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陕西关中地区麦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兴平、礼泉、凤翔、岐山、扶风地区麦田禾谷缢管蚜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异丙威、毒死蜱、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等7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最高,其中凤翔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达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72.5),岐山和扶风种群对该药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1.4、29.9);5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对溴氰菊酯、吡虫啉、毒死蜱、异丙威和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较低,表现为敏感、敏感性下降或者低抗性;5个地区的试虫对氟啶虫胺腈均表现为敏感。分析认为,高效氯氰菊酯不适合用于关中地区禾谷缢管蚜防治,氟啶虫胺腈作为一种新型杀虫剂,可以在该虫防治中推广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其他几种杀虫剂可以在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红腹缢管蚜 [Rhopalosiphumrufiabdominalis(Sasaki) ]是川西平原水稻旱育秧上的一种主要害虫 ,近年来对水稻旱育秧的危害愈来愈重。由于红腹缢管蚜是在水稻旱育秧秧苗地下根系周围发生危害 ,不易被发现 ,确诊和防治比较困难 ,一旦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4.
5.
莲缢管蚜及其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NelumbonuciferaGaertn)又名芙蓉、荷 ,是睡莲科莲属植物。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曾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莲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莲子及莲须是营养丰富的滋补强壮食品。藕“生食甜、煮食粉、炒食脆”。全株各部分均可入药 ,能清毒解暑散热。叶梗是很多物品的包装材料 ,亦是工业原料。近几年来 ,对危害莲普遍而严重的莲缢管蚜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报道如下 :1发生与危害特点莲缢管蚜在湖北孝感全年发生25~27代 ,世代重叠。越冬卵在翌年3月初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时孵化 ,在桃、李等第1… 相似文献
6.
7.
两种麦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浸叶法测定了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 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 ,麦长管蚜对 7种杀虫剂的分布均匀度呈以下规律 :辛硫磷 <毒死蜱 <吡虫啉 <抗蚜威 <啶虫脒 <氧乐果 <甲基对硫磷 ;LC50按以下次序增大 :啶虫脒 ,辛硫磷 ,毒死蜱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吡虫啉 ,氧乐果。禾谷缢管蚜对 6种杀虫剂敏感性分布均匀度呈以下规律 :吡虫啉 <毒死蜱 <啶虫脒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氧乐果 ;LC50按以下次序增大 :啶虫脒 ,毒死蜱 ,吡虫啉 ,抗蚜威 ,甲基对硫磷 ,氧乐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对 7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依次为 :啶虫脒 <甲基对硫磷 <抗蚜威 <毒死蜱 <氧乐果 <吡虫啉。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制的温度梯度产生装置,研究了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的避热行为及其栖息分布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关系。其避热率随温度梯度场温差的增大而显著增加,温度梯度为27.0~22.7、32.0~23.8、37.0~25.3和42.0~27.7℃时,其避热率分别为52.5%、72.5%、92.1%和100%。高温适应性锻炼可显著提高其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分别经15和35℃预适应温度训练1.5h后的成蚜,避热率分别为77.5%和64.2%。不同发育阶段的蚜虫在温度梯度场内的避热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看,在26~43℃的叶片温度梯度内,50%的禾谷缢管蚜分布在27.7℃以下的区域内,99%的蚜虫分布在32.0℃以下的区域内。不同发育阶段的蚜虫在温度梯度内的分布有一定差异,99%的1龄若蚜分布在32.7℃以下的温度区域内,而99%的3龄若蚜分布区域为30.0℃以下。 相似文献
9.
10.
小麦禾谷缢管蚜发生为害与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八十年代以来,我区麦蚜频繁成灾,减产2—3成的麦田较为普遍,研究证明:成灾的主要原因是优势种群已由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转变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L.)。田间调查弄清了禾谷缢管蚜在不同海拔高度的早、中、晚播麦田的不同生育阶段,以及在植株各部位的分布。穗期禾谷缢管蚜发生轻重与3月中旬平均温度呈正相关,与3月下旬雨量呈负相关。由此建立了预测禾谷缢管蚜发生程度的多元回归方程式: Y=0.792 0.205X_1-0.015X_2用这个预测式回测8年田间实测值与预测值极近。 相似文献
11.
