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为了研究固醇结合原件蛋白1(SREBP1)基因的表达及其参与脂肪酸代谢的调控机制,以及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本试验选用相同饲养条件下晋南牛12头,屠宰后测定屠宰性状、背最长肌IMF含量、脂肪酸和氨基酸组分及心脏、脾脏、肾脏、肝脏、背最长肌(LP)、皮下脂肪(SF)、腹腔脂肪(AF)、胸腔脂肪(CF)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根据IMF含量分为高肌内脂肪组(HIF组)和低肌内脂肪组(LIF组),比较2组LP、SF、AF、CF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与IMF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LIF组胴体重、屠宰率均显著高于HIF组(P0.05);HIF组IMF含量为12.30%,显著高于LIF组(P0.05);LIF组的LP剪切力显著高于HIF组(P0.05)。HIF组的LP中总脂肪酸(TFA)含量为9.698%,显著高于LIF组(P0.05)。SREBP1基因在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LP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肾脏、肝脏和脂肪组织中次之;HIF组SREBP1基因在LP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LIF组(P0.01),在AF和CF中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LIF组(P0.01);LP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87,P0.01),AF、CF中SREBP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IMF含量则呈极显著负相关(AF:R2=-0.713、P0.01,CF:R2=-0.946、P0.01)。综上所述,晋南牛SREBP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以LP中相对表达量最高;不同IMF含量晋南牛SREBP1基因表达模式不同,且SREBP1基因正向调控LP中IMF沉积,可作为影响晋南牛IMF含量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旨在探究布莱特黑牛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表达规律,鉴定其与肌内脂肪含量调控的相关性。通过克隆获得A-FABP基因,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基因结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A-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采用PCR-SSCP方法探究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A-FABP序列与牛、瘤牛、山羊亲缘关系近,同源性高;A-FABP基因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最高,不同时期A-FABP基因的表达量随月龄增加逐渐降低;关联分析显示其多态位点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大理石花纹评分不显著。综上推测,A-FABP基因参与牛肌内脂质代谢相关过程,对调控脂肪的沉积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肉质性状的辅助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3.
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研究是家畜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沃金黑牛与草原红牛的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试验随机选择18月龄的雄性沃金黑牛、草原红牛各3头,屠宰后采集牛肝脏组织、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组织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个品种牛各组织间IGF1、H-FABP、GH、GHR、Myf5、MSTN、LPL、ACSL1、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IGF1、H-FABP基因在沃金黑牛的肝脏、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两个品种牛脂肪组织中IGF1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GH、GHR、MyoG基因在草原红牛的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沃金黑牛肌肉中表达量最高;Myf5、MSTN、ACSL1基因在两个品种牛的肝脏组织中未检出,而Myf5、MSTN在沃金黑牛的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ACSL1基因在沃金黑牛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PPARγ和LPL基因在草原红牛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沃金黑牛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1):20-25
比较分析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组织中的发育性表达规律,以探讨HSL和PPARγ基因与湘西黄牛脂肪酸代谢的关系。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SL和PPARγ基因在6,18,30月龄湘西黄牛的肝脏、肌肉组织(背最长肌)、脂肪组织(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中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HSL基因在湘西黄牛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和腹腔脂肪的4个部位中的表达量随月龄增长依次极显著减少(P0.01),而PPARγ基因正好相反。6月龄时,肝脏中HSL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PPARγ基因皮下脂肪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P0.05); 18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皮下脂肪肝脏≈腹腔脂肪背最长肌; 30月龄时,HSL基因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按大小关系依次为肝脏背最长肌皮下脂肪≈腹腔脂肪; PPARγ基因在4个组织间的表达呈现两两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量依次为肝脏皮下脂肪腹腔脂肪背最长肌。30月龄的粗脂肪(EE)含量和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和18月龄的(P0.05),18月龄和30月龄湘西黄牛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6月龄的(P0.05); 30月龄时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较高,但显著低于18月龄的(P0.05)。由此可见,HSL和PPARγ基因在湘西黄牛不同部位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月龄与部位的不同表达不同,存在月龄和组织差异性,且二者的表达规律呈负相关。在动物生产应用中,建议湘西黄牛在30月龄左右再屠宰食用,口感及营养价值更好。