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芸薹链格孢菌菌系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4个不同抗性的大白菜做为鉴别寄主,对从全国采集的53个芸薹链格孢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这53个菌系由弱至强可划分为AB1、AB2、AB3、AB4、AB5五个不同的致病类型。虽然从采集的地域或原寄主角度看,尚未表现出某些规律,但得到了其在供试材料上出现的频率。由于AB4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而在这次鉴定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推荐为全国进行抗原筛选用的接种菌  相似文献   

2.
李艳  杨家荣 《棉花学报》2007,19(4):291-295
为进一步研究病原茵的变异规律,采用皿内培养和苗期致病力测定方法,2005年8月对陕西三原棉花黄萎病圃中棉花黄萎病菌进行了研究.对26株代表菌系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培养性状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存在黑色菌落(菌核型)、白色菌落(菌丝型)和中间型三种培养型.并且在菌落的生长量、微菌核形成的快慢、数量、形状和大小变化以及黑色素的相对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26个供试菌系致病力也有差异,从其对5个棉花鉴别寄主侵染的反应型来看,可以划分为强、中、弱3个不同的致病类型.强致病类型菌系12个,占41.6%,中等致病类型的菌系9个,占34.6%,弱致病力菌系5个,占19.2%.  相似文献   

3.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在4种不同的温度下对31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及落叶型菌株V991进行PDA平面培养,81.3%的强致病力类型菌株表现为菌丝型,落叶型菌株均为菌丝型,80.00%的中等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为中间型,弱致病力类型菌株均为菌核型。20~25℃有利于病原菌产生菌核,30℃的较高温度明显抑制菌核的形成。各菌株在25℃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快,分生孢子产量和毒素产量最高;30℃的较高温度下,强致病力类型菌株的菌落直径、分生孢子产量和毒素产量均显著大于中等致病力和弱致病力类型,且落叶型菌株高于非落叶型菌株。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蔬菜品种众多,栽培中常因根肿病发生造成严重损失。通过查阅文献和中国农药信息网登记的防控根肿病的农药信息资料,结合防控根肿病的生产经验,全面介绍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病害,提出了对该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并介绍了目前用于防治根肿病的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温度胁迫对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棉花黄萎病菌同一菌株进行继代培养至11代,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影响.无论在何种温度条件下(15~30℃)均表现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病原菌的致病力先有减弱趋势,而后又逐渐回升.高温胁迫对病原菌致病力的影响较明显,30℃条件下培养至11代,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高于对照,即较高温度较长时间的选择压力,使病原菌的致病力明显提高.温度对病原菌的室内培养特性也有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菌株产生菌核减少.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棉花黄萎病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土育苗和裸苗接种后移栽的方法,对2007-2008年间采自湖北不同地区的32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和4个对照菌株进行了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强致病力菌株有12个,占鉴定菌株总数的33.3%,中等致病力菌株有19个,占52.8%;弱致病力菌株有5个,占13.9%。该结果表明,湖北存在强致病力的黄萎病菌,而且强致病力菌在该省的三大植棉区均有分布。对不同鉴别寄主对各菌株的反应分析显示,采用无土育苗和裸苗接种相结合的鉴定方法是一项不错的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爪哇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甘薯具有强致病力,为了筛选对2种病原菌防效较好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酶利、肟菌·戊唑醇、唑醚·代森联、咪鲜胺、中生菌素和四霉素对2株甘薯致病镰刀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对爪哇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四霉素和咪鲜胺,EC50分别为1.292、2.145μg/mL,其次为中生菌素和肟菌·戊唑醇,EC50分别为16.652、28.641μg/mL,腐酶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唑醚·代森联对爪哇镰刀菌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分别为440.540、637.120、680.765μg/mL和22385.367μg/mL;对尖孢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四霉素、咪鲜胺和肟菌·戊唑醇,EC50分别为0.03、0.131μg/mL和0.177μg/mL,其次为中生菌素和多菌灵,EC50分别为3.66、14.408μg/mL。甲基硫菌灵和唑醚·代森联对尖孢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差,EC50分...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监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2008年来自江苏的37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及致病性分化监测。根据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多少,菌株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其中菌核型占54.1%,菌丝型占24.3%,中间型占21.6%。菌核型上升成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且出现了初分离培养时,菌落特征为完全黑色微菌核的菌膜菌核型菌株。采用特异性引物(D-1/D-2和ND-1/ND-2)PCR检测菌株的致病类型,结果落叶型菌株占83.8%,非落叶型菌株占16.2%,显示目前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以落叶型菌株为主,并且在每个植棉市都有分布。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其中致病力强的菌株占27.0%,中等的占40.5%,弱的占32.4%,并且在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群体中都存在致病力强、中、弱的菌株。  相似文献   