莲缢管蚜生物学与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缢管蚜是水生经济植物与核果类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在江苏为全周期型。秋季,雌性蚜虫在冬寄主核果类果树上产卵。夏寄主有慈姑、莲藕、菱角、芡实、绿萍等水生经济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北纬30°以南广大地区主要以胎生雌蚜过冬,营孤雌生殖,为不全周期型。莲缢管蚜全年可完成27—29代,无翅胎生雌蚜的寿命、产卵量与温湿度有关。23—27℃、相对湿度为81—92%时,有利于成蚜的生长和繁殖,每头成蚜平均产蚜67头,成蚜寿命9.7—10.4天。莲缢管蚜种群动态全年出现3个高峰,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初;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天敌有:长突毛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肓蝽、黑带食蚜蝇等,对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带麦田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动态的影响,在高纬度的河北省廊坊市(39°30′N,116°36′E)和相对低纬度的河南省原阳县(34°55′N,114°15′E)开展红外线辐射增温试验,调查廊坊市(+2.00℃)和原阳县(+1.18℃)2个试验点的增温处理小区和对照小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并计算其盛期发生比值。结果表明,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21、7 d,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始见期、峰期分别提前14、14 d;而禾谷缢管蚜的始见期和峰期仅在原阳县试验点提前31 d和7 d。增温使廊坊市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39.21%和77.83%,禾谷缢管蚜盛期蚜量和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7.31%和130.16%;增温使原阳县试验点的麦长管蚜盛期蚜量、峰期蚜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49.62%和176.52%,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的盛期蚜量比值显著降低了43.21%。表明增温有利于高纬度地区(廊坊市)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而在低纬度地区(原阳县)仅有利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七种与小麦近缘的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抗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7种与小麦近缘的多年生野生植物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 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鹅观草R. kamoji和R. tsukushiensis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抗性的生化机制.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叶片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其逐步回归方程为:rm=-0.0198 0.1930X脯氨酸** 0.3350X蛋氨酸* ;总酚含量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丁布含量与内禀自然增长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41**,p<0.01).低含量的游离脯氨酸﹑蛋氨酸及高含量的丁布是小麦近缘多年生野生物种抗蚜的重要生化因子.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剂量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酯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可极显著诱导禾谷缢管蚜蛋白含量增加和酯酶活力增强,且不同处理组间蛋白含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并未对禾谷缢管蚜酯酶动力学参数产生明显影响.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并未改变其酯酶的性质,但酯酶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17.
18.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是危害燕麦(Avena sativa)的主要害虫之一,筛选抗虫品种是防控禾谷缢管蚜的重要措施。采用田间抗蚜性鉴定与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 EPG)相结合的方法,对5个燕麦品种进行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评价。田间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青海甜为中抗,领袖、贝勒、蒙饲燕2号为低抗,蒙饲燕1号为低感。不同品种抗性波形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第Ⅰ类(青海甜、贝勒、蒙饲燕2号和领袖)抗性高于第Ⅱ类(蒙饲燕1号),EPG分析结果与田间抗蚜等级相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燕麦抗虫品种选育和区域性生产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6种杀虫剂对红花指管蚜的防治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茎叶喷雾法测试了6种杀虫剂对红花指管蚜的防效。结果表明,药后1 d,1.8%阿维菌素EC 500、1 000倍液、25%吡虫啉WP 500倍液、3%啶虫脒EC 1 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EC 1 000倍液及3%阿啶达EC 2 000倍液的处理防效较高,均在70%以上;药后3d各处理防效均明显提高,吡虫啉500倍液处理防效达92.28%;药后7 d,除阿维菌素和阿啶达处理外,其他处理的防效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试验中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是螺虫乙酯、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从总体防效、保护生态等方面综合考虑,推荐阿维菌素和吡虫啉作为替代药剂防治红花指管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