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生产上常用的棉籽壳、木屑、玉米粒、麦粒、木条为原料制作平菇栽培种,比较发菌速度、菌丝形态、菌丝活力及接种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麦粒种发菌速度快,菌丝健壮,菌丝外观形态及扫描电镜1 000倍下的微观形态均优于其他菌种;玉米粒菌种次之;木条种发菌速度较慢,菌丝较细,但接种效率高,用种量少,所接菌袋16天即可长满。  相似文献   

2.
木条菌种比木屑菌种有以下优点: 一、缩短发菌时间,菌令上下一致木条菌种空隙多,通气性好,菌丝吃料快,生长旺盛;母种接种到木条原种上,20天菌丝就渗透木条而长满全瓶,比木屑培养基培菌时间缩短4天左右。用木条原种接入栽培种上,培菌时间更可缩短:750毫升玻璃瓶只要15天就可长满全瓶,比木屑栽培种缩短15天;塑料袋20天就发满全袋,时间可缩短25天以上。木条菌种长12厘米,接入培养料中间,发菌时上下左右一起长,菌丝纵横延伸。因此发菌时可大大缩短。二、菌种利用率高,杂菌污染少木条菌种作原种,一根木条接种一袋,没有接多接少和浪费现象。接种到培养基后,由于吃  相似文献   

3.
鸡腿蘑液体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难腿蘑液体菌种接固体栽培科的实验,证明选择种龄为3天,接种量为10%,并以搅拌方式接种时,可在一周发满菌丝,与传统的制种方式相比,大大缩短了发菌周期,并为将来实现鸡腿蘑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菌糠再利用栽培金针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针菇栽培料由于出菇2~3潮后料内水分缺乏,菌丝的活力下降而难以出菇,料内含有大量营养尚未充分利用。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笔者进行了利用金针菇菌糠再次栽培的试验。1供试材料①品种:三明1号金针菇。②栽培袋规格:20 × 35cm、4丝厚聚乙烯栽培袋。③培养基配方:试验配料为棉壳35kg,菌糠12.5kg,石灰粉500g,玉米粉2kg;对比试验配料为棉壳47.5kg,石灰粉500g,玉米粉2kg。2接种培养常压灭菌,接种后在25℃恒温室内培养,试验配料25天发菌满袋,对比试验配料28天发菌满袋。发菌满…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时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根内球囊菌(Glomus intraradices,GI)对大棚土壤栽培黄瓜植株生长、产量及营
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不同时期接种GI 对其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与不接菌的对照相比,播种时接菌和移栽时接菌处理使黄瓜的单株产量分别提高54%、34%;播种时接菌处理的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14.7%~17.7%;播种时接菌和移栽时接菌的黄瓜硝酸盐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9.4% 和15.0%,总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9% 和7.1%;移栽时接菌处理的黄瓜粗蛋白含量比对照提高了4.6%;播种时接菌和移栽时接菌显著提高了黄瓜VC 含量。表明接种GI 对黄瓜生长和产量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常规塑料袋制种时,只在袋口一端接种,发菌时间长,且上下菌龄不一致。为此,我们进行了两端接种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每袋播种量70 g、50 g和30 g接种,不同播种量对香菇菌袋发菌和出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接种量,对于菌种块菌丝萌发和菌丝体生长速度影响不大;但对菌袋污染率、菌丝满袋时间和出菇产量有一定影响。综合分析,以每袋50 g播种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菌种生产成品率高低,与接种设施有密切关系。目前各地采用的接种设施很多,为了比较哪一种效果最好,我们以接黑木耳为例进行了本项小试验。(一)接种设施:A.接种箱接种,每m~3用40%的甲醛13g 加高锰酸钾10g,辉发杀菌30分钟;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大柳塔矿采煤沉陷地为试验地,自然状况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研究了丛枝菌根对沙棘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并对接菌后根际微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接菌处理植株地上和根系发育生长指标优于不接菌组。接菌后宿主植物与菌根能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根际菌丝密度远高于对照。接种丛枝菌根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了根际土壤磷酸酶活性,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也高于不接菌组。接种菌根对采煤沉陷地土壤具有一定的土壤改良效果,改善了土壤根际微生态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对当地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林胜 《食用菌》2002,24(4):42-42
袋栽平菇接种后一般需 2 5~ 30天菌丝才能长满袋 ,发菌时间越长感染杂菌的机会就越多 ,生产周期也较长。为了缩短发菌时间 ,减少杂菌污染和加快出菇时间 ,提高经济效益 ,笔者试验成功了一种简易快速发菌法 ,现向菇友们介绍如下 :培养料 (熟料 )装袋后 ,采用两头接种。在料袋的两头先后用尖棒 (直径 2~ 3cm、长约 30 cm)从袋头的中心分别打洞 ,深度为料袋的一半以上 ,然后向棒孔中播入适量菌种 ,在袋头的料面也放少量菌种 ,套好颈圈并把袋口拉紧 ,用一层纸和橡皮筋封口 ,再将另一头以同样方法接好种 ,即可发菌。发菌要根据气温情况排袋。气…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的接种方法有多种,混合接种是食用菌速生栽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育、栽培料制备、接种和发菌又是混合接种技术成败的关键。混合接种技术需要选育抗杂能力强的菌种;制备的培养料既要适合菌丝的生长,又要降低杂菌的密度;混合接种的过程要减少杂菌的污染;发菌温度要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2.
以48个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通过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霜霉病菌试验,对各品种的霜霉病抗性分级,结合对抗病相关基因PR1、PR5和NPR1的半定量RT-PCR试验,分析不同抗性级别品种在霜霉病菌侵染后表达模式的差异,以期为抗葡萄霜霉病的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8个品种中有30个品种对霜霉病高度敏感,7个品种对霜霉病敏感,4个品种中抗,6个品种高抗霜霉病,"金星无核"对霜霉病完全免疫。PR1和PR5基因在接菌前有本底表达,抗病和高抗品种接菌后均上调表达,感病品种接菌后无明显变化,仅"无核翠宝"和"红地球"有微量下调。NPR1基因接菌后在抗病品种中表达量上升,而在感病品种和高抗品种中均表现为半数品种上升,半数品种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找到适合清远当地气候条件,并能四季均可种植的茯苓接种技术;方法:采用对照组试验法,以清远市新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原有的围接顶端覆盖技术为对照,试验组采用菌袋保护膜倒挂留袋技术;结果:试验组在一年四季的接种成活率均达到100%,特殊天气条件下,试验组的接种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产量和品质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菌袋保护膜倒挂留袋技术能在清远四季接种,且栽培成本较低,茯苓在清远的最佳接种时间是春季。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培养料拌料杀菌剂、菌袋接种后喷施杀菌剂及发菌上架后喷施杀菌剂3种方式,研究中生菌素、井冈霉素和咪鲜胺锰盐对毛木耳发菌污染率、感病率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拌种中生菌素和咪鲜胺锰盐能显著降低发菌期污染率,对毛木耳农艺性状无显著负面影响,接种后和发菌后喷施药剂对毛木耳生产均无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15.
以接种和不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木棉幼苗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对不同处理下木棉幼苗的根茎叶水分特征及其生长和生理生化特征,以期探究干旱河谷中的木棉(Bombax ceiba L.)普遍存在与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共生系统是否是它对干旱环境适应的策略之一。结果表明:对照条件下接菌株根系干质量是未接菌株的2.2倍,重度干旱胁迫下,接菌株的根系干质量是未接菌株的2倍,接菌有助于植株根系的生长,增加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效率。接菌植株在中度干旱胁迫下避免了植株的"茎干缩",重度胁迫下减轻了"茎干缩",且接菌株茎含水率是未接菌株的1.95倍,接菌提高了植株茎干的吸水保水能力。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接菌加速了植株调节体内游离氨基酸和丙二醛(MDA)含量,较未接菌株提前了约18d,且未接菌株MDA含量的最大值是接菌株的1.5倍;接菌株脯氨酸含量的最大值是未接菌株的1.4倍,接种显著增加了渗透物质含量并减少了细胞的伤害,提高了植物叶片的保水能力。可见,接种AMF可改善木棉幼苗干旱胁迫下根茎的水分供应和叶片水分维持能力,同时也增加渗透调节物质以降低水势,减少水分蒸散作用,启动调节系统提前清除细胞有害物质,减少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了木棉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6.
袋栽猴头菇     
人工袋栽猴头菇即以塑料袋取代750毫升的玻璃栽培瓶,整个程序为配料、拌料、装袋、灭菌、两头接种、发菌、两头采收。其优点是:1.发菌快、出菇早。瓶栽为瓶口一头接种,菌丝从瓶口往底部延伸,发菌期长。袋栽两头接种,菌丝由两头向中间汇总,发菌期短,一般情况从接种到采菇仅需35天。2.质量好,产量高。头潮菇个头整齐,刺短。每个平均重量为75克,最重达108克,生物学效率在82%。3.投入低、产出高。栽培瓶投入的费用是塑料袋的3~4倍。瓶栽猴头仅  相似文献   