9.
不同培养基对小麦纹枯病菌生长繁殖及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小麦纹枯病病菌,结果表明:在改良的PDA培养基、PDA培养基+小麦叶汁培养基、V8培养基和番茄培养基上培养的病原菌比在其他的培养基上培养的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快,且其对3种小麦品种的致病力较其他培养基上的病菌强,因此可用这四种培养基复壮、保存小麦纹枯病病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春中海优质香稻研究开发所用白叶枯病的两种不同的菌株对68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人工接种鉴定,其抗性结果表明两种菌株Ha-1、C59致病力不同,差别十分明显.68个品种对Ha-1菌株的抗性反应,抗的1个品种(占1.4%)、中抗3个(占4.4%)、中感6个(占8.8%)、感至高感58个(占85.3%);对C59菌株的抗性反应,抗的10个品种(占14.7%)、中抗16个(占23.5%)、中感13个(占19.1%)、感至高感29个(占42.6%),表明海南陵水的菌株致病力比长江流域的菌株致病力强.  相似文献   

11.
5种化学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室内防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和筛选出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效果较好,以及对离体枝条的保护作用较强的化学药剂,以期获得具有良好防效、对环境友好的化学药剂,以便进一步为生产中防治苹果树腐烂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生孢子萌发玻片法和离体枝条烫伤接种法,测定5种化学药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其在离体枝条上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其EC50为 0.0163 μg/mL;丙环唑与戊唑醇次之,EC50分别为0.0224、0.0994 μg/mL;海藻酸对苹果树腐烂病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为81.630 μg/mL。苯醚甲环唑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高,EC50为0.0061 μg/mL;丙环唑与戊唑醇次之,EC50分别为0.0064、0.0390 μg/mL;海藻酸对苹果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15.3820 μg/mL。离体枝条保护试验表明,海藻酸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强,病疤扩展面积最小,病疤扩展面积仅为对照的7.2%;菌毒清和戊唑醇次之,分别为对照的32.3%和45.9%;丙环唑对离体枝条保护作用最差,病疤扩展面积最大,为对照的59.8%。筛选出苯醚甲环唑可作为抑制苹果树腐烂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佳药剂,海藻酸可作为离体枝条保护作用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引进抗腐烂病新品种,调整云南苹果品种结构,需要对新拟引进品种抗性进行鉴定。以目前主栽品种红富士作为对照,通过观察果园自然发病程度和人工接种腐烂病原菌进行抗性鉴定相结合,对苹果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测试的苹果新品种对苹果树腐烂病的抗性均存在差异,云南6个苹果新品种对腐烂病的抗性均比主栽品种红富士强。其中斯维塔、玉华早富对腐烂病的抗性表现较好,其次为新嘎啦、短枝富士、皇家嘎啦和金世纪。通过鉴定,明确这些品种均为云南未来可以推广使用的抗腐烂病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青核桃能够连续批量化脱皮加工,设计一种卧式青核桃脱皮机。根据卧式青核桃脱皮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间隙调节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并对脱皮通道中的青核桃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影响机具性能的主要因素为脱皮通道间隙、喂入量和主轴转速。选用“新新2”青核桃为试材,采用正交试验分析法进行试验,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对青皮脱净率和核桃破损果率的影响,得出各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脱皮通道间隙>主轴转速>喂入量。综合考虑影响脱皮效果的各项指标,选择最优水平组合,获取机具的最佳工作参数和条件,结果表明:脱皮通道间隙对青皮脱净率影响显著(P<0.05),而喂入量和主轴转速对青皮脱净率影响不显著;脱皮通道间隙和主轴转速对核桃破损果率影响显著(P<0.05),而喂入量对核桃破损果率影响不显著。当喂入量为2000 kg·h-1,主轴转速为30 r·min-1,脱皮通道间隙35 mm,脱皮角度为2°时,青皮脱净率为92.42%,核桃破损果率为5.48%。通过卧式青核桃脱皮机的设计试验,实现青核桃连续批量化加工,为核桃采后初加工产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贮藏温度对核桃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陇核3号核桃在(0±1)℃、(5±1)℃和室温(20-30℃)条件下贮藏180天期间生理与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贮藏核桃的呼吸速率显著低于室温贮藏,而且含水量、可溶性蛋白质、总脂肪含量以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明显高于室温条件下贮藏的核桃。低温能较好地保持核桃的品级,其中0℃贮藏质量最好,但与5℃低温条件下贮藏180天期间总体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嵌合猪圆环病毒(PCV1-2)对仔猪的致病性与免疫原性,检测了健康普通仔猪接种PCV1-2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血清与组织中的病毒含量及血清学变化。结果显示,仔猪接种PCV1-2后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未受影响,未出现可见的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变化,仅部分出现轻微的组织病理变化。血清中猪圆环病毒2型(PCV2)ORF2蛋白抗体在接种后第14天出现阳转,第28天时抗体阳性率达到100%,表明PCV1-2诱发仔猪快速产生了针对PCV2 ORF2蛋白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反应。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血清中PCV1-2 DNA含量在接种后逐渐上升,第28天时达到最高,之后迅速下降;第35天宰杀时组织中病毒含量以肺门淋巴结中最高,心脏中最低;而常规PCR难以检出血清和组织中的PCV1-2 DNA,表明PCV1-2接种后只引起仔猪的轻微感染。研究数据表明,PCV1-2对仔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其致病性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木糖醇牛肝菌核桃戚风蛋糕的最优配方,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牛肝菌粉、木糖醇、牛奶及蛋糕表面核桃颗粒的最适添加量;使用D-最优混料法优化牛肝菌粉、木糖醇、牛奶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蛋糕最优配方为:牛肝菌粉3.94 g,木糖醇15.55 g,牛奶16.01 g,蛋清70 g,蛋黄35 g,低筋面粉12 g,玉米淀粉6 g,食用油13 g,蛋糕表面添加核桃颗粒0.3 g。蛋糕烘烤条件为:上下火均为130 ℃,时间30 min。使用该配方和工艺制作的木糖醇牛肝菌核桃戚风蛋糕菌香浓郁、松软可口,为适合各年龄段人群食用的休闲食品。  相似文献   

