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13个葡萄品种白藜芦醇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3个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果皮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中白藜芦醇含量不同;同一品种葡萄的各器官中白藜芦醇含量也不同,一般而言成熟果皮〉成熟叶〉茎段;不同成熟期叶片中白藜芦醇含量依次为成熟叶〉老叶〉嫩叶,不同成熟期果皮中白藜芦醇分布的规律为成熟果皮〉嫩果皮;在所有检测样品中以刺葡萄的成熟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12.903μg/g。  相似文献   

2.
刺葡萄果实及酿酒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内不同类型刺葡萄为试材,以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刺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白藜芦醇含量,同时选用干红葡萄酒酿酒工艺进行酿造,研究刺葡萄果实及果实在酿造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大部分类型刺葡萄果皮中均检测到白藜芦醇,澧县-1刺葡萄和中方-2刺葡萄果皮含量最高,均为34.08μg/g,是‘赤霞珠’的1.70倍;长沙-2刺葡萄籽中白藜芦醇含量为28.36μg/g,是‘赤霞珠’籽的3.83倍,其他类型刺葡萄籽和所有类型刺葡萄果肉中均未检测到白藜芦醇。酿酒过程中添加F15酵母的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始终高于添加VL1酵母的葡萄酒,陈酿结束后,芷江-1刺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0.17μg/mL,比‘赤霞珠’葡萄酒高21.4%。  相似文献   

3.
鲜食葡萄品种多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主要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利用比色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的果皮、果肉、种子和果梗中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析了清除氧自由基(ORAC)、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铁离子还原(FRAP)能力与多酚类物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品种多酚类物质主要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主,其中花青素在果皮以及总酚和总黄酮在种子和果梗中含量较高,但多酚类物质在果肉中最低。葡萄品种‘夏黑’果皮中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它葡萄品种。以‘巨玫’果皮和果肉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但‘青提’果皮和果肉中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低于其它葡萄品种。通过分析各葡萄品种抗氧化活性与多酚类物质之间的关系发现,果皮中FRAP和ORAC清除率以及种子和果梗中DPPH·清除率与花青素、总酚及总黄酮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且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说明其抗氧化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葡萄贮藏保鲜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较不耐贮 ,贮藏过程中极易萎蔫、落粒、感病腐烂。其贮藏效果主要取决于葡萄的种类、品种、地理气候条件和采前、采后的处理措施。1 采收成熟度确定葡萄属非呼吸跃变型果实 ,用于贮藏的葡萄需选取充分成熟的果实。这时果皮厚韧 ,着色好 ,而且果粉及蜡质层厚实。同时穗轴和果梗木质化 ,韧实而有弹性 ,耐贮性较强。2 果穗的选择一般在 6年生以上盛果期、长势中庸的植株上 ,选取着生于架面上 ,或通风透光良好的架中部的、穗轴粗壮、穗形紧凑、整齐清洁 ,且果皮厚、果皮韧性大 ,果粉和蜡质层均较致密的葡萄果穗作为贮藏用果实。3 预处理…  相似文献   

