌丝聚集成束状,匍匐放射生长,绒毛菌丝贴生,顶端菌丝稍有气生稀疏清晰呈扇状生长。显微镜观察菌丝分枝多,分隔短,  相似文献   

2.
我县1981年蘑菇种植面积4740000尺~2,其中有20%以上的面积种植了176菌株,均获得了丰收。实践表明,176菌株具有产量高、出菇早、转潮快、耐高温、后劲足、好湿性强等特性。 1.产量高。书院公社1981年秋菇种植了430000尺~2,全部是176菌种,单产达1.325斤,在菇房结构、栽培技术措施没有多大改变的情况下,比1980年增产55.9%。全公社交售最多的一天达39889.3斤鲜菇,超过历史最高日上市量将近一倍。新港公社四灶大队中心场7000尺~2蘑菇,在10月16日一天  相似文献   

3.
浣纱—176系5—176多孢分离选育而成。母种试管于1980年底从福建省轻工业研究所引入,由本县浣纱菌种场分管,制备原种,进行小面积栽培试验。1981年种植秋菇54350尺~2,平均单产1.355斤/尺~2,最高达2.50斤,比同期气生型品种单产(0.95斤/尺~2)高41.58%。81年秋,选择5—176优良种菇,进行多孢分离,选育出优良菌株浣纱—176。经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1983,(6)
鉴于我县蘑菇菌株较多,给管理带来了困难,也影响着产量的提高。1982年县农科所对18个蘑菇菌株作了比较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供试材料共18份。S_1、S_2、S_3、S_4、S_5、S_6、S_7、S_8、S_(10),以上菌株由该所自嘉定39孢子分离培养获得;嘉定39、5-176菌株,由该所经组织分离培养获得;81—11菌株,采自城郊公社张坝二队菇房的种菇经  相似文献   

5.
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杏鲍菇)在工厂化瓶栽条件下,需要产菇数少,均菇重高,产量高的品种。笔者选用杏鲍菇19号菌株为材料,从其自交子一代(S1代)中筛选出一株单产高于亲本,产菇数和均菇重表现均优于亲本的菌株U5,对菌株U5单产、均菇重、产菇数等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比较U5菌株的S1代群体和19号菌株的S1代群体的农艺性状差异。结果表明:新品种U5菌株单产在100g以上的频次达80%,产菇数少于4个的频次为93%,均菇重小于30g的频次仅为5%。U5菌株S1代在均菇重和产菇数两个农艺性状上都优于19号菌株的S1代,在单产上两株菌株的S1代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蘑菇栽培的当家品种,我站于1981年冬至1982年春承担了省轻工所委托的蘑菇菌株出菇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01、02、33、5—176、7601由省轻工所引进,15、102—(2)、118由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引进,10由蒲田罐头厂引进,005由龙溪引进,751由厦门罐头厂引进。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菇房条件,研究蘑菇在自然气温和加温条件相结合的方式下进行周年性栽培。结果表明:U3和5414蘑菇菌株分别适宜秋茬和冬茬栽培,单产高、菇质好;堆制培养料需要采取预湿、预堆、料内开洞通气的高温快速发酵技术;冬季栽培蘑菇宜采用发酵土和细泥砻糠两种覆土材料,菌丝爬土快,单产高。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的品种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试验对176、163、U3、152、111五个品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5个品种在北方都能发菌出菇.176品种产量比较高,子实体外部形态特征较好;163品种产量高,子实体形态特征差;U3、152品种子实体形态特征好,产量偏低;111品种子实体形态特征好,产量太低.因此在北方鲜食的双孢蘑菇,可以栽培176、163品种,制罐出口的双孢蘑菇可以栽培U3、152品种.  相似文献   