17.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超声波法辅助浸提核桃油,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确定超声波辅助提取核桃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作提取溶剂,液料比为7(mL∶g),提取温度53℃,超声时间48 min,超声波功率120 W,核桃油提取率达到61.91%。  相似文献   

18.
对贵州省威宁县牛棚镇黑田村、新山村的核桃基地土壤中铅、镉、铬、铜、汞、砷这6种重金元素含量进行了检测,以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中土壤环境要求为背景值作为标准对其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且部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重金属污染因子中,Cd是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不同贮藏温度对干核桃贮藏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香品种核桃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2~0℃、常温)对干核桃贮藏期间感官品质、营养品质、核仁酸败及抗氧化活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6个月时,低温与常温下的核桃在感官品质、营养品质、核仁酸败及抗氧化活性方面均未出现较大差异;贮藏10个月时,低温贮藏与常温相比,前者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蛋白和总脂肪含量,减缓了总酚和总黄酮的消耗,有效抑制了核仁的氧化酸败,保证了核仁内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保持了种仁风味。由此可见,低温能够有效减缓核仁中营养物质的流失,维持较高的抗氧化活性,保证贮藏中核桃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不同温度和时间热加工处理对核桃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温度和时间热加工处理对核桃油品质的影响,模拟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核桃油常见热加工条件,以20℃室温存放核桃油为对照,对冷榨核桃油分别进行60、90、120、150、180、210℃条件下5 min和10 min热处理,测定不同温度处理组核桃油的过氧化值(POV)、茴香胺值(An V)、全过氧化值、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和VE含量,分析不同热加工处理对核桃油氧化稳定性及不饱和脂肪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油的过氧化值随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150℃达到最大值,180℃热处理后下降;茴香胺值随加热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油酸含量随加热温度升高逐渐下降,但210℃热处理组含量降幅较小;在60~120℃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降低,但在150℃以上,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出现升高现象,并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表现出降低趋势;低于150℃热处理对生育酚含量影响不大,而高于180℃的加热则导致生育酚含量下降,时间越长,生育酚含量下降越多。因此,建议核桃油热加工处理温度不超过150℃,并尽量缩短加热时间,以保持核桃油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