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脂肪分化相关蛋白基因(ADFP)、脂肪酸转运蛋白1基因(FATP1)和载脂蛋白B基因(Apo B)表达量变化对家禽脂肪沉积的影响,实验采用SYBR GreenΙ荧光定量法,首次测定了盐津乌骨鸡28、49、70、91、112 d皮脂、腹脂、肝脏和胸肌组织中ADFP、FATP1和Apo 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ADFP基因在28 d各组织中表达量为肌肉腹脂皮脂肝脏,且胸肌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组织(P0.05),在其他4个时间点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FATP1基因在49 d各组织中表达量为胸肌腹脂肝脏皮脂,且胸肌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皮脂(P0.05),在其他4个时间点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Apo B基因在28、49、70、91、112 d 5个时间点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3个基因表达量变化可能在脂肪沉积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揭示ACTC1基因在秦川牛中的时空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ACTC1基因在肉牛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等方面的功能奠定基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ACTC1基因在24月龄成年秦川牛13种组织和4日龄新生秦川牛12种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同时研究分析了该基因在秦川牛成肌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0、2、4、6、8 d)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ACTC1基因在秦川牛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骨骼肌中次之;除瘤胃和肾脏外,24月龄成年牛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4日龄新生牛(P<0.05;P<0.01);ACTC1基因在成肌细胞中的表达随着分化程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成肌细胞分化第2、4、6和8天ACTC1基因的表达量与第0天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是第0天的2.6、4.7、5.6和4.2倍,这与成肌细胞的分化速率一致;在脂肪细胞中ACTC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先降后升,第2、4天的表达量与第0天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从分化第2天开始表达量随脂肪细胞分化程度增加而增加。ACTC1基因在不同年龄牛肌肉组织(心肌和骨骼肌)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其表达特性与肌细胞分化整体趋势一致;另外,ACTC1基因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规律。综上所述,推测ACTC1基因可能会影响牛肌肉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6,(10):1783-1786
试验旨在阐明延黄牛PCK1基因在不同脂肪组织与内脏器官的表达水平,探讨PCK1基因表达与脂肪沉积的关系。以延黄牛皮下脂肪和背最长肌及其他内脏器官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PCK1mRNA和蛋白质水平在延黄牛脂肪组织和内脏器官中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PCK1基因在肾脏、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背最长肌和其他内脏器官(P0.05),在肾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P0.05),在腹部脂肪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P0.05);而在背最长肌、肺、心脏、小肠和肝脏中表达差异不显著。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腹部脂肪中PCK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皮下脂肪(P0.05)。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脂肪沉积机制及优化延黄牛肉品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牛PPARγ基因对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01-107
取郏县红牛第6和第7肋骨间肌间脂肪组织为试验材料,分离并培养原代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牛前体脂肪细胞过程中,添加终浓度为1μmol/L的吡格列酮对脂肪细胞进行药物干预,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ons actirated receptorγ,PPARγ)基因的表达后,通过MTT检测牛前体脂肪的增殖;油红O提取比色法检测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滴的分泌;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PPARγ基因表达上调后其他参与脂肪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吡格列酮药物干预后,PPAR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1);PPARγ基因的表达上调后,牛脂肪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分化能力增强;脂肪分化相关基因C/EBPA、SREBP11、FABPA、PLIN1、LPL和IGFBP2的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GATA2和FAS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PPAR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影响脂肪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可能与肉牛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揭示ACTC1基因在秦川牛中的时空表达规律,为进一步研究ACTC1基因在肉牛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等方面的功能奠定基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ACTC1基因在24月龄成年秦川牛13种组织和4日龄新生秦川牛12种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同时研究分析了该基因在秦川牛成肌细胞和前体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0、2、4、6、8 d)的表达特性。结果显示,ACTC1基因在秦川牛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骨骼肌中次之;除瘤胃和肾脏外,24月龄成年牛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4日龄新生牛(P0.05;P0.01);ACTC1基因在成肌细胞中的表达随着分化程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成肌细胞分化第2、4、6和8天ACTC1基因的表达量与第0天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分别是第0天的2.6、4.7、5.6和4.2倍,这与成肌细胞的分化速率一致;在脂肪细胞中ACTC1基因的表达趋势为先降后升,第2、4天的表达量与第0天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从分化第2天开始表达量随脂肪细胞分化程度增加而增加。