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宁夏农牧交错区盐池县、同心县统一布置2年玉米留高茬覆盖免耕施肥播种技术的综合效益试验。结果表明,留高茬覆盖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栽培的春玉米平均产量10 009.5 kg/hm2,经济产投比达2.54∶1.00,分别较留高茬覆盖少耕播种高1.38%和1.2%,分别较传统机播高7.58%和5.46%;10~2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0.13个百分点、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1.8%、扬尘量减少4.6 g/cm3、减少风蚀量35.3%,削洪效益36.7%、减沙效益26.3%,表现出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玉米深松全层施肥免耕精量播种技术的3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深松全层施肥免耕精量播种对玉米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作用,降雨利用率平均提高22.3%,10~20 cm耕层土壤的容重降低0.013 g/cm3,孔隙度增加2.8%;纯N的投肥效益提高40.95元/kg,P2O5的投肥效益提高58.7元/kg,经济产量水平与产投比分别高于机械化常规播种约8、5个百分点,分别达到13 455 kg/hm2和2.82;同时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有效保证了农田肥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3.
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北一年两熟区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较对照田下降了1.77%,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7.53%左右;能够改善玉米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根系粗壮,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发育,较对照增产10.9%。  相似文献   

4.
2006年在静宁县余湾乡韩马村进行了渗水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后渗水膜覆盖栽培播种沟和小垄面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1、39 g/kg,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增加23、66 g/kg;渗水膜较普通膜覆盖玉米双穗率提高25%,生物产量(鲜重)提高6.8%,籽粒产量提高4.9%.  相似文献   

5.
3种柠条施肥播种机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型号施肥播种机的生产率、生产成本、生育性状、土壤含水量、肥料利用率以山东大华2BMYFS-4/4-4型深松免耕施肥播种机表现最优,其生产率分别较旋耕施肥播种和机械化常规播种高0.11、0.03 hm~2/h、生产成本分别低525、975元/hm~2;5~10 cm、10~20 cm土壤含水量分别较旋播和常规播种高25.3%和30.9%、33.6%和36.8%;出苗率分别较旋播和常规播种提高11.3%和12.6%;1年后单株平均干重8.9 g,分别较旋播和常规播种增加2.3、1.9 g,次生根分别多1.1、0.8条,所播柠条生育性状最优,是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种植的首选机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适宜于陕西关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区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方法】以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对7种不同耕作模式下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小麦、玉米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参试的各种土壤耕作模式中,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优于低留茬免耕播种;小麦播种时采用的"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6最好,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38.3%,纯收入增加42.7%;其次是"冬小麦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模式3,较传统耕作模式增产20.6%,纯收入增加23.9%;免耕作业模式和旋耕作业模式,虽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效果均不理想。【结论】"冬小麦秸秆还田深松旋耕播种-夏玉米高留茬免耕播种"耕作模式可显著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促进粮食高产稳产,适宜在关中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7.
武威绿洲灌区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征对耕作措施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内陆河武威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对冬小麦田土壤水热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立茬(NTSS)处理较免耕秸秆不覆盖(NT)、传统耕作(T)和秸秆翻压(TIS)处理具有显著的保墒作用;冬小麦返青至收获期NTS和NTSS处理对土壤具有"降温作用",且气温越高"降温作用"越大;NTS和NTSS处理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分别较T处理显著提高产量15.65%~16.84%和6.98%~12.75%、穗粒数10.93%~12.34%和3.57%~23.41%、千粒质量7.85%~10.13%和5.57%~6.40%,分别较TIS处理提高产量8.01%~11.29%和2.94%~4.25%、穗粒数1.83%~9.50%和0.95%~13.28%、千粒质量1.77%~7.69%和0.40%~3.23%,分别较NT处理提高产量4.56%~9.23%和0.92%~1.04%。免耕秸杆覆盖和免耕秸杆立茬处理具有保水、降温、增产的作用,是适宜该区冬小麦生产的有效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灌区,设计20 cm留茬压倒(NPS20)、40 cm留茬压倒(NPS40)4、0 cm立秆(NS40)2、0 cm立秆(NS20)和传统耕作(CT)5个耕作处理,I1(5 400 m3/hm2)和I2(3 600 m3/hm2)2个灌溉水平,研究了春小麦不同留茬高度、不同留茬方式对春玉米田在不同灌水水平下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N春种前有表聚的现象,土壤微生物量P则在整个耕层分布比较均匀;留茬免耕可显著增加播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含量,10~20 cm土层则变化较小;连续免耕2 a后,春种前0~5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N和P的增殖,分别以2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20)和40 cm留茬压倒免耕处理(NPS40)的最高,分别增加了23.97%和148.80%,且土壤水分对表土层及耕层的土壤微生物量P的影响较土壤微生物量N显著.