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新疆艾比湖地区1985~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艾比湖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人均生态足迹从1985年的2.520 hm2增加至2003年的4.194 hm2,增加了66.43%;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0.015 hm2增加至2003年的1.121 hm2。与全球和国内一些地区分析比较表明,新疆艾比湖地区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低于全球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低于全疆的平均水平,却高于全国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同时也处于全球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但超过中国和新疆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人均生态赤字也低于全球、中国以及全疆的平均水平。说明新疆艾比湖地区在全球尺度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区域尺度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高于全球、中国以及新疆的平均水平,说明艾比湖地区资源的利用效益比较低。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人均生态足迹为1.36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 hm2/人,人均生态赤字高达0.968 hm2/人,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经济社会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针对高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开发水电能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等。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四川省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该省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361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92hm2,生态足迹明显大干生态承载力,说明四川省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高生态赤字的原因,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的雅安市土地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雅安市1999-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雅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研究,对雅安市的生态安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雅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9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06年的1.657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25 hm2下降到0.833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0.143 hm2增大为0.825 hm2,生态压力指数由0.858上升为1.126;万元GDP生态足迹在1.87~2.78 hm2之间上下波动,平均值为2.212 hm2.研究期内雅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表现出巨大的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基本上呈直线上升趋势,雅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超负荷和不安全的状态.这为揭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本质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指出协调人口、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可缓解这种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国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获得中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89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2.252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7722hm2增加到0.8819hm2。中国1978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27hm2,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1.3702hm2。预测中国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2.7767hm2和3.171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0224hm2和1.1319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1.7543hm2和2.0398hm2。说明中国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加剧。  相似文献   

6.
李理  苏维词    刘灿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251-255
为定量评价贵州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以贵州省2007—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对贵州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0.962 4 hm2增长到2011年的1.044 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由2007年的0.427 4 hm2减少到2011年0.405 2 hm2;生态赤字不断加大,其中2010年生态赤字最大,达到0.648 km2/人,持续的生态赤字表明贵州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均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足迹的增加,耕地资源的减少,导致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基于此提出了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建议,以减少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1990~2003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焦士兴  王安周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5):259-261,266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在阐述生态足迹概念及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河南省(1990~2003年)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为4.33%,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3%;人均生态足迹的供需比例由1∶2.65增至1∶3.93,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1990年河南省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688 hm2,到2003年生态赤字已高达1.277 hm2,年均增长率为4.2%。随着人口增长及其相应消费水平的上升,河南省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利用和压力之下,正在远离可持续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江西省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9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32 hm2,生态赤字为0.965 hm2,从而判定江西省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减少江西生态足迹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白城市为例,在区域生态足迹计算、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区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演进关系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白城市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盈余),分析了三者的动态变化,评价了白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探究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关系;基于STIRPAT模型探析了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2013年,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392 9,1.785 3hm2/人增加到2.967 0,3.064 6hm2/人。人均生态足迹增速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呈逐渐减小状态,由0.392 4hm2/人减小至0.097 6hm2/人,在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0.046 8hm2/人,可持续发展状况开始恶化;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演进曲线呈现为"勺子型",预计拐点出现在2014年,之后人均生态足迹将随着经济增长呈下降走势;人口数、可比价格人均GDP、单位GDP能耗、第二产业比率、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为白城市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驱动力指数分别为0.157 5,0.164 7,1.050 0,0.471 9,0.020 6,0.588 5。白城市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优化产业布局与能源结构,加大科技投入与转化力度,发展生态经济,加强耕地保护,提高人民生态文明水平,进而提升区域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渭南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渭南市1985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研究,该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5年的1.3792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2.3516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则波动在0.5252(0.4726~0.5917)hm2左右,人均生态赤字从1985年的0.8423hm2增至2003年的1.8291hm2。生态压力指数从1985年的0.82逐年增至2003年的1.29,同期生态占用指数从0.63增至1.08,生态经济协调指数波动在0.58~0.88之间。说明渭南市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稍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11.
宁夏自治区永宁县2006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地处黄河上游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生态足迹帐户计算表明,2006年永宁县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83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376 hm2,人均生态赤字0.454 hm2,资源的消耗已明显超出自然再生能力,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永宁县生态足迹主要来自于耕地、草地、化石能源消耗,畜牧业比重增加和化石能源消耗增加是永宁县生态足迹增加的主要原因。改善该区生态足迹状况的有效途径。主要有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种植饲草,压缩养殖规模等。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宁夏西吉县近26年来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构建了该县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西吉县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西吉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4 hm^2逐年减少到0.2047hm^2,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9 hm^2,1987年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378 hm^2。该区1978年的生态压力指数为0.63,1986年为0.99,2003年增至2.16。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1987年开始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据模型预测,2010年和2015年西吉县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5340和0.6397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是0.2059和0.2259 hm^2,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0.3282和0.4138 hm^2。如果不改变现有发展模式,西吉县的生态赤字将不断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城市生态足迹估算与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1990~200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估算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9012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5820hm2/人,生态赤字从1990年的0.5376hm2/人增加至2001年的1.2691hm2/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态足迹的一次线性拟合趋势预测,并计算了西安市1990~2001年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相对于本地区的生态承载力来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对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已构成威胁。最后,提出了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减缓生态足迹的增加,确保城市及周边地区生态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河北省尚义县为例对坝上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尚义县的农业发展仍处于一种较为严重的不可持续状态,2000年尚义县农业人均生态赤字为0.36hm2,从近6年的状况看,其农业发展已经开始出现好转趋向。  相似文献   

15.
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帐户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结果显示:(1)忻州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较为明显,由2004年的2.098 8 hm2/人增长至2013年的5.388 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维持在1.28 hm2/人左右,人均生态盈亏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从0.800 9 hm2/人上升至4.103 8 hm2/人.(2)生态足迹帐户上表现出差异性:近10年间均表现为生态盈余的有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资源共4类,除水资源外,其余3类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而草地、水域、能源用地、污染消纳地均表现为生态赤字,除污染生态赤字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草地、水域、能源用地均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3)全市生态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1.62增长到2013年的4.19,生态多样性指数从1.261减少到0.855,万元GDP生态足迹从4.355 hm2/万元降至2.563 hm2/万元,表明生态足迹分配越来越失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资源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发展能力指数由2.646增加到4.609的事实也说明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6.
依据生态赤字占人均生态足迹比率,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标准。以毕节地区为例,通过生态足迹的需求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得出,在考虑化石燃料情况下,毕节地区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2.970 3hm2,区域发展的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为0.267 9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702 3,人均生态赤字与生态足迹比率为-0.877 9,反映了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整体处于病态状态。在不考虑化石燃料消耗对生态系统健康产生的后果前提条件下,毕节试验区及所属8个县市均为亚健康状态和欠健康状态。在空间格局上,毕节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由西北向北部、南部和东部地区逐渐变差;在不考虑化石燃料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空间变化也大致从中心向周围方向变差。化石燃料、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大小及喀斯特出露面积(人地矛盾)对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hm2/cap,生态赤字0.0984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hm2/cap,生态盈余0.2515hm2/cap,说明退耕还林丁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相似文献   

18.
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足迹法是用于评价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绵阳市为例,计算了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式增长,由2000年的1.377 2hm2增长到2009年的2.408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赤字由0.954 4hm2增长到1.922 0hm2;生态压力指数由3.257 6增长到4.949 3;万元GDP生态足迹由2.252 1下降到1.599 6;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生态足迹出现急剧增长。随着近年来绵阳市资源消耗增加,发展模式呈不可持续状态,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较差。为实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适当控制人口增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护耕地资源,转变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