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黄海鱿鱼渔场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前言 东黄海鱿鱼的捕捞自70年代以来,我国和日本已开始进行,产量高的年份可达6万多吨,但产量的年际变动较大。在东海区我国渔轮也曾兼捕到一些太平洋褶柔鱼,年产量有1.5千吨左右。近几年来生产渔船及科学考察船,在东黄海区曾发现了一些鱿鱼的中心渔场,产量虽有波动,但仍呈上升趋势。渔业界普遍认为鱿鱼是当前东黄海区 相似文献
2.
3.
4.
太平洋斯氏柔鱼(Ommastrephes sloani pacificus)又称太平洋褶柔鱼(Todorodes pacicus Steenstrup),俗称火箭鱼(以下简称鱿鱼)。鱿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头足类,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东黄海区鱿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面广。我国鱿鱼生产主要是拖网和流刺网,特别是拖网生产,渔期长,产量高,效益好。现将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鱿鱼资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东黄海鱿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Steenstrup 1880)原名太平洋斯氏柔鱼,以下简称鱿鱼,是珍贵的海产品之一。历年来,在东黄海的底拖网、流网和围网渔获物中经常出现鱿鱼,由于50~70年代渔业资源较好,未引起人们的重视。80年代以来我国的渔业资源出现严重衰退现象,随着我国《渔业法》的颁布实施,禁渔线和禁渔期的划定,传统的底拖网渔场上每年第三季度几乎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烟渔公司率先开发 相似文献
6.
浙江近海的舵鲣渔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引言浙江近海的舵鲣有扁舵鲣Auxis tha-zard 和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 两种,常见于春、秋两季,以扁舵鲣为多。它是长距离洄游鱼类,其洄游分布目前尚不清楚。浙江近海的舵鲣是属靠近沿岸洄游的部分鱼群,以秋季见群最多,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捕捞舵鲣的作业除福建对网(围(舟曾))外,围网渔轮亦有兼捕,是一种有前途的尚未充分利用的捕捞对象。 相似文献
7.
8.
9.
10.
辽宁黄海北部沿海海蜇资源衰败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海北部大洋河口附近浅海水域,曾是我国北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主要产区之一。70年代初最高年产量达3000余吨,1975年后资源显著衰减,1983年以来,资源完全衰败。本文对黄海北部海蛰资源衰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一、资料来源使用两类资料:一类是渔业统计资料,包 相似文献
11.
黄海太平洋褶柔鱼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我国主要海洋渔业公司和群众渔业单位,在黄海拖网生产专捕和兼捕太平洋褶柔鱼的统计资料,结合多年来渔业生产经验,对鱿鱼的洄游分布状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根据2004-2006年5次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料调查中的渔获统计及生物学测定,研究近年来黄海鱿鱼资源变动规律,并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整个黄海海域的资源量。结果表明目前黄海鱿鱼资源利用较充分,并提出资源开发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渤海区日本枪乌贼渔获量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 Steest-rup)在黄渤海区广为分布,渔获物主要胴长组成范围在70~120毫米之间,是一种一年生的广布性近海小型头足类。渔获量在万吨以上,但波动幅度较大。1970~1979年年平均渔获量5万多吨,波动于1.3~10.8万吨之间。其在黄渤海区冬春季底拖网渔业生产中常常以主要渔获种类出现,特别是在其资源状况较 相似文献
13.
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 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 (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 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 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 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 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 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指数生长曲线, 年间差异极显著(P<0.001)。(5)渔获个体以性未成熟幼体为主, 性腺成熟度随胴长增加而升高。各年度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均大于雄性。分析认为, 2009—2012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夏季渔汛期均以秋、冬生群的性未成熟幼体为主, 夏生群的性成熟大个体较少。各年度太平洋褶柔鱼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群体结构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掌握该物种资源的变动规律,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14.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97~2000年在东海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40~175m,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80~15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都出现在北部外海,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转移到南部外海。四季都有生殖群体的存在,从春季到冬季,生殖群体的重心位置由北部外海向南部外海转移。四季生活海域的表层水温为13.63~28.38℃,生物量高区的表层水温为22~26℃;表层盐度为27.72~34.72,集中分布海域的盐度为32.5~34.7。因此,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属于暖水性外海高温高盐种。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雌雄比例均不符合1∶1的关系(P<0.05),雌性比例小于雄性。生殖群体中性成熟个体胴长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雌、雄平均胴长均以秋季最大,夏季最小。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均显著大于雄性。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中胴长与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不同季节雌、雄太平洋褶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差异较大,雌性为:春季223.4 mm、夏季170.4 mm、秋季202.3 mm;雄性为:春季174.0 mm、夏季164.3 mm、秋季165.3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小于雌性,夏季雌、雄初次成熟胴长均小于春、秋季。依据春季生殖群体的胴长范围、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推测,在东海区可能存在着小规模的春生群。 相似文献
16.
Long‐term change i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composition of major zooplankton assemblages was studied with a focus on climate change and squid catch in the Japan/East Sea. This study deals with data sets of zooplankton biomass, abundance of major zooplankton assemblages,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obtain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65 to 1998, and the catch of squid, Todarodes pacificus, from 1978 to 1998. Based on it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area was divided into two subregions, a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on. The SST during the winter and spring (February and April) steadily increased after the late 1980s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northern region did not have a warm winter and had higher interannual fluctuations. Zooplankton biomass also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major zooplankton assemblages have shifted in their composition since the early 1990s. The northern region exhibited a greater increasing trend than the southern region in zooplankton biomass. Macrozooplankton such as chaethognaths, euphausiids and amphipods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the early 1990s. In the Japan/East Sea, squid catches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fter the early 1990s. The squid catch for the autumn of year n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zooplankton biomass collected in October and December of year n ? 1 (r=0.864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r=0.818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 < 0.001) and macrozooplankton, especially euphausiids (r=0.578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r=0.840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 < 0.05) and amphipods (r=0.695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r=0.648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 < 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摸清闽东渔场鱿鱼资源状况,研制适应于捕捞鱿鱼的拖网具,采用专业性大面积定点探捕调查与生产性重点探捕调查相结合,传统渔网与试验渔网相比较的办法进行调查研究,本文主要是对渔具渔法及其适渔性等作了较为详实的报告,并对鱿鱼资源开发利用和存在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