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关于水分流失对农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人们已经认识和研究50多年了。然而对侵蚀和土地生产力相互关系的了解,还不是很完善。 相似文献
2.
农学家常常需要知道进行土壤保持措施的确切费用。这样可以帮助制定某一地区新的土壤保持措施或补充原有土壤保持措施,并进行由水引起的土壤侵蚀定量测量,规划适宜的土壤保持措施。 本研究试图测定: (1)在热带,土坡侵蚀对一种高风化土(氧化土)生产力的影响。 (2)模拟侵蚀裸露底土的化学特性和物理性。 (3)通常聚集在表土中的肥力是否可以用化学肥料补充在裸露底土中。 (4)施加最适当的养分,是否可以得到最高产量,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否也节制产量。 相似文献
3.
土壤侵蚀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1 研究材料与方法选择代表加拿大亚伯达地区土壤特点的6个试验样地(5个旱地、1个水浇地),样地的基本情况见表1.各样地原作物种类:LD和TB是小麦休闲;LI是禾 相似文献
4.
5.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产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1981-2009年东北地区具有连续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的站点,按气温高低、日照时数长短和降水量多少将研究区分为4个气候类型,并用一阶差分法得到玉米气候产量,对各气候类型区内玉米产量、气候产量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元回归法分析玉米产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81-2009年东北地区玉米实际产量呈增长趋势,但其气候产量呈降低趋势。类型Ⅰ区,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适中,玉米气候产量对平均最高气温、积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较敏感,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1.244、1.484、-0.655和0.502;类型Ⅱ区,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较高,降水不足,光、热和温度间的相互配合较差,玉米产量对平均最低气温、积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较敏感,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1.325、-1.739、-0.272和-0.515;类型Ⅲ区,降水充足,玉米产量对平均最高气温、积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较敏感,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2.171、3.450、0.235和0.493;类型Ⅳ区,气温、降水和光照充足,玉米产量对平均最低气温、积温、降水和日照时数较敏感,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88、-1.014、0.329和0.256。各类型区玉米产量均对积温变化较敏感,在温度较高地区,对平均最低温度的变化较敏感;温度较低地区,对平均最高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降水较多地区,玉米产量对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较敏感;降水较少地区,对日较差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84—1987年试验资料,对影响上海地区西瓜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气候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一些农业气象指标,依据这些指标对西瓜种植的气候条件进行分析,从而为本市西瓜稳产高产、延长供应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陕西省气候波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积分回归方法,统计分析了陕西省气候波动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指出在陕西省气候波动中以降水波动对冬小麦产量波动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温度和日照。并相应地提出削减气候波动对产量影响的技术措施,可供农业生产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土壤侵蚀态势初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对地质时期强土壤侵蚀发生期与气候期对应关系存在截然不同的三种看法,而对现代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侵蚀影响加大的看法则基本一致。在分析影响土壤侵蚀因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的直接因子是降雨量,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存在不确定性;前人基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降雨变化研究结论是降雨变化不属全球同步性而存在区域差异,全球气候变暖的降雨变化具不确定性,因此土壤自然侵蚀量的增或减与气候变化的真正关系仍具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土壤有机质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有机质是形成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采取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10°~12°的黄土坡耕地上每公顷施厩肥30000、45000、75000kg,年径流量比对照区分别减少13.3%、20.5%、34%,年泥沙流失量分别减少32.3%、33.7%、35.4%,其减少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第4年各施肥水平下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分别为69.7%、65.0%和140.1%;一种作物在一年中的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3种施肥水平可分别增产26.7%、25.5%和43.3%.在10°左右的坡耕地上,每年施入一定数量的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并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非洲的土壤侵蚀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利用现有的侵蚀速率与生产力关系的资料,估算非洲大陆过去因侵蚀造成的农作物产量的损失,并预测未来30年间农作物产量的损失。经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表明,过去因侵蚀造成农作物减产 2%~40%,非洲大陆平均为 8. 2%,非洲撒哈拉地区为6.2%。若土壤加速侵蚀不能被减轻,那么到2020年,非洲大陆农作物产量将减少16.5%,撒哈拉地区减少14.5%. 相似文献
12.
严君韩晓增邹文秀陆欣春陈旭邹狮高瑞敏 《土壤与作物》2022,(2):139-149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17年):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处理,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对黑土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与2003年初始土壤属性相比,CK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NPKS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则分别显著增加了6.6%~16.4%、4.6%~17.3%、8.0%~15.0%和59.4%~61.5%(P<0.05)。与CK处理相比,NPKS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了14.8%和4.50%,0~20 cm土层的通气孔隙度增加了43.7%。NPK和NPKS处理的平均产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了54.9%和65.2%,NPKS处理的平均产量比NPK产量增加6.6%(P<0.05)。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30%,而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贡献度最高达到35.7%。土壤物理属性在0~2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和土壤容重对玉米产量贡献最高;20~40 cm土层,容重对玉米产量的贡献度最高达到56.9%。因此长期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40 cm以上土层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从而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免耕农作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态管理系统,长期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土壤性质的变化及作物产量可以反映这一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长期(1970年-1994年)免耕与犁耕相比土壤容重并未增加,而表层(0-5cm)土壤有机C和有机N显著增加,并有随N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土壤pH随NH4NO3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业降低,免耕表层土壤的交换性Ca,Mg,K和可提取P与犁耕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交换性Ca,M 相似文献
14.
