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双重和三重配种对本场-千多头母猪的产仔力进行观察结果三重配种显著提高母猪产仔数和产活仔数(P〈0.01),两种配种法对仔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同一生境类型下具有不同交配系统特点和不同传粉者丰度的3种龙胆科植物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自花授粉)、祁连獐牙菜(Swertia przewalskii)(高昆虫访问异花授粉)和线叶龙胆(Gentiana farreri)(低昆虫访问异花授粉)为对象,研究其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花粉胚珠比例(P/O)存在显著差异(P0.05),湿生扁蕾的P/O显著低于另外两种异花授粉植物的(P0.05),祁连獐牙菜的P/O显著低于线叶龙胆的(P0.05);2)3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存在差异,湿生扁蕾的繁殖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异花授粉植物的(P0.05),线叶龙胆的繁殖分配比例显著高于祁连獐牙菜的(P0.05);3)在繁殖分配比例与个体大小关系上,湿生扁蕾与其个体大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另外两种异花授粉植物则与其各自个体大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交配系统类型和传粉者丰度与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有关,尽管3种植物的繁殖绝对投入量都与其个体大小显著正相关(P0.05),但自花授粉植物相对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较高的繁殖分配比例,并且这种较高的繁殖分配比例不受个体大小影响,这种高繁殖投入的资源分配模式可能与自花授粉植物具有繁殖保障,从而降低其繁殖代价有关。  相似文献   

3.
香猪体型小,肉质美,适应性强,其在生物、医疗、科研领域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香猪的精液品质评定,生殖器官发育观察及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并与其它猪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年香猪射精量63.75±18.97mL,精子密度2.60±0.29亿/mL,活率0.838±0.46,而且生殖器官早熟,适应性强,初产母猪发情周期短,繁殖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4.
香猪体型小,肉质美,适应性强,其在生物、医疗、科研领域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香猪的精液品质评定,生殖器官发育观察及初产母猪繁殖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并与其它猪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年香猪射精量63.75±18.97mL,精子密度2.60±0.29亿/mL,活率0.838±0.46,而且生殖器官早熟,适应性强,初产母猪发情周期短,繁殖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5.
胎次和配种季节对PIC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研究胎次和配种季节对PIC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根据陕西省某PIC父母代良种猪繁育场2007~2009年繁殖母猪生产资料,分别选取607头和692头繁殖母猪生产资料(剔除有寄养仔猪的繁殖母猪),统计其不同胎次和配种季节的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健仔数、仔猪初生窝重、初生个体均重和断奶率等繁殖性能。结果表明:胎次和配种季节对PIC母猪繁殖性能均有显著影响(P<0.05);母猪1~3胎繁殖性能随胎次呈增加趋势,第3胎达到高峰,第6胎后繁殖性能逐渐下降;同时,PIC母猪的繁殖性能以秋季配种时最好,冬季次之,夏季最差。PIC母猪的最佳繁殖胎次为第2~6胎次,适宜配种季节为秋季和冬季。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配种方式对二元母猪产仔数的影响,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皮特兰猪四个品种公猪精液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对11654头长大二元母猪配种,对所产11654窝总产仔数、窝产活仔数、窝损失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不同配种模式对二元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配种次数、不同品种公猪组合配种对二元母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以及窝损失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杜洛克公猪所配二元母猪的总产仔数和窝产仔数均高于大白和长白猪(P〈0.05);采用长×杜×大组合配种的二元母猪总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均高于其它三种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中,可在长白、大白、杜洛克猪中任选两个品种,通过二次配种的方式提高母猪的产仔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为了对比带犊牦牛同期发情与自然发情繁殖效果的差异,作者根据实施的科研项目进行了两组试验,以便为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于繁殖季节在试验组母牦牛阴道内放置“孕激素阴道栓”并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CIDR+PG)诱发牦牛集中发情。[结果]结果表明,甘南牦牛在当年生产后,通过犊牛统一断奶,改变营养供给,产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分别为8%和19.2%。试验组母牦牛应用“放置孕激素阴道栓+肌肉注射氯前列稀醇”方法诱导发情后,总发情率达89.1%。试验组带犊母牦牛激素处理后受胎率为89.1%,对照组母牦牛自然发情率较低,自然交配后受胎率为100%。试验组和对照组母牦牛繁殖率、犊牛成活率分别为86.9%和19.2%、97.6%和100%,试验组犊牛的平均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分别比对照组高1.51 kg、2.37 kg、3.28 kg,经差异显著性检验,试验组犊牛相关年龄段体重与对照组犊牛对应指标相比,初生体重差异显著(P<0.05),断奶重和6月龄体重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使用外源性激素诱发带犊母牦牛当年集中发情,母牦牛当年...  相似文献   

9.
