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一、和谐林业的概念社会与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遵守竞争、共生和自生的三大原则,建立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文明的和谐系统。林业和谐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和发展作为宗旨,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和谐林业产业系统具有复杂的网络性、多地区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在研究和谐林业建设时需要系统地考虑问题,并利用科学的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21世纪哲学和人类智慧关心的主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终极追求。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倡和实生物、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则提倡美在和谐。而马克思的和谐思想才具有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真正含义,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是平衡、和谐、共生关系,但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却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甚至对立,束缚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保护生态环境,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共生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存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此,对我国如何重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共生关系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保护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保护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目前林业保护中存在的问题1、林业保护观念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个关系的和谐。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众多危机,这些都是人们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导致的。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演化机理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给出了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最后提出了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建议,对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方面,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论证保护生态环境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龙回首作为辽宁省葫芦岛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工程,达到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相融、协调发展的目的。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益。  相似文献   

9.
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的不朽丰碑。在都江堰治水过程中,和谐思想成为了其永葆青春的理论根基。其和谐思想包括顺应地势、不与水敌、造福百姓、毋累民生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完整思想体系。对于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与构建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这一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理念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性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必须质疑。和谐生态伦理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的基础地位,强调人的利益的重要地位,强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实现,它具有存在的理论合理性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依据。这些合理性依据真正体现了生态伦理学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艰巨的任务。所以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宋宁  杨新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66-6667
探讨了旅游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建设旅游伦理的现实意义。旅游伦理是人类跨入21世纪发展旅游业对人类如何完善自身、创建新型文明思考的产物,与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重视人类自我完善相适应,旅游伦理将对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根本问题,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与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人们改造与利用自然界必须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实现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设美丽生态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以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指导,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锐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813-6816
[目的]向世人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当今人类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天人和谐,人人有责,这是当今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法]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由和谐到失衡、再由失衡到新的和谐不断演进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正处于准备由失衡迈向新的和谐而自觉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过渡阶段。[结论]社会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社会。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如今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和谐的诸多方面,成为国内、国际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直至威胁整个人类的发展乃至生存。全人类需共同努力,以行动创建人与自然的双赢条件,将青山、绿水的绿色环保地球移交给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6.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理念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生态文明的特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要素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推进环保法治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坚守自然生态边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3个方面论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旨在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SARD)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是“三农”的问题之一,而且是一个环境伦理道德问题,是一个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问题。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内涵和价值取向,努力向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相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首先介绍了平顶山园林绿化工程特点,进而对园林绿化施工技术进行分析归纳,为今后城市园林绿化施工提供技术支持。1园林绿化工程特点1.1以建立生态型宜居环境为目标为了解防止自然环境进一步恶化,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的可持续,人们只有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才能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形成良好的关系,那么人类只有通过对环境的改善,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园林绿化工程就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存在决定着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恰恰体现和适应了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之所需。和谐思维具有科学内涵与合理外延,它强调了发展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内的全方位的的发展。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