ACTC1基因在不同年龄牛肌肉组织(心肌和骨骼肌)中的表达量最高,且其表达特性与肌细胞分化整体趋势一致;另外,ACTC1基因在脂肪细胞中的表达也有一定的规律。综上所述,推测ACTC1基因可能会影响牛肌肉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秦川牛CAP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及原代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RT-PCR方法扩增秦川牛CAP2基因的CDS区,运用ProtPram、TMpred、ProtFun 2.1 Server等在线网站进行CAP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油红O染色和qPCR检测成脂标志基因PPARγFABP4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构建牛原代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体系;利用qPCR检测分析CAP2基因在秦川牛7种组织(心、肝、脾、肺、肾、肌肉和背脂)和原代脂肪细胞分化过程(0~10 d)中的表达。[结果]秦川牛CAP2基因CDS区长1 461 bp,编码486 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主要由无规卷曲和α-螺旋构成。CAP2基因在脂肪组织中高表达,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组织。牛原代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PPARγFABP4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上升,与第0天相比第10 天时表达量达到最大(P<0.01);与对照组相比,诱导分化组脂滴积累明显增加;CAP2基因表达量也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以0 d为对照,第10天表达量最高(P<0.001)。[结论]成功克隆了秦川牛CAP2基因全长1 461 bp的编码区;CAP2基因在牛脂肪组织中以较高水平表达,且CAP2基因可能参与脂肪生成与分化过程,预测CAP2基因可能是促进成脂分化的转录因子,对维持牛脂肪细胞状态发挥关键作用,可能作为秦川牛肉质性状的候选基因,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牛CAP2基因的功能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利用PCR-RFLPs方法分析牛DGAT2基因第5、6和7内含子内部的MspI和TaqI等11种酶切多态性,并在第6内含子检测到MspI-RFLPs和TaqI-RFLPs 2个多态位点。分析表明,该MspI-RFLPs普遍存在于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延边牛、夏洛来×延边牛、安格斯×延边牛和三河牛、中国荷斯坦牛等9个试验群体中,TaqI-RFLPs只在鲁西牛、晋南牛和秦川牛3个地方品种和利木赞与鲁西牛的杂交群体中检测到,而且等位基因B(T碱基)在除鲁西牛外的群体中分布频率很低。统计分析表明,MspI-RFLPs与肉牛的体脂没有相关,但显著影响屠宰率,AA型个体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B和BB型(P<0.05)。DGAT2基因第6内含子MspI酶切多态性与三河牛群体平均乳脂率和平均干物质含量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P<0.01和P<0.05),AA型个体的平均乳脂率和平均干物质含量均高于BB型个体的均值,但在荷斯坦牛群体中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研究分析了鲁西牛中TaqI-RFLPs的AA型与AB型个体之间屠宰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这2种基因型与鲁西牛的屠宰性能没有显著的相关(P>0.05),有待在更大的鲁西牛群体中检验TaqI-RFLPs是否影响屠宰性状。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myosin light chain,phosphorylatable,fast skeletal muscle (MYLPF) gene in the tissues of Black cattle, and its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longissimus dorsi muscle of Black cattle and Luxi cattle, and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tudy of its relationship with muscl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MYLPF gene expression level in 10 tissues of longissimus dorsi, heart, lung, liver and spleen and so on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n the changes of MYLPF gene expression level in longissimus dorsi of Black cattle and Luxi cattle at 2, 6, 10 and 12 months of ag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YLPF gene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the longissimus dorsi, lowly expressed in the heart, and the other tissues were almost not expressed. The MYLPF gene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longissimus dorsi was high in 2, 6, 10 and 12 months,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the MYLPF gene expression level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2 months of age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periods (P<0.01). The MYLPF gene expression level in the longissimus dorsi of Black catt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Luxi cattle in four period, which in 10 months of age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1), 2 and 12 months of ag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 difference in 6 months of ag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MYLPF gene in the longissimus dorsi might play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keletal muscle, which might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keletal muscle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uscle growth.