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研制了以烯唑醇为主要成份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及其应用效果。经室内及盆栽试验筛选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微粉种衣剂配方,并确定烯唑醇种衣剂加工工艺流程。通过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和区域试验,明确了烯唑醇种衣剂使用剂量、处理方法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对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有提高的趋势。用烯唑醇微粉种衣剂包衣,在接种条件下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51.2%~60.3%,增产率38.6%~58.7%。异地试验示范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在71.7%~96.2%,增产率6.8%~15.6%。生产上推荐剂量药种比1:200~1:300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花生种衣剂中微量元素的作用。[方法]在花生种衣剂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微量元素Fe和B,测量花生的发芽率和株高,筛选出最佳的种衣剂配方。[结果]花生种衣剂处理,提高了花生的发芽率和株高。在种衣剂里添加微量元素硼和铁,可以提高花生产量。添加1.5%Fe以及1%的硼酸,增产效果最好。[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种衣剂配方的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种衣剂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市场上常见的3种用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了防治效果对比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显著;种衣剂有效地控制了丝黑穗病的发生,降低了发病率,提高了玉米产量,与对照差异显著。综合考评,黑败种衣剂的防效最佳,黑虫双全次之,立克秀最差。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玉米生产现状,选择8种高效种衣剂进行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差异显著,7.5%黑虫双全和63%福.克.戊种衣剂包衣玉米种子,出苗快,出苗率高,发病率低,防治效果好于其他种衣剂。综合考评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用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处理玉米种子比其他种衣剂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筛选、验证自行研制的种衣剂LDS1~5号在田间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实际防效,为种衣剂LDS的进一步研究、完善、定型及试验示范与推广提供试验依据,并与国内4种商品种衣刺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结果表明,种衣剂LDS有着很好的防效,尤其是种衣剂LDS4和LDS5更为突出,防效高达81.53%和85、60%,明显高于对照和其它各处理的防效;种衣剂LDS4和LDS5处理的产量最高,分别为4956.23kg/hm^2和5022.00kg/hm^2,比对照增产23.25%和24.88%,因此LDS4和LDS5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较理想的种衣剂。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制成功的种衣剂D2,连续2年使用,性能稳定。其对谷子进行包衣处理后,对谷子的出苗及其生长没有影响,对谷子粒黑穗病(Ustilago crameri)的防治效果极大地好于拌种,也好于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种衣剂。D2是可以推广的在谷子上使用的种衣剂。  相似文献   

7.
对蔬菜系列种衣剂配方设计进行研究,筛选出适合蔬菜种子包衣的种衣荆配方,提高蔬菜种衣剂的应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戊唑醇杀菌剂,德国拜耳公司1995年、1999年、2000年在我国登记立克秀20%干拌剂、湿拌种剂、6%悬浮种衣剂,富力库25%水乳剂,好力克43%悬浮剂,立克秀90%母粉。分别登记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纹枯病,玉米、高粱丝黑穗病,香蕉叶斑病,苹果树斑点落叶病,梨树黑星病。据对农药产品登记动态统计至去年,全国16个省、  相似文献   

9.
棉花种衣剂田间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筛选出符合北疆气候条件,能有效防治棉花病虫害、提高棉田出苗保苗率的棉花种衣剂,2002~2003年将室内研制的种衣剂在新湖农场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拌福配方对提高田间出苗保苗率和防病治虫效果均优于其它配方和当地使用的灵福种衣剂.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表明,三种种衣剂防治丝黑穗病增产效果显著,但对出苗率有一定的影响;包衣玉米有效控制丝黑穗病的发生,减少了发病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而综合考量,三种种衣剂防治效果中中以黑败最优。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黍轴黑粉菌属轴黑粉菌属,主要通过土壤传播菌害,可使玉米产量下降,通过多年防治试验,归纳总结出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病害,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提高玉米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2.
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在辽宁省的3个地区进行了3种种衣剂防治玉米病虫害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17%呋喃丹 多菌灵种衣剂以1:50重量比包衣对玉米安全,可有效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平均防效分别达68.91%和71.35%,适宜在辽宁北部地区使用.质量分数为17%克百威 多菌灵 三唑酮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效为54.26%,适宜在辽宁中部和南部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发生情况调查及资料分析,发现引起该病害重发因素主要是:感病品种的种植、耕作制度的改变、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思想麻痹、防治措施不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Alkanes in fungal spo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chlamydospores of Ustilago maydis, U. nuda, and Sphacelotheca reiliana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ir hydrocarbon contents. For the first time we observed that they contain paraffinic hydrocarbons; the average contents were 42, 58, and 146 parts per million, respectively. n-Alkanes having odd numbers of carbon atoms predom-inate, with carbon-chain lengths ranging from C(14) to C(37). The major alkanes are n-C(27) in U. maydis, n-C(27) and n-C(35) in U. nuda, and n-C(29) in S. reiliana. Each type of spore carried a distinctly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 of hydrocarbons.  相似文献   