中国荷斯坦牛初配年龄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扬州大学农牧场979头第1胎中国荷斯坦牛初配年龄及其繁殖性能数据,分析不同初配年龄对受胎情期数、产犊到受胎时间间隔、产犊间隔、妊娠期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配年龄显著影响受胎情期数和妊娠期长短(P0.05),18月龄配种母牛受胎情期数和妊娠期均最低,初配年龄对产犊到受胎时间间隔和产犊间隔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初配月龄的不断增加,奶牛产犊到受胎时间间隔和产犊间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鱼类行为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改进和提高旧生产技术,探讨新技术的应用,将来海洋养殖农牧化中对鱼类行为的控制,在水利建设、农业灌溉用水及水域环境污染中鱼类行为的变化与控制等都将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紧密相关。从摄食行为、繁殖行为及洄游行为对鱼类行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amine hand‐mating behavior of doe and buck and relationships of courtship behavior and physiological and hematological traits according to gestation results. Duration from beginning of observation until mating (M‐C), duration between two copulations (C‐C) and courtship behavioral index value of each sex (CBIVD; courtship behavioral index value of doe, CBIVB; courtship behavioral index value of buck) and mounting behavior of buck, were observed. Experience of doe was affected of CBIVD and CBIVB (P = 0.01 and P = 0.01, respectively). Bucks moun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imes on experienced does than on inexperienced ones (P = 0.00). On the other hand service number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 in M‐C (P = 0.00). Elevated service number was observed with increased mounting frequency of buck (P = 0.03). There were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CBIVD and CBIVB (r = 0.48, P = 0.00). Pregnancy was not influenced by vaginal pH value. Does, which gave multiple births, had higher vaginal pH (P = 0.05). Rect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doe had no influence on success of mating and birth type. On the other hand, birth type was affected by rectal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buck.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hematologica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mating results. Hemoglobin, red blood cell count and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values were higher in single births and mean cell volume value was lower in single births.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松嫩平原割草地的割草地段和休闲地段的单优势种群落和混生群落,以及多年休闲封育地段火烧处理的单优势种群落和混生群落计3种生境6个群落的取样测定,研究了寸草苔种群生殖分株在开花期和籽实成熟期的数量特征和生殖分配的时空动态.从开花期和籽实成熟期,寸草苔生殖分株高与分株生物量变化幅度具一致性,分别平均增长了211%和207%;穗长平均增长了9%,但穗生物量则增加了152%.生殖分配在开花期空间变异性较小,籽实成熟期增大.寸草苔种群生殖分株的生殖分配与分株高和分株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多数种群是在开花期以后形成并逐渐趋于稳定的线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甘肃、青海以及四川等地的50个垂穗披碱草居群的穗长、穗宽、每穗小穗数、种长、芒长和千粒重等6个与其繁殖相关的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显示,50个居群在形态性状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1.873)。遗传多样性主要集中在居群内部(63.8%),居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36.2%)。各性状间的遗传变异具有不均衡性,穗宽变异较大(CV=0.347 2),种长变异最小(CV=0.118 4)。聚类分析表明,50个居群可分为3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经度、纬度、年均温和年均降水量对垂穗披碱草的繁殖性状变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海拔和年均温对穗长和每穗小穗数影响极显著(P<0.01)。此外,提出了垂穗披碱草的利用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相似文献   

15.