17.
铁皮石斛菌根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显微技术探讨铁皮石斛与茵根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从野生铁皮石斛根中分离出的YSH101、YSH502、YSH131、YSH133 4株菌株,接种到铁皮石斛组培苗上进行接菌试验,结果表明:接菌处理组培苗与对照生长情况有明显差异,并筛选出YSH131菌株为铁皮石斛的优良茵根真菌.因此,铁皮石斛组培苗的茵根化是解决铁皮石斛人工大量繁殖栽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寄主幼虫感染冬虫夏草菌的一般规律,以使感染取得成功。方法:采用不同接种方式、对不同龄期的幼虫接种及经一定时间接种感染。结果:寄主幼虫感染冬虫夏草菌以拌人饲料接种法感染率最高,为80%左右,幼虫最适宜感染的虫态为3-4龄,从接菌到感染成功需要50d以上。结论:冬虫夏草菌侵染寄主幼虫可以在人工控制下进行,最高感染率可达90%以上,为全人工栽培冬虫夏草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使用韩国装瓶线,配备1台五孔打孔机,经过不同打孔深度和2次打孔实验,研究不同打孔方式对金针菇发菌速度的影响,以期缩短工厂化金针菇发菌周期,减少生产成本。试验结果表明,打孔深度达到瓶底至漏光和经过2次打孔的实验组,其打孔之后孔眼完整且透气性较好,接种后发菌速度缩短3~4d,并且洞孔完整,通气性较好,后期原基形成较多。  相似文献   

20.
常规广口瓶制种,只在瓶口一端接种,发菌时间长,上下菌龄不一致.为改进此接种方法,笔者进行了"中轴"接种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一)装料将培养料疏松地装满广口瓶,再用一根直径约16mm的光滑木棒,从瓶口中心垂直插到瓶底,然后把料按紧,将木棒稍转动后抽出,使培养料中心形成一个孔,扎好瓶口,按常规灭菌.(二)接种培养料灭菌冷却后,在接种箱内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