9.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市郊区蘑菇推广品种U3 为对照 ,与其它五个蘑菇品种在秋季进行出菇实验。结果表明 ,菇形和品质以 2 796 ,46 0 7,45 80为好 ,各品种的单产与对照(CK)单产经t测验 ,以U3 为最高 ,M1与U3 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其它四个品种与U3 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1982,(2)
5—176是1979年引进的法国蘑菇品种,由轻工部发给苏州地区栽培试验。1980年,我社试种12000平方尺,平均每平方尺收秋菇2斤以上,春菇收0.5斤左右。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与昆山县张浦乡菌种厂从八五年六月到十二月十日这段时期,对引自浙江、上海及江苏本省的部分蘑菇菌株进行了生产性能的栽培试验,现将其品比试验结果略报如下: 一、菌株来源供试菌株:戬浜11、Ag17、5150、S17由上海师院提供;P11、澳大利亚,5-176由浙江绍兴市副食品公司提供;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13株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出菇性状、菌丝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等。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性,部分菌株为同物异名。Ag-004菌株菌丝生长势最强,日平均生长速度0.54 cm·d~(-1),23d长满试管;出菇试验表明棕色蘑菇品种表现出比白色蘑菇品种产量高、较耐低温和抗逆性强的特性。大多数菌株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反应,少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酯酶同工酶酶谱出现3个区域,Rf=0.1758、0.2424、0.7697为所有菌株共有,可能为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Rf=0.8060为白色蘑菇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条带,而Rf=0.7151为2个棕色蘑菇菌株所有,在所有的白色品种中几乎没有,Rf=0.7151可能为棕色蘑菇菌株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14.
双孢蘑菇加工脱水及其降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鲜蘑菇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大幅度脱水。如果在加工过程中能降低重量损失5%,即可使罐头厂增加收入约20%。降低蘑菇在加工中的脱水率,是减少加工重量损失的重要途径。 (一)影响蘑菇加工脱水的因素 1、蘑菇品种与加工脱水:表1为12个不同蘑菇品种经8分钟沸水预煮后的脱水率。由表1可以看出,供试的十二个品种的鲜干菇预煮脱水率为27.6~37.0%,其中以12044品种的预煮脱水率最低,为27.6%,以浣纱176品种的预煮脱水率最高,达37.0%。这两个品种的蘑菇预煮脱水率有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讲,组织疏松的蘑菇  相似文献   

15.
蘑菇不同菌株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 7个蘑菇菌株进行栽培性状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棕秀一号出菇最快 ,菇形和品质以棕秀一号、ABC为好。单产经t测试 ,以棕秀一号最高 ,与U3、2 796、460 7、30 0 3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白色蘑菇以英秀一号最高  相似文献   

16.
对10个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的菌丝拮抗作用、菌丝生长特性、出菇产量及子实体性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0个双孢蘑菇菌株中可能有同名异种、同种异名的现象存在;蘑菇2000菌株和蘑菇192菌株菌丝洁白、生长速度快,出菇产量高,子实体农艺性状较好,是优质的双孢蘑菇栽培菌株,可以作为双孢蘑菇2796品种的替代菌种,在云南省进一步推广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棕秀一号”是我所最新选育出的适合秋冬季栽培的褐色蘑菇菌株。该菌株产量高、菇质优、口感鲜嫩 ,且由于其菇盖为自然棕褐色 ,既克服了白色蘑菇易褐变而导致的商品质量迅速下降的问题 ,又增加了蘑菇市场的花色品种 ,改变我国蘑菇长期以来单一白色品种的局面 ,现将该菌株的特点、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 主要特点1 .1 棕秀一号菌株菇盖表面为自然棕褐色 ,菇柄、菌肉白色。菇质优 ,子实体圆正 ,盖厚、结实、不凹顶 ;味鲜美 ,口感嫩。无需使用化学护色、漂白剂 ,保鲜期长。1 .2 菌丝生长速度快 ,产量高。在相同条件下 ,比白色蘑菇品种…  相似文献   

18.
巴西蘑菇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市原有的食用菌拳头产品——蘑菇,由于产销不协调,以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生产不景气,1996~1997年全省蘑菇生产急剧下滑,产量跌幅达60%以上,使刚恢复元气的产业遭到致命打击,优势黯然失色.为了打开食用菌生产新局面,增加出口创汇,认真探索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其研究、开发工作已迫在眉睫.为此,我区于1996~1997年引进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 Murrill菌株进行试种,喜获成功,1997~1998年示范推广面积近20000m~2.单产5~7.5kg/m~2,鲜销8元/kg,干菇每吨10~16万元,成为本地区新的出口创汇产品.现将该菌株的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蘑菇沙洲28号,是沙洲县微生物研究所从国外引进的ME 中,经分离选育获得的新菌株。这个菌株经多年试种表明,单产比当地栽培的浙农1号高10~20%,而且菇体比较圆正、饱满,薄皮菇少。因此,深受菇农和加工单位的好评,并引起了省内各协作单位的重视。现将我厂配合该研究所进行的制罐试验情况作一概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8211”是我局1981年从老法国气生型菌株大床培育中分段提纯获得的高产、优质的双孢蘑菇,于82年试种和室内性状观察鉴定,同年参加省蘑菇菌株出菇对比试验。83年在区内多点推广约300万尺~2,平均单产1.41~1.86斤/尺~2,比其他气生型菌株增产2~3成。据厦门、漳州、宁德等六个试验点的介绍和开罐评定,36个试种菌株中8211、102—1等合乎制罐标准。我省84年推广的10个菌株中,8211菌株名列前茅,是我区主要当家菌种。现将821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