育成期不同饲养方式对水貂配种行为和配种进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观察并研究了水貂育成期不同饲养方式,即断奶后一直双层单笼单养和单层单笼多养(3~4只)对水貂配种行为变化和配种进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育成期单笼多养的水貂的初配率和复配率均显著高于单笼单养的水貂(P<0.05)。说明水貂饲养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水貂的繁殖情况,单笼多养饲养方式代替传统的单笼单养饲养方式,显著提高水貂的配种进度及水貂的配种率,水貂育成期单笼多养饲养方式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植物繁殖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繁殖生态学是种群生态学中发展迅速的一个分支,已成为生态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繁殖生态学由学科雏形走向成熟,近年来,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繁育系统、传粉生态、繁殖构件、繁殖分配和繁殖投资。在查阅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植物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历史和内容及进展进行了较为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中华倒刺鱼巴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邴旭文 《经济动物学报》2004,8(4):221-223,226
为了研究积累中华倒刺鱼巴生物学特性的相关资料 ,为其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收集该样本 94尾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其染色体数为 (2n =10 0 ) ,核型公式为 18m +32sm +2 6st+2 4t,臂数 (NF =15 0 )。 1~ 4龄是生长较快的生长阶段。属广温性底栖鱼类 ,适应温度为 0~ 36℃ ,最适摄食生长温度 2 2~ 2 8℃。杂食性 ,以高等植物、藻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等为食。性成熟年龄 4龄以上 ,绝对怀卵量每克体重为 12~ 14粒 ,成熟卵直径 1 3~ 1 6mm ,略具黏性 ,受精卵的出膜时间为 38~ 4 8h。产卵季节为每年的4~ 6月份 ,产卵水温 19~ 2 8℃。  相似文献   

18.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3只坡鹿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观察记录了圈养坡鹿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圈养坡鹿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雄鹿的求偶行为、标记行为和雄鹿、雌鹿的性行为等在发情期表现明显。坡鹿怀孕及分娩前后,粪便中孕酮含量有明显的变化。怀孕前粪便中孕酮的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浓度水平。怀孕后,孕酮含量明显上升。分娩后,孕酮含量迅速降至低浓度水平。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反映坡鹿的生殖生理状况(包括发情、怀孕、分娩等)并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了解新发现"无毛"表型大白猪群体的生物学特性,以正常表型大白猪为对照,对"无毛"表型大白猪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饲养条件下,"无毛"表型仔猪初生重、达100kg体质量日龄及100kg活体背膘厚、繁殖性能均与正常表型大白猪无显著差异(P0.05)。在屠宰性能上,"无毛"表型大白猪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均与正常表型大白猪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屠宰体质量情况下,"无毛"表型大白猪的胴体质量、屠宰率、背膘厚随屠宰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屠宰率无显著性变化(P0.05);此外,"无毛"表型大白猪瘦肉率、脂肪率随屠宰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骨率、皮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肉质性状上,"无毛"表型大白猪肉色、pH值、大理石纹、肌内脂肪含量均与正常表型猪无显著差异(P0.05)。"无毛"表型大白猪肉质性状中除肌内脂肪含量随屠宰体质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外,其他性状与屠宰体质量均无显著关联。结果表明,"无毛"大白猪在主要生产性能方面均表现正常,无毛性状对猪的繁殖性能、生长发育和产肉性能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抑制素对动物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抑制素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之一,是由α亚基和β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主要由卵泡颗粒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分泌,在生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调节FSH合成和分泌发挥的。作者就抑制素的分布与结构、在雌雄动物生殖系统的表达及功能、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