15.
采取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及病虫3因素6水平全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条件下,随着虫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同时对丝黑穗病(A)、弯孢叶斑病(B)、玉米螟虫伤株(C)的复合危害损失(ABC)的研究表明,病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并存在复合危害关系;复合危害的损失与品种无关,其大小依次为:C相似文献   

16.
地膜覆盖玉米田病虫草害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的调查研究,明确了玉米覆盖田病虫草害发生消长动态及为害情况,探讨了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六种重要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厘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晓鸣 《中国农业科学》2018,51(18):3497-3507
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病害是玉米生产的重要威胁。在中国,玉米种植地域广,种植区生态类型多,病害种类复杂,常见病害有30余种。中国的玉米病害研究历史不足百年,从事研究的专业人员也较少,导致玉米病害知识的传播受到一定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我国在一些玉米病害病原名称的采用上存在明显混乱,已被弃用的旧病原名称还在普遍应用。这种现状影响了玉米病害科学研究信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常交流。本文梳理了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红叶病、北方炭疽病、圆斑病、黑束病6种玉米病害病原学名的历史变迁,重点结合近年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分类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这6种病害病原在目前应该采用的正确名称。(1)玉米瘤黑粉病病原无论是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都有别于Ustilago属物种的特征,已恢复其名称为1912年命名的Mycosarcoma maydis(DC.)Bref.(玉蜀黍瘿黑粉菌),曾被广为采用的Ustilago maydis(DC.)Corda(玉蜀黍黑粉菌)成为异名;(2)基于Sporisorium属与Sphacelotheca在寄主科选择上的差异以及对玉米丝黑穗病致病菌的形态学、寄主病害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Sporisorium reilianum(J.G.Kühn)LangdonFullerton.(丝孢堆黑粉菌)被确定为玉米丝黑穗病病原的正确名称,而Sphacelotheca reiliana(J.G.Kühn)Clinton成为异名之一。由于Sporisorium reilianum种内存在对玉米和高粱的致病性分化,玉米致病菌又可称为Sporisoriumreilianum f.sp.zeae(丝孢堆黑粉菌玉米专化型);(3)普遍认为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引起玉米红叶病,但近年通过对致病病毒的测序,明确了多种病毒和株系是该病的病原。在中国,引起玉米红叶病的为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的小麦黄矮病毒-GPV(Wheat yellow dwarf virus-GPV)和玉米黄矮病毒-RMV(Maize yellow dwarf virus-RMV);(4)尽管在形态学方面有许多相似性,但通过多基因序列的比较研究,证明Kabatiella属完全有别于Aureobasidium属,因此,玉米北方炭疽病病原的学名应该采用Kabatiella zeae Narita et Hiratsuka(玉蜀黍球梗孢),Aureobasidium zeae(Narita et Hiratsuka)Dingley作为异名处理;(5)分生孢子呈蠕孢状的真菌经历了数次属的变化,但形态学、基因序列信息、生活史、次生代谢物等特征的研究表明,引起玉米圆斑病的病原Bipolaris zeicola(G.L.Stout)Shoemaker(玉米生平脐蠕孢)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其无性态名称的保留得到了国际真菌命名委员会的同意;(6)对物种名称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的长期混乱使用使得其已经失去了纯粹种的含义,而Acremonium拥有150余个种并对应多个有性态属,已经成为了一个庞杂属。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揭示了Acremonium属的异质性,以分子特征和形态学结合的方法,重新划分和新建了相关的属,Sarocladium strictum(W.Gams)Summerbell(直帚枝杆孢)成为了玉米黑束病病菌的新种名,而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 Corda和Acremonium strictum Gams是其异名。  相似文献   

18.
丹3130是1993年选育成的抗病、高配合力的玉米自交系。多年试验结果表明,丹3130具有单产较高、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灰斑病、拟眼斑病、丝黑穗病及纹枯病,配合力高,生育期适中等特点。丹3130与丹341、丹340、三团-9、丹T138、辽6802等组配的杂交种丹玉30、丹玉46、丹玉47、丹玉68、辽单127等,已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杂交种具有高产、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的特点,是当代抗病育种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