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选择森林承载力评价进行研究,借鉴相关领域土地承载力和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研究,基于2003年漳平市林业连续清查与社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数据,对综合指数法进行了运用,分析了该市的森林承载力,其综合指数可达到1.232 1,可承载的级别为强。分析了该市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该市森林承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以促进漳平市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
杉木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本文就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与森林类型、林分密度、森林体积指数、叶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密度、枝叶指数、枝叶比等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杉木林生产力与森林结构指标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个包含19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8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实测值,并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48;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数为0.791,森林生产力指数为0.874,森林健康指数为0.87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人工林中混交林的比例、有林地单位面积生长量和龄级结构是制约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森林质量的重要指标,充裕的生物量同时也会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而抚育间伐与森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针对国内外森林抚育间伐对生物量与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针对我国森林尤其是人工林质量低的现状,提出2点建议:(1)把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作为评价森林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2)对森林抚育对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影响进行长期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联系环境与发展的重要纽带。文中在分析了中国森林、林业的现状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问题与困难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基本的要求、任务和途径分别是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并不断扩大新的森林资源和实验森林的分类经营。为了促进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施,当前紧要的任务是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支撑体系,这些体系包括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监测体系,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林业生态保障体系,森林资源规划与管理体系,森林与林业政策、法规的保证体系,以及加强公众在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的参与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前,是全面贯彻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是林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森林培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性,探讨了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森林分类经营是指为满足经济和生态环境对林产品的需求,将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进行经营与管护。太湖县在实施森林经营过程中将林业生态环境、产业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相融合,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森林承载力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承载力评价是森林可持续性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评价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界定森林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建立森林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框架,提出采用承载指数的方法对森林承载力进行评价,筛选出17个评价指标。以婺源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数的权重,并指出了各指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森林资源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十分重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对森林资源的调查,所以,实行规范的森林调查方法和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措施是我国林业部门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加强森林经营,既是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建立和培育稳定高产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又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实施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促进林农增收、加快"生态、富裕、和谐"宜君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通过对宜君县森林经营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提出了适宜宜君森林经营的模式及对策,对今后搞好森林经营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浙江省桐庐县3种森林类型共9个森林样地的调查,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种群分布格局等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树种组成上,常绿阔叶林主要以中幼龄林木为主,针叶林以高大成熟乔木为主,针阔混交林介于两者之间;②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3种类型中重要值最大的树种是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is,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重要值分别为31.27%,47.00%和96.92%;③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常绿阔叶林,灌木层和草本层中丰富度最大的是针叶林;3种多样性指数趋势基本相同,其中灌木层的多样性最大;而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乔木层的Shannon-Wierner指数远大于针叶林,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针叶林草本层最大;④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大部分树种为随机分布,针叶林中主要树种马尾松为集群分布。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12.
应用CASA模型估算浙江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植被和生产力的变化是表征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标,利用CASA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模型对浙江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分析了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特点.结果表明:①2006年浙江省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625.68 g·m-2·a-1;空间上,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大的趋势;时间上,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初级生产力均表现出一致而明显的季相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净初级生产力高低差异明显;②全年净初级生产力总量为6 451.24万t·a-1,林地和耕地是净初级生产力总量的主要构成部分,占净初级生产力年总量的70%以上;其中,丽水市净初级生产力年总量最高,为1 336.05万t·a1,舟山市最低,为47.18万t·a-1;生态公益林的净初级生产力均值为815.28 g·m-2·a-1,固碳能力明显优于其他林地;③相比1996年,2006年浙江省净初级生产力年总量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增加了52.96万t·a-1,净初级生产力年总量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有效提升浙江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途径主要有:在平原地区构建森林网络体系,在山区积极实施阔叶林化改造工程,以及对竹林进行科学集约化经营.  相似文献   

13.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m×100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3。研宄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多样性;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等优势种群因兼有实生和萌生2种聚集繁殖方式所致,降低了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树种混交度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常绿阔叶林总体呈中度混交状况。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14.
