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旱作水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旱作水稻的发展概况、主要生理特性、抗旱机理、存在问题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认为旱作水稻具有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改善水稻生态环境和生物学效应、省工省力、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等优势,是发展节水农业及可持续水稻生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水分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以及水稻植株在气孔调节、渗透调节、激素调节、膜抗氧化保护酶类和干旱诱导蛋白等方面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稻抗旱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抗旱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发掘以及在育种上的遗传利用和水稻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介绍水稻旱作在选种、整地、播种、施肥、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旨在提升我市水稻旱作技术水平,以改变传统水稻种植对水资源的浪费现状,从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水稻种植产量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与做畦、播种前种子准备、播种、苗期管理、施肥、灌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水稻旱作栽培技术,从而为节水种稻、降低种稻成本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稻节水栽培是在选用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在水稻栽培全过程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省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水稻旱作栽培技术通过"以稻治涝"解决低洼地块作物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6.
7.
水稻旱作是集优良种、旱育秧、全层肥、地膜盖、规模栽、湿润管六位一体的综合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其核心是改长期以来水稻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为保护状态下生长,改传统的水稻在稻田淹水条件下度过全程为在湿润条件下完成一生。由此.优化了稻作土、肥、水、光、热、气环境。具有增湿早发、抗早节水、改土保肥、隔氧除草、省工节本、病减虫轻、污降染低、增产增效的综合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又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稻始穗期喷施几种抗旱性物质对旱作水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CaCl2、S-磺基水杨酸、FeCl2和EDTA能提高旱作水稻后期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延缓旱作水稻早衰;提高光合产物积累及灌浆速度,增加旱作水稻的产量,其中以CaCl2增产最显著,较对照增产14.42%。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作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旱作施肥技术研究高秀兰于天林杨连华(辽宁省农科院土肥所)(营口市农科所)(抚顺市农科所)水稻旱作是在水源不足的情况下,主要靠自然降水满足水稻需水的一种栽培方式。因此,水稻旱作整个生育过程所要求的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与水田栽培不同,需要有相应的施肥管...  相似文献   

10.
1.水稻纸膜覆盖旱作法 该法首先在日本新泻农场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旧报纸、废纸或再生纸膜作为覆盖膜,水稻耕作时只浸灌1次,将纸膜覆盖在泥土表面(纸膜浸水后就紧贴在土层表面)。既不会被风刮走,又可遮挡直射的阳光,防止水分蒸发,保水保墒,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生龙  贾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10-17412,17418
[目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方法]以宁粳16号和旱稻297为试验材料,进行淹水、干湿交替和旱作灌溉处理,观察水稻和旱稻的生长动态变化,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其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穗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经济系数等的影响。[结果]与淹水灌溉相比,旱作灌溉使水稻和旱稻分蘖期后移,生育期推迟,生长发育缓慢,株高降低,产量降低,穗长变短,穗数不足,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结实率下降,经济系数提高;旱稻与水稻相比,旱作灌溉处理对旱稻的影响较小。[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巨大口蘑在生物学特性、食用和药用作用及营养和经济价值、野生菌种的分离与驯化、栽培料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巨大口蘑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巨大口蘑栽培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从产量性状、外部形态和生理生化3个方面多个指标中选出11项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其旱/水比相对值(划分评分标准)和权重计分法对4个水、陆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综合评分以TANGARA最高(4.06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品种,IAPAR9(3.33分)次之,稍高于新香优80(3.21分),R80最低(2.59分)。表明TANGARA有较强的抗旱性,IAPAR9和新香优80抗旱性相差不大,R80较差,与生产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此项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元素对杂交水稻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钾(K)、磷(P)、锌(Zn)、铁(Fe)、镧(La)对杂交水稻生理生化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并展望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今后杂交水稻生理生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水稻覆膜栽培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覆膜栽培突破了水稻栽培和灌溉制度的传统思维和理论,对发展节水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国内外关于水稻覆膜栽培研究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论述了水稻覆膜栽培的发展慨况及其主要生长发育特性、生理生态特性和存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Optimized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stable and high yield of rice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ed several super high-yielding cultivation modes,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on rice agronomic traits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d the advances in rice mechanized cultivation and mode. Finally,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rice cultivation we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7.
超级稻+再生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级稻+再生稻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方法]以中浙优1号等4个超级稻为试材,于2009年在广西钦州市的传统中稻区、冬种辣椒区、冬种蔬菜及马铃薯区和双季稻区进行了超级稻+再生稻栽培示范项目,示范面积为167.9 hm2。[结果]在传统中稻区和冬种辣椒区推广超级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使水稻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在冬种蔬菜、马铃薯区虽然水稻有所减产,但可使一年三熟或多熟,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宽松,确保农民在冬种作物上增产增收;在双季稻区虽然产量略低,但节省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使农民有充裕的时间再种植一茬冬种作物。[结论]利用超级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使水稻全生育期缩短1个月左右,产量与双季稻差别不大,并且具有省种、省工、节水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安全生产关乎食品安全问题。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相较于药物防治,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田间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杀菌剂过量施用、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小种变异迅速,品种的抗性往往只能维持 3~5 年。稻瘟病菌通过无毒基因的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逃逸或抑制水稻的免疫系统,实现侵染致病。目前已在稻瘟菌中鉴定出 26 个无毒基因,其中 14 个已被克隆,其在病原菌的侵染、定殖和干扰寄主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稻瘟菌效应蛋白和水稻抗性蛋白的互作分子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稻瘟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原菌的作用途径和植物抗病基因响应的免疫反应,以制定更高效、绿色的防治措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水稻细胞转运和分泌的过程、效应蛋白与抗病蛋白互作的研究进展和效应蛋白的区域性分布,讨论和展望了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以期为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控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52,自引:5,他引:52  
以具代表性的两亚种间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籽粒灌浆特征及其一些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亚杂组合强、弱势粒的灌浆特征为明显的异步灌浆型。强势粒开始灌浆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早,弱势粒在开花后相当长时间内生长处于停滞状态,待强势粒生长速率下降到十分微弱时才开始灌浆。弱势粒的起始生长势、灌浆速率和生长终值量等均小于强势粒;强势粒和籽粒充实度好的亚杂组合,籽粒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多,可溶性糖的含量少,弱势粒和充实度差的组合,结果则相反;灌浆初期籽粒中的ATP含量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强势粒大于弱势粒,籽粒充实度好的组合大于籽粒充实度差的组合。对亚杂组合籽粒充实不良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