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探究快肌肌浆球蛋白可调节磷酸化轻链(myosin light chain,phosphorylatable,fast skeletal muscle,HUMMLC2B或MYLPF)基因在布莱凯特黑牛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布莱凯特黑牛与鲁西黄牛背最长肌中MYLPF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为探讨其与肌肉生长发育关系奠定基础。以布莱凯特黑牛和鲁西黄牛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背最长肌、心脏、肺脏、肝脏、脾脏等10个组织中MYLPF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布莱凯特黑牛和鲁西黄牛2、6、10和12月龄4个不同时期背最长肌中MYLPF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YLPF基因在背最长肌中高表达,在心脏中少量表达,在其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MYLPF基因在2、6、10和12月龄牛背最长肌中均高表达,但随着年龄的增加MYLPF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2月龄的表达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时期(P<0.01),12月龄表达量最低。4个时期布莱凯特黑牛背最长肌中MYLPF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鲁西黄牛,其中10月龄差异极显著(P<0.01),2和12月龄差异显著(P<0.05),6月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结果表明,背最长肌中MYLPF基因可能对骨骼肌生长发育起调节作用,可为研究肉牛骨骼肌生长发育机理和阐明肌肉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PCR方法对18头雷琼牛的MSTN基因进行扩增、测序。编码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雷琼牛MSTN基因比外域瘤牛存在较丰富的多态性,共发现4个突变位点(2个转换,2个颠换),定义了6种单倍型,群体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810±0.057);分析结果表明:MSTN基因的相关突变的发生可能早于Bos属瘤牛、普通牛、牦牛的分化;在瘤牛种内,我国南方的瘤牛可能是更原始的种群。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对宁夏六盘山区肉牛杂交改良群体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的多态性进行研究,为宁夏肉牛杂交改良选育提供理论基础。采用PCR-RFLP对该群体110头个体MSTN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扩增出1346 bp的目的片段,其PCR产物被限制性内切酶DraⅠ消化后表现出多态性,共检测到2种基因型:AT和TT,其中AT基因型频率为0.0545,TT基因型频率为0.9455;T为优势等位基因,TT基因型为优势等位基因。因此,宁夏六盘山区的肉牛杂交改良群体MSTN基因具有多态性。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采用RT-PCR和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克隆了牛锌指蛋白312(ZnF312)基因,得到了1812 bp的cDNA序列,包括63 bp的5'非翻译区(1-63)、1377 bp的CDS区(64-1440)和372 bp的3'非翻译区(1441-1812)。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ZnF312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上,编码4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48.82 ku,等电点为9.419,含有6个锌指结构域(ZnF_C2H2),与人、黑猩猩、小鼠、大鼠和狗的ZnF312蛋白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7%、97%、94%、94%和95%,ZnF312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的概率为95.7%,定位于线粒体的概率为4.3%。结合ZnF_C2H2在真核生物中的重要作用,推测牛ZnF312蛋白可能识别相应的靶基因,在生长发育或疾病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A case of brodifacoum poisoning is described in a six-year-old male Kelpie cross working dog. The clinical features were severe exercise intolerance, haemorrhage from the oral and nasal cavities, dyspnoea and pale mucous membranes. Diagnosis was confirmed by demonstrating an abnormally long whole blood clotting time. The dog was treated successfully by administering 1 litre of whole blood intravenously, intramuscular vitamin K1 and a three week course of oral vitamin K3.

Experience at the Massey University Small Animal Clinic and Hospital has indicated that poisoning of dogs with the newer long acting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is becoming more common.  相似文献   

19.
牛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牛毛色基因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MC1R、agouti基因和牛毛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并简述了黑色素的形成和调控机制,最后对牛毛色形成的调控机制提出了一假设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分析金昌地区西门塔尔牛 MSTN 基因三个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变异特征。[方法]采用 PCR-SSCP 方法检测了61头西门塔尔牛 MSTN 基因三个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显示:金昌西门塔尔牛 MSTN 基因的第1外显子存在 A、B 两个等位基因以及AA、AB 两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705和0.2295;第2外显子存在 A、B 两个等位基因以及 AA、AB、BB 三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0328、0.3443和0.6229;第3外显子只有 AA 一种基因型。序列分析表明,金昌地区的西门塔尔牛 MSTN 基因第1外显子在269bp 发生了 A→G 的突变和第2外显子在41bp 发生了 C→T 的突变,但都未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外显子3并未检测到突变。[结论]统计结果表明,金昌地区的西门塔尔牛 MSTN 基因第1外显子呈低度多态,第2外显子呈中度多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