5.
对南宁3个葡萄品种夏果和冬果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个葡萄品种之间夏果和冬果果实品质表现差异较大,桂葡4号大粒大穗、高糖,高Vc,果皮颜色鲜艳,适合作为鲜食品种推广;桂葡3号黄色、小粒、白藜芦醇高、香气特殊,适合作为酿造加工及鲜食兼用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国野生葡萄果皮和叶片中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含量的特点,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国野生葡萄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1个野生葡萄株系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连续2 a测定成熟果皮和叶片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并结合气候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51个野生葡萄株系中,约60%的葡萄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高于叶片,株系间果皮、叶片Res含量(ω)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果皮中含量最高的‘双溪腺枝葡萄03’(2013年与2014年分别为67.82μg·g~(-1)和68.44μg·g~(-1))比含量最低的‘洪江刺葡萄04’(2013年0.08μg·g~(-1),2014年0.09μg·g~(-1))高855.5倍,叶片中含量最高的‘高山二号’(2013与2014年分别为10.27μg·g~(-1)和11.69μg·g~(-1))比含量最低的‘冯举沟桑叶葡萄02’高256.8倍。结合采样地2 a的气候条件分析,果皮中的Res含量几乎未受气候条件影响,而叶片中Res含量在采样的2 a间变化幅度较大。【结论】腺枝葡萄中的‘双溪腺枝葡萄03’‘芷江水腺枝葡萄’‘双溪腺枝葡萄01’及山葡萄中的‘山葡萄N43-3’‘长白9号’‘双优’等果皮富含白藜芦醇。研究为有效利用和开发野生葡萄资源中的白藜芦醇及促进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赤霞珠"酿酒葡萄为试材,系统研究了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Res)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水杨酸的喷施对葡萄果皮及叶片中白藜芦醇合成的诱导作用及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间的关系,以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对酿酒葡萄白藜芦醇诱导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对葡萄白藜芦醇具有显著的诱导效果,在葡萄幼果期诱导率较高,但诱导时间较短暂;而且不同水杨酸浓度对葡萄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呈正相关,其中4mM的水杨酸对葡萄白藜芦醇的诱导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采收后的高妻、佳利酿、田野红3个成熟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外源喷施法研究了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对葡萄果皮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含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试验对比研究不同品种、不同紫外线种类、同一紫外线不同辐射剂量对葡萄果皮Re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mg/L的SA喷施处理可以显著提高3个葡萄品种果皮中的Res含量,诱导田野红的Res合成的效果显著高于高妻和佳利酿。除UV-B处理对高妻果皮中Res含量无显著影响外,其他UV-B和UV-C处理均能导致采后3个品种的葡萄果皮中Res含量的显著增加,且UV-C对Res诱导积累效果极显著地优于UV-B。辐射剂量在0~3.6kJ/m2范围内,3个葡萄品种果皮Res含量有随UV-B和UV-C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趋势,但不同紫外线种类和辐射剂量对Res诱导积累效果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两季葡萄花色苷的组分差异。【方法】以成熟期‘赤霞珠’冬果和夏果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检测其果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并监控不同发育期浆果的理化指标变化。【结果】‘赤霞珠’冬果果粒质量小于夏果,但果皮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夏果;成熟期‘赤霞珠’冬果果皮中共检测到17种花色苷,而夏果中检测到16种;成熟期‘赤霞珠’冬果果皮中的花色苷总量及大多数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夏果;‘赤霞珠’冬果葡萄果皮中3’,5’-羟基取代花色苷、酰化修饰及甲基化花色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夏果。【结论】通过对气候条件的分析,与夏季相比,一年两收栽培区南宁下半年较长的光照时间、较少的极端高温(≥35℃)及更为干燥的气候是酿酒葡萄冬果成熟度高、花色苷总量及稳定花色苷含量都显著高于夏果的主要原因。因此,南宁地区下半年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酿酒葡萄生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两季葡萄花色苷的组分差异。【方法】以成熟期‘赤霞珠’冬果和夏果为试验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检测其果皮中花色苷的组成和含量,并监控不同发育期浆果的理化指标变化。【结果】‘赤霞珠’冬果果粒质量小于夏果,但果皮鲜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夏果;成熟期‘赤霞珠’冬果果皮中共检测到17种花色苷,而夏果中检测到16种;成熟期‘赤霞珠’冬果果皮中的花色苷总量及大多数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夏果;‘赤霞珠’冬果葡萄果皮中3’,5’-羟基取代花色苷、酰化修饰及甲基化花色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夏果。【结论】通过对气候条件的分析,与夏季相比,一年两收栽培区南宁下半年较长的光照时间、较少的极端高温(≥35℃)及更为干燥的气候是酿酒葡萄冬果成熟度高、花色苷总量及稳定花色苷含量都显著高于夏果的主要原因。因此,南宁地区下半年的气候条件更有利于酿酒葡萄生产。  相似文献   