不同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法研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种林地土壤不同土层的微生物区系差异性,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相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或显著减少,以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的垂直差异较为显著;土壤各类细菌相对生物量也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真菌,分别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的69.92%-77.08%和20.64%-30.01%;细菌则以假单胞细菌为主,占细菌总生物量的26.80%-38.38%.针阔混交林0-20 cm和20-40 cm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相对生物量均极显著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真菌相对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而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20-4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则大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两阶抽样法选取5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样地,对浙江省中部地区公益林主要群落(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毛竹肋yllostachysedulis林和灌木林等6种公益林群落)进行群落组成、结构特征的研究,并通过编制主要优势种群的静态生命表,揭示群落建群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命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公益林物种组成丰富,乔灌草3个层分别由52科103属263种,59科125属449种和36科56属286种植物组成,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群为马尾松,杉木,木荷Schimas印er60,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毛竹,杨梅Myricarubra等;但由于破坏性利用,各公益林群落在径级结构上趋势一致,均呈现逆“J”型结构,随着胸径的增大,乔木树种数量的比例逐渐减小;此外,群落构建变化中的环境阻力的大小是影响建群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群在不同龄级的环境阻力各不相同,其中演替后期优势种青冈在龄级增长过程中死亡率随环境阻力的降低而持续减小,生命期望在后期达到最大,因此,对现阶段的演替后期优势种群的抚育,对改造和提升阔叶林的质量,加速群落正向演替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纳入量化过程,该文首先确定出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根据社会--经济--资源--自然复合系统的原理构造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结构,然后建立了3个层次、4个系统、13个指标要素的黑龙江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国有林区36个林业局进行了计算,根据综合指数评价指数的大小分为非可持续、基本可持续和可持续3类.其中10个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9个处于非持续发展状态,17个处于基本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梁明武  高春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57-13861
生态环境防护已成为北京都市水源涵养林系统的主要功能。然而,随着大规模林业工程的实施,都市水源涵养林建设和城市生活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首先担心不当的造林和森林经营会导致水资源减少,如流域产水量降低,水库水容量减少,从而限制区域发展;其次,天然雨水资源所能支撑的植被承载力有限致使新建森林植被随着生长出现稳定性下降、健康退化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基于此,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北京都市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必要性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在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管理的问题,加强植被承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浙江省西北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及高效马尾松的群落结构特征,以浙江西北重点区域马尾松公益林群落为对象,利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在聚类分析、多样性分析、相似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马尾松公益林进行全面剖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西北部马尾松公益林可分为7个类型,其中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阔松复合混交林类型(类型Ⅶ)多样性较大、生态效益较高;选用常绿阔叶林和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阔松复合混交林(类型Ⅶ)等2个类型作为优质高效公益林目标类型,并利用相似性分析将除以常绿阔叶为主的阔松复合混交林类型以外的马尾松公益林类型(类型Ⅰ~Ⅵ)划分为马尾松低效公益林。通过各森林类型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分析,对马尾松公益林从演替理论进行剖析,为低效马尾松公益林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退化红壤区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微生物碳氮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处江西省泰和县的退化红壤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的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不同植被重建模式森林土壤微生物量C、N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重建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P<0.001),微生物量N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33.67mg/kg)、针阔混交林(30.64mg/kg)、无林荒草地(28.09mg/kg)、针叶林(23.46mg/kg);微生物C量大小依次表现为:阔叶林(181.67mg/kg)、针阔混交林(162.75mg/kg)、无林荒草地(139.68mg/kg)、针叶林(136.57mg/kg)。季节对微生物量N的影响差异为极显著(P<0.001),对微生物量C的影响差异为显著(P<0.05),微生物量C、N均表现为夏、秋季高于春、冬季。微生物量C、N均与土壤全N、全C呈显著相关,能有效地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综合来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阔叶林最好,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无林荒草地和针叶林。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贵州省森林公园2010-2014年旅游统计数据为依据,对该时间段内贵州省森林公园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生态承载力以及旅游生态赤字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5年间,贵州省森林公园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人均旅游承载力和人均旅游赤字都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0.0483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286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10年的0.0194 hm2下降到2014年的0.009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10年的0.0289 hm2上升到2014年的0.0196 hm2;生态足迹指数由2010年的-1.49下降到2014年的-2.19;生态压力指数由2010年的2.49上升到2014年的3.19。总旅游生态足迹、总旅游承载力和总旅游赤字都呈缓慢的增长趋势,而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压力指数都反映出了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是2012年后这种不可持续状态逐年有所缓解。通过生态足迹的变化找出影响因素,为贵州省森林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