2005—2006年在云南农业大学试验农场10°坡地上研究了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对径流、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的水土保持效果优于玉米单作。2005年径流和土壤侵蚀,间作比玉米单作分别减少24.4%~34.1%和13.0%~50.9%;2006年间作比玉米单作分别减少8.5%~55.3%和32.5%~85.3%。其中玉米间作牧草水土保持效果最好,其次是玉米间作马铃薯及间作甘蓝。2005年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长期施肥对黄壤有机碳平衡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以黔中典型黄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可持续性指数、稳定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定位试验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平衡量、玉米产量稳定性、可持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施化肥和对照处理相比,施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升高,按大小排序依次为:MMNPK1/2M+1/2NPK1/4M+3/4NPK;(2)施有机肥处理黄壤有机碳平衡量为正值,且随有机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相反,施化肥和对照处理均为负值,大小依次为:MNPK、M1/2M+1/2NPK1/4M+3/4NPKNPKNKNPN、CKPK,各处理差异显著;(3)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单施及氮磷钾化肥协调施用更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排序为:MNPK1/4M+3/4NPK、1/2M+1/2NPKNPK、MNPNK、PK、NCK;(4)适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提高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指数0.6,变异系数0.3),其中,1/4M+3/4NPK处理玉米产量稳定性和持续性最好;(5)玉米年产量与黄壤有机碳平衡量相关度较高,而玉米可持续性、稳定性则主要受有机碳含量影响。综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有利于黄壤有机碳含量提升、玉米维持高产稳产。按适量"减肥"原则,以25%有机肥配施75%氮磷钾化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采用以化肥为主处理、玉米秸秆为副处理的二因素裂区设计,通过对夏玉米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功能叶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等的研究,探讨了秸秆与氮磷化肥配施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秸秆对夏玉米增产有积极作用,但产量的增加主要靠化肥的投入,秸秆和化肥配施能更大幅度地增加夏玉米产量.从植株光合特性看,随氮磷化肥用量的增加,夏玉米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增大,到灌浆后期叶面积指数维持在3.5左右.长期不施肥和仅施秸秆处理玉米功能叶叶绿素含量低.长期施用秸秆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加,其增产作用表现在穗粒数的增加上.化肥和秸秆配施在促进玉米生长的同时还能延缓叶片衰老,更大程度地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进而增加夏玉米产量.秸秆还田和氮磷化肥配施是该区较好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河北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河北省多年冬小麦产量和冬麦区气候资料,采用改进的气候产量分离方法,分析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北省冬麦区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a上升0.5℃,春季气温也是升高的,但不如冬季升温明显,平均每10a上升0.3℃;冬小麦产量与冬季、春季降水量相关不明显,而与冬季、春季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河北省冬小麦实际单产呈逐年增加趋势,每10a约增加1125kg/hm^2;而气候产量与冬小麦实际单产变化明显不同,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波动性逐年增大,近年气候产量波动幅度达到±300kg/hm^2.从总体看,随着气候变暖,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每10a减少52.7kg/hm^2。气温造成小麦产量波动幅度一般在±10%之间,但随着小麦实际单产逐年提高,气候变暖对小麦单产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土壤侵蚀磁性示踪剂对大白菜生理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个浓度(1%、3%、5%、10%)的示踪剂处理下,大白菜叶长、叶宽及产量均明显增大;低浓度(3%~5%)的示踪剂提高了大白菜的株高,促进了根的伸长,显著提高了叶绿素含量(p<0.05),同时对大白菜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也有促进作用。示踪剂处理使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根系中SOD活性则显著升高(p<0.05);示踪剂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与对SOD活性的影响恰好相反,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较小,在低浓度条件下,叶片与根系中POD和CAT保持有较高活性;示踪剂还导致叶片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示踪剂降低了大白菜可溶性糖含量,但不显著。示踪剂浓度大于5%时显著降低维生素C含量(p<0.05)。低浓度(1%~3%)处理时有效改善了大白菜品质。总之,低浓度的示踪剂用量对大白菜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示踪剂对大白菜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作物在黑垆土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趋势,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获得高产的黑垆土科学施肥模式,以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增产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6 a不同施肥处理下,各平衡施肥处理均使作物增产,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尤为显著,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与玉米增产分别达120.57%、193.14%;单施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单施厩肥呈上升趋势,而氮磷肥配施、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氮磷肥与秸秆配施的增产贡献率则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