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林地分布在辽西地区的朝阳、阜新、锦州等3个市5个县境内,本文以林场林木资源为调查对象,对本区域内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辽西地区林木种质资源分布特征,并提出了保护利用对策,以期为辽西地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辽西北地区位于辽、蒙、冀三省交汇的地区,西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地区,西南是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其光照资源、土地资源、信息资源、加工资源都为该地区大面积开发马铃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在辽西北地区,马铃薯在种植规模上是仅少于玉米的第二大种植作物,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0.4万hm2,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18%~22%。在马铃薯的推广栽培中,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三大病害一直是困扰马铃  相似文献   

3.
辽西常见的桑属植物为乡土树种,具备抗逆性强、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性,几种桑属植物更适合于辽西这样年降雨量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区大面积栽植,对其综合开发应用,能改善现有经济结构,实现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桑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西朝阳市地理环境优越,是辽宁省的主要经济林产区之一,其中以山杏、大扁杏和大枣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分布面广,经济效益大而著称,构成辽西朝阳地区主要经济林树种。基于此,根据辽西朝阳地区实际,介绍了辽西发展经济林产业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鉴于辽西地区特殊的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条件,对该地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准备工作、外业调查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高效优质地完成辽西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南延伸的过渡地带,冬季漫长寒冷。霜期21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达-27.9℃,但光照充分。利用冬季有效阳光资源开发设施樱桃是一项新兴的产业,许多林业科技工作者曾致力于设施温室樱桃栽培研究和探索,由于在品种选择、温室设计、栽培架式及综合管理技术不配套,致使辽西北半干旱地区设施日光温室樱桃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产量不高,效益较低。为了充分发挥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的资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对辽西地区葡萄设施温室栽培的温度调节进行了总结,旨在进一步利用好辽西地区设施温室的各项资源,提高葡萄的产量、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辽西地区朝阳市20多个乡镇枣树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对种质资源发掘与选优、对外省枣树种质资源驯化与利用,同时对每一个品种进行定期观测和生理生化检测,构建了辽西半干旱地区枣树种质资源"库",从而为枣树种质资源的优良品种选育、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创建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辽西地区是生态林资源的主要区域,生态林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形势下,对生态公益林抚育的新模式进行探究,不仅会促进生态环境的向好和生态平衡的优化,而且也有利于辽西地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林业资源在辽西地区维护自然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辽西地区林分抚育新模式探究1.1实施定株抚育新模式探究。定株抚育必须掌握一  相似文献   

10.
范杰 《农业考古》2021,(1):7-16
红山文化出土玉蚕反映出辽西地区至少在距今5500-5000年便已经开始认识和利用桑蚕和柞蚕资源了。这不仅使得辽西所在的燕辽地区成为除黄河中游和长江下游地区之外的又一史前蚕资源利用中心,也将中国最早开始利用柞蚕的时间和地区从汉代的山东半岛,追溯到红山时期的辽西地区。同时,玉柞蚕在数量上的优势,暗示着野蚕资源仍是新石器时代居民获取蚕丝的主要来源。红山文化“以玉为蚕”和“以蚕化龙”的认识和表现手法与商周时期不谋而合,是红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直根系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1.
大枣是辽西地区的重要经济林树种,大枣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果实风味佳美,营养丰富,易贮耐运,不但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药物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土特产品,栽培枣树经济效益较为显著。因此,为充分利用辽西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发展大枣经济林,本文详细介绍了辽西地区用野生酸枣改接大枣建园技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辽宁西部旱地农业土壤的主要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真  赵艳艳  魏铁霞  黄毅 《山西农业科学》2013,(11):1205-1208,1211
对辽宁西部旱作农业土壤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主要存在旱、薄、瘦三大问题,在有限的降水中,陆地蒸发和径流损失占总降水量的74.6%;不同作物农田土壤的平均耕层厚度为16.08 cm,比我国土壤平均耕层厚度(16.50 cm)低0.42 cm;按国家的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辽宁西部旱农区多数旱地土壤的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5级以下,辽西土壤问题十分严峻。该区的土壤问题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从辽宁西部土壤环境入手,分析辽西旱地农业的主要问题,并找寻解决的方法,对辽西地区农业环境改善及经济增长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宗英飞  陶林  张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51-9052,9061
[目的]研究辽西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气象站资料,应用序列相关和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朝阳农村的气温和热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掌握该农村的气候现状。[结果]1966~2010年辽西朝阳农村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波动变化,其中日最高气温年均值趋势升高增温幅度最大(0.328℃/10a),且显著水平最高,是气温升高的主体;日平均气温增幅(0.151℃/10a)和显著水平次之;日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且显著水平不明显。在冬、夏半年时间尺度里,日最高气温平均值趋势升高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417和0.250℃/10a,以冬半年升高最突出;日平均气温趋势性显著水平较低,日平均最低气温趋势性不显著。辽西朝阳农村≥10℃积温呈波动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42.590(℃.d)/10a,近45年趋势增加192(℃.d)。[结论]该研究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布局等农业措施提供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宁西朝阳地区玉米生长季耕作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候倾向率、距平分析、基准年等统计方法,分析辽宁西朝阳地区近60年玉米生长季耕层地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西朝阳地区近60年玉米生长季耕层地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0.206℃/10年。玉米生长季耕层地温不同基准年间变化明显不同,第Ⅲ基准年上升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642℃/10年。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利用1956—2010年辽宁省西部8个气象观测站6—8月的降水量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曼-肯德尔(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辽宁西部自1956—2010年夏季降水的特征。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夏季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势为从南向北递减,时间分布上呈双峰型;平均夏季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并且趋势不显著;夏季降水的分布主要呈南北差异型,降水异常以北少南多的分布特征为主,同时也存在降水异常东西反相的分布特征;降水存在10年尺度的显著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16.
东宁赤松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不同覆盖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普通地膜和渗水地膜交替覆盖、秸秆覆盖和裸地种植五种处理方式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覆盖方式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渗水地膜覆盖能使玉米产量增加32.66%,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1.9%,说明渗水地膜覆盖是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提高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四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省降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降水呈现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汛期降水异常在空间分布存在明显东西向差异,汛期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位相分布特征,四季降水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在周期上四季3年左右的振荡特征较为一致,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10年以上周期,夏季降水的10~12年周期。  相似文献   

19.
梁群  张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2896-2897
[目的]研究小麦干热风天气特点、发生规律和区域分布,为辽西地区小麦优质栽培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方法]用相关分析筛选干热风的气象因子和危害指标;采用归类、叠加确定干热风天气类型;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辽西地区干热风区域划分。[结果]TG≥35℃、V≥3 m/s、R≥11.0 mm、E≤40%出现天数是辽西地区干热风指标。梅雨型、两槽一脊型和南高北低型天气特点是发生干热风的主要形式场。羊山、喀左、朝阳、叶柏寿是小麦干热风易发生区域。[结论]增加工程设施、改变农业技术和使用生物化学措施等防御对策,可减轻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赵亮  李洪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19-7220,7223
选取辽宁省149处乡村休闲型旅游地为样本,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从空间分布聚集度、空间分布均衡性、空间连接度和空间通达度等方面,分析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形态,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表现出较强的近邻正效应;交通网络连通性很高,基本形成了较为稠密的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最好的节点主要集中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南地区,而通达性较差的节点则主要集中于辽宁西部城市群和辽宁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