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桂单0810为供试玉米品种,设2种整地方式(免耕、条带旋耕)和3种播种方式(单行播种机直播、双行播种机直播、人工开沟直播),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山地玉米播种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和茎粗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影响;整地方式对出苗率、播种效率和播种质量的影响是旋耕优于免耕,双行播种机直播单行播种机直播人工开沟播种;而机械化播种处理的玉米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研究设定的6种不同播种方式中,以旋耕的双行机播种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探明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播种的有效方法,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环境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探墒播种条件下,2~7cm土层土壤容重较旋耕增加了4.31%,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旋耕较免耕探墒提高了地温,但免耕探墒条件下0~20cm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少耕处理的产量最低,为6555.38kg/hm2,免耕探墒播种的产量为6591.82kg/hm2,较旋耕降低553.36kg/hm2,减产效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免耕探墒播种是旱地农业生产中有效的抗旱播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玉米播种时每亩施40 kg新能安多酶玉米控释肥,与对照相比,可显著增加穗粒数,平均每穗多增78个粒,同比增加13.6%;提高玉米千粒重,平均增加18.5 g,同比提高6.1%;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每亩产量比对照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旱地有效的蓄水保墒途经,在陕西省宝鸡市农科所试验农场进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在夏闲期和生长期进行留茬覆盖,能显著增加土壤贮水量,尤其可使土壤上层长期保持湿润状态,同时留茬覆盖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休闲期蓄水量由391.9 mm提高到468.7 mm;土壤表层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1.3%、104.5%、13.0%;免耕播种产量7 351.5 kg/hm2,传统耕作产量6 739.5 kg/hm2,增产9.1%。该技术能有效保蓄农田土壤水分,增产较明显,可在关中西部及同类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为综合应用土壤调理剂提高耕地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土壤调理剂对小麦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基施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其中NPK+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处理的效果最好,其穗数为619.5万穗/hm2,每穗实粒数为41.1粒,千粒重为38.9 g,产量为8 397.0 kg/hm2,分别较其余处理增加33.0万~168.2万穗/hm2,2.8~7.5粒,0.4~2.8 g,502.5~3 343.5 kg/hm2。小麦基施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化肥的利用率,NPK+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为43.7%,磷肥利用率为33.6%,钾肥利用率为50.9%,比NPK处理分别高2.1百分点、4.2百分点和5.6百分点;小麦基施土壤调理剂可显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NPK+土壤调理剂1 500 kg/hm2处理前后相比,土壤pH提高0.21个单位,土壤容重降低0.09 g...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秸秆全量还田、贴茬免耕直播条件下,探索宜粒收夏玉米机播的最佳冬小麦留茬高度,提高宜粒收夏玉米苗期质量和籽粒产量,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机械化质量及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宜粒收玉米新品种新单68(对照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设3个麦茬高度处理(0、10和30 cm),研究麦茬高度对宜粒收夏玉米苗期质量、冠层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随麦茬高度增加而增加,10 cm处理5和1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比0 cm处理高7.87%和15.26%,30 cm处理5和1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比0 cm高16.60%和19.60%.随麦茬高度增加,夏玉米出苗率、株高整齐度和叶片SPAD值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茎粗变细,花前叶面积指数增加.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6叶期和9叶期随麦茬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随生育期推进麦茬高度处理间差异变小.10 cm处理降低了干物质在茎、叶和鞘中积累量和分配率,提高了籽粒积累量与分配率、开花期干物质转运率和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随麦茬高度增加,公顷穗数降低,穗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产量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10 cm处理产量最高,0和30 cm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郑单958相比,新单68的株高、穗位高、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和产量均增加,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较高但成熟期落黄早;开花期干物质转运率和籽粒分配率新单68低于郑单958.[结论]10 cm麦茬高度有利于保持较高土壤含水量,提高玉米出苗率和株高整齐度,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优化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而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5.
对彭阳县冬小麦进行全膜覆盖微垄穴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全膜覆盖微垄穴播技术较露地条播(CK)生育期0~25 cm土壤平均地温提高0.47~3.40℃,开花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壤含水量提高1.97%~3.03%,返青期和抽穗期土壤储水量增加37.0~44.8 mm,水分生产率提高0.40 kg/mm;株高、穗长、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分别比CK增加34.0 cm、1.4cm、7.8粒、0.58 g、8.5 g;缩短生育期3 d,增产2 953.9 kg/hm~2,增幅82.75%;纯收入增加9 764.52元/hm~2,产投比2.01。  相似文献   

16.