11.
葡萄属植物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根据有关文献分别从白藜芦醇穴Res雪的发现、化学结构、物理特性、对葡萄属植物及人体健康的作用、作用机理方面作了简要概述,总结了其诱导、取样、测定方法,在葡萄植物体内的分布、动态变化、器官之间含量的相关性,葡萄属植物种间、品种间及葡萄加工品之间的含量差异,并介绍了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几种合成酶,影响代谢的内部、外部因素,对白藜芦醇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前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宋长征  张振文 《北方园艺》2011,(24):140-144
以红葡萄品种“赤霞珠”、“品丽珠”、“黑比诺”和白葡萄品种“雷司令”为试材,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葡萄叶片组织中的DNA,并扩增得到4个酿酒葡萄品种的白藜芦醇合酶基因部分片段.结果表明:红葡萄品种“赤霞珠”、“品丽珠”、“黑比诺”的扩增产物均为1 419 bp,白葡萄品种“雷司令”扩增产物为1 417 bp.通过序列多重比较分析,所得到的4个白藜芦醇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河岸葡萄(AF128861)的该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90%以上),外显子区同源性高于内含子;红色葡萄姊妹品种之间、红色葡萄不同品种之间、红色葡萄与白色葡萄品种之间的序列同源性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3.
干旱胁迫下葡萄根系的生理生化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盆栽不同抗旱类型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干旱胁迫下,葡萄根系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葡萄根系的生理生化指标与抗旱性有密切的相关性。葡萄根系的相对电导率值,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增大,抗旱性强的品种其膜结构破坏相对要轻,其相对电导率变化小,因此其相对电导率值维持较低的水平;随干旱胁迫加强,不同葡萄品种根系组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呈现上升趋势,抗旱的葡萄品种,其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明显大于不抗旱品种;干旱胁迫下,葡萄根系丙二醛含量增加,抗旱性弱品种增幅大,抗旱性强的品种增幅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强,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抗旱性强的葡萄品种,其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对山葡萄生产主栽品种“双红”、“左优红”、“北冰红”和品系“2001-1-135”发酵酿酒废皮渣中的原花青素、籽油、白藜芦醇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含量平均9.5 mg/g,其中“双红”品种最高,达12.39 mg/g;籽油含量平均13.4%,以品系“2001-1-135”最高,质量分数为16.4%;白藜芦醇总含量平均59.25 μg/g,以“双红”最高,可达103 μg/g.测试分析表明,山葡萄酿酒皮渣原花青、籽油、白藜芦醇含量较高,进一步开发综合利用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5个葡萄品种小果柄上疣的大小、形成过程、内部形态、组织结构与病菌的侵染情况。发现抗性较强的北醇,小果柄上的疣小、形成较早,发育速度较慢,破裂后内部结构层次清晰,基部木栓形成层明显,抗性差的红地球则相反。推测该组织可能与葡萄果实病害病原菌的侵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光质对葡萄试管苗离体培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不同葡萄品种(‘凤凰51’、‘黑比诺’、‘贝达’和‘巨峰’) 试管苗为材料, 研究其红、黄、绿、蓝和白5种光质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结果表明: 白光有利于试管苗的增殖、生物量积累及叶绿素的合成, 且净光合速率最强; 红、黄光促进试管苗根和茎的伸长生长; 蓝光有利于白藜芦醇的积累, 而叶绿素a /b的比值最小。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不同葡萄品种果实成熟期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新疆不同葡萄品种酸成分的含量及差异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新疆20个无核及40个有核葡萄品种的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对各品种的有机酸与总酸含量进行了比较,最后将60个葡萄品种的酸成分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酒石酸和苹果酸是决定总酸含量的最重要因素。无核葡萄品种的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以及总酸含量均高于有核品种。60个葡萄品种分为3大类:分别为高酒石酸、高苹果酸类型;高酒石酸、低苹果酸类型;低酒石酸、低苹果酸类型。研究结果为葡萄加工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对葡萄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1a生北丰(Vitis thunbergii×V.vinifera)葡萄盆栽结果树为试材,在果实始熟期采用紫外线C(Ultraviolet C,UV-C)辐射结合韧皮部环剥的方法,研究了UV-C辐射对葡萄叶片和邻近果穗果实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及其糖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UV-C辐射诱导葡萄果实Res合成积累的敏感性低于叶片,辐射葡萄叶片对邻近果穗上果皮Res的影响远远小于UV-C直接辐射葡萄果穗,且辐射诱导葡萄果皮中Res质量分数与叶片中Res质量分数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当叶片位于果穗下方时,叶片中反式白藜芦醇(trans-Resveratrol,trans-Res)、反式白藜芦醇苷(trans-Piceid,trans-PD)和顺式白藜芦醇苷(cis-Piceid,cis-PD)质量分数表现出环剥处理显著高于不环剥处理,然而果皮中的结果正好相反。当叶片位于果穗上方时,果皮中trans-Res、trans-PD和cis-PD质量分数表现出不环剥处理显著高于环剥处理,暗示葡萄Res可能存在韧皮部运输途径,且运输方向是双向的。此外,UV-C直接辐射葡萄果穗处理果皮trans-Res和cis-PD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和UV-C辐射葡萄叶片处理。种子中仅检测到trans-Res,且仅环剥处理和辐射下方叶片不环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叶分析研究了不同葡萄品种叶柄全钾5~9月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葡萄叶柄钾含量在生育期内整体呈波浪式下降趋势,前期下降迅速,中期平缓,进入浆果成熟期后又趋于下降;强势品种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对钾的吸收大于弱势品种;早熟品种叶柄内钾含量变化趋势比晚熟品种提前.根据新疆农五师葡萄园区土壤有效钾含量分布现状,建议生产中应根据葡萄钾元素动态变化特点,不同团场应结合当地土壤有效钾含量相应补充.  相似文献   

20.
温室栽培对鲜食葡萄果实单萜积累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早熟鲜食葡萄品种‘香妃’和‘早玫瑰香’为试材进行温室栽培,以露地栽培作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辅助自动质谱图解卷积和鉴定系统(AMDIS),检测葡萄果实中游离态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共检测到29种来源于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单萜类化合物。两个葡萄品种单萜类化合物总含量随果实发育均呈升高趋势,且露地栽培均高于温室栽培,果实成熟期‘香妃’高于‘早玫瑰香’。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可以明显区分开温室和露地栽培下的‘早玫瑰香’,但两种栽培条件下‘香妃’的单萜化合物在成熟期愈加接近;整体趋势表现为露地栽培葡萄果实具有更丰富的柠檬烯、(Z)–别罗勒烯、(E,Z)–别罗勒烯、里那醇、β–月桂烯、异松油烯、(Z)–β–罗勒烯、cis和trans–氧化玫瑰、β–香茅醇和cis–吡喃型氧化里那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