水肥互作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率,在通许县壤质潮土区开展了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氮(N)肥设置0、180、90+90、135+45、270、135+135、360、180+180、180+90+90kg/hm28种运筹模式,灌水(W)量设置225、450、675 m3/(hm2·次)3个水平,以期为粮食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与不施肥的相应对照相比,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以及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长、5穗籽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各生育性状以N180+90+90-W675处理表现最好,玉米各生育性状总体以N180+180-W675处理表现最好。在同等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分期施肥处理的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均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其中,小麦产量和小麦—玉米综合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N180+90+90-W675处理最高,分别较相应对照增产25.42%和28.43%;玉米产量则以N180+180-W675处理最高,较相应对照增产33.21%。在不考虑土壤水和降水的情况下,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均以小灌水量最高,其中小麦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分别较对照提高0.75~3.40 kg/m3和1.13~6.14 kg/m3;玉米灌水利用率除N180+180-W450处理较对照有所减少外,其他处理较对照提高1.72~11.14 kg/m3。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冀中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生产新途径,试验设"一水两用"技术(玉米生育后期浇水同时达到玉米增产和小麦足墒播种的目的)的浇水时间分别为9月10日和20日,以玉米生育后期不浇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浇水时间对玉米产量以及下茬小麦播种前0~20 cm耕层含水量和0~200 cm土层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9月10日和20日浇水对玉米穗粒数影响不大,但均能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增产率分别为6.35%和4.44%;0~20 cm耕层含水量平均提高4.00%和7.43%,0~200 cm土层储水量平均提高2.38%和4.49%。"一水两用"技术不同浇水时间对玉米增产以及提高土壤储水量的效果不同,应根据不同的主目标选择不同的浇水时间:以提高夏玉米产量为主目标时,宜在9月10日前后夏玉米灌浆活跃期前浇水;以提高小麦播前土壤储水量和耕层含水量为主目标时,宜在9月20日后浇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农田土壤水热特性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处理方式对后茬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为试区高效麦玉轮作模式耕作措施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前茬小麦秸秆不同处理方式和耕作措施(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和传统低茬收割翻耕-CT)对后茬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性的影响。【结果】与CT相比,NTSS、NTS可提高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0-110 cm土层播种至苗期、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吐丝至开花期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高5.0%-7.8%、4.4%-5.4%和4.8%-7.1%,NTSS与NTS间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内,NTS的土壤含水量比CT高4.7%,但NTSS与CT差异不显著,NTS具有保持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全生育期良好土壤水分含量的优势。NTSS、NTS减小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吐丝期之前的耗水量,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耗水量,有效协调玉米生育前期与后期需水矛盾,以NTS的效果更突出。NTSS、NTS可有效改善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表层0-25 cm土壤的热量条件,NTS调控效应更强,2010年,NTS 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高0.76℃;2个试验年度内,NTS 14:00和18:00时的平均土壤温度比CT分别低3.67-3.87℃和1.19-1.30℃,说明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在昼夜低温期具有保温效应,而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NTSS、NTS降低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农田土壤积温,其中NTS处理玉米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吐丝期、吐丝至灌浆末期的土壤积温比CT分别低67.1-76.2℃、29.3-50.5℃和46.7-75.3℃,降幅大于NTSS。从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平均大气-土壤温差可知,NTS在低温季有保持土壤温度的作用,在高温季节有相对降温的作用,是减少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过度影响的重要机制。与CT相比,NTSS、NTS、TIS提高了后茬地膜覆盖玉米的籽粒产量,增产幅度为11.3%-17.5%,其中NTS两年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3 470和13 274 kg·hm-2,较TIS高5.6%-9.0%。【结论】前茬小麦秸秆免耕覆盖(NTS)是绿洲灌区地膜覆盖玉米适宜的前茬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品种兴达5号为试材,研究了4种不同水溶性肥料对玉米生长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采用喷施腐殖酸水溶肥料的处理A4玉米株高、单穗鲜重、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种子重量及经济产量表现最高,分别为257.38 cm、450.26 g、17.88行、37.83粒、35.46 g、248.43 g与1 175.07 kg/亩;土壤pH、容重与全盐含量在玉米收获后较播前下降幅度最大,与CK相比分别降低了13.33%、7.58%与8.05%;土壤有机质与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较播前提高的幅度最大,分别为11.04%与15.90%。这一研究结论可为河西走廊杂交玉米产量的提高及土壤肥力状况的改善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肥料配施对玉米增产和土壤培肥的效果,在延津县砂质潮土上开展了氮(0、90、180、270kg/hm2)、磷(0、90kg/hm2)、钾(0、90kg/hm2)的配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配施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较对照增加2.43%~17.44%。氮肥处理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较对照增产6.89%、8.76%、12.57%;配施P 90kg/hm2或K 90kg/hm2后,与单施氮肥增产趋势一致,且以配施磷肥增产效果较好,较对照增产7.36%~13.58%;氮磷钾配施处理效果最好,玉米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其增产幅度分别比相应单质氮、氮磷配施和氮钾配施增产4.87%~8.03%、3.86%~4.56%和7.10%~8.21%。其关键在于玉米抗倒伏能力增强,百粒重增加。其中玉米茎粗较对照增加0.04~0.45cm,有效穗长增加0.10~1.82cm,百粒重提高2~10g。对土壤耕层养分分析表明,氮磷配施对砂质潮土培肥具有积极效果。与播种前比,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0.16~0.92g/kg,相应氮磷钾配施处理分别增加水解氮7.2~21.7mg/kg、有效磷0.73~0.94 mg/kg、有效钾0.1~1.3 mg/kg,仅氮磷配施处理有效钾降低明显,分别减少0.2~2.8mg/kg。说明科学施肥不仅能够提高玉米产量,而且利于土壤培肥。考虑综合效益和肥料成本,建议采用N270P90K90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