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获取良好的剑麻悬浮细胞体系,以剑麻无菌幼苗嫩叶为诱导材料,对剑麻胚性愈伤组织的获得,建立细胞悬浮系和影响悬浮细胞增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幼叶在培养基为MS+2.0 mg/L 2,4-D+1.0 mg/L 6-BA上诱导的愈伤组织,经1~2次继代培养后获得了颗粒状、浅黄色的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液体培养基接种量为2 g (鲜重),继代周期为7 d,经4~5次继代震荡培养建立了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符合"S"型曲线,细胞浓度可达6.1×105~4.6×106个/m L以上;在悬浮细胞生长前期,pH值明显下降,在细胞对数生长期,pH值略有升高,并趋于平缓;最适宜的细胞悬浮培养基为(MS+1.5 mg/L 2,4-D+4.0 mg/L6-BA+350 mg/L水解酪蛋白, 30 g/L蔗糖, pH值为5.8)。通过建立剑麻悬浮细胞培养体系的方法,为进一步应用于剑麻悬浮细胞转化体系和多倍体育种等研究。  相似文献   

2.
烤烟K326人工种子悬浮培养下体细胞胚胎的发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烤烟K326不同外植株、不同培养基及影响烟草体细胞胚发生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烤烟K326产生愈伤组织的百分率因不同外植株而异,在含2,4-D 1.0mg/L的MS固体培养基上产生愈伤组织的百分率分别为52%、26%、4%,而在含NAA0.1mg/L和KT2.0mg/L的MS去分化培养基上产生愈伤组织的百分率分别为63%、44%、5%;体细胞胚发育是不同步的;一定浓度的2,4-D对烤烟体胚发生是必须的,但高浓度2,4-D将抑制体胚的形成;2%蔗糖比3%蔗糖利于烤烟K326体胚发生。  相似文献   

3.
4.
为确定参薯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浓度及悬浮细胞培养条件,以3种基因型参薯(Dioscorea alata)组培苗的腋芽茎段为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来探究不同浓度组合的6-BA、NAA和毒莠定(picloram, PIC)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为了初步建立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培养体系,采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初始悬浮细胞接种量、蔗糖浓度、摇床转速、酪蛋白浓度和光照时间对其细胞生物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g/L 6-BA+1.0 mg/L NAA+0.5 mg/L PIC激素浓度组合下,参薯Da70号组培苗(Da70)的愈伤诱导率为90%,愈伤状态较好,不同激素对愈伤诱导率的影响分别为NAA>PIC>6-BA。在单因素悬浮细胞培养实验中,10 mL的初始悬浮细胞接种量、10 g/L的蔗糖浓度、100 r/min的摇床转速、50 mg/L的酪蛋白浓度和0 h光照有利于细胞生物量的增加。参薯悬浮细胞生长总体上呈现“S”型,且在第18天时,鲜重为0.159 3 g,干重为0.042 3 g,细胞活力OD值为0.485 0,达到峰值。本研究为后续原生质体的分离以及功能基因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27种中草药对紫羊茅愈伤组织的质量增加、生长及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中草药(2/3以上)在质量浓度2mg/L时对愈伤组织质量增加无不良影响,甚至还有促进作用,部分中草药有抑制作用,其中黄连抑制效果最强;随着中草药质量浓度的增加,愈伤组织分化率提高,但褐化加重,适宜促进生长和分化的质量浓度在5mg/L以内;质量浓度小于10mg/L,几乎所有愈伤组织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褐化,并且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但仍具有促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野生乌拉尔甘草的不同营养器官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生长动态、相对生长量、糖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生长动态均呈S形曲线,最佳继代培养时间为24d左右。在黑暗条件下,根段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最高,达577.29%,在光照条件下根茎芽愈伤组织还原糖和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0.74%和1.553%。  相似文献   

7.
红景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细胞悬浮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婷  马庆  项艳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224-227
红景天的细胞培养是充分利用该树种优良特性的生物工程基础.试验以红景天的茎为外植体,研究愈伤组织诱导和细胞悬浮培养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为MS 1.0mg/L6-BA 0.2mg/L NAA 0.1 mg/L2,4-D,在此培养基上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速度快、质地均一疏松;愈伤组织最佳生长培养基为MS-t0.6mg/L6-BA 0.1mg/LNAA 1.0mg/L2,4-D;且选择松散型愈伤组织和3.0×105个/ml的起始细胞浓度,25℃黑暗培养18d为红景天细胞最适悬浮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抗病品种中521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农艺性状优良且抗枯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中521的下胚轴为外植体,采用固液结合的体细胞培养方法建立细胞悬浮系并进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以MS 1.0 mg.L-1IBA 0.05 mg.L-1KT 0.1 mg.L-12,4-D 30g.L-1葡萄糖的固体培养基为最佳;体细胞胚的形成以MS 0.01 mg.L-1IBA 0.01 mg.L-1KT 0.005 mg.L-12,4-D 1.0g.L-1谷氨酰胺的液体培养基为最佳,悬浮30 d后可以发现体细胞胚的形成。之后转接入四种不同的MSB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再生植株形成,发现MSB 2 g.L-1谷氨酰胺 0.5 g.L-1天冬酰胺 30g.L-1蔗糖 6.0 g.L-1琼脂为最佳培养基,且发现此方法比全程固体培养缩短了体细胞再生的周期,此品种在本研究建立的再生体系下植株再生周期为6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橡胶树不同品系的体胚发生和植株再生体系,为不同品系橡胶树良种生产奠定基础。以橡胶树优良品系‘热研106’、‘热试59’、‘热试62’的花药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对不同品系、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比培养基的花药愈伤和体胚诱导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3个品系的愈伤诱导率和体胚诱导效率差异明显,同一品系不同培养基的愈伤诱导率和体胚诱导效率差异明显;愈伤诱导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下一阶段的体胚诱导有明显影响。根据本研究,‘热研106’的花药愈伤诱导最佳浓度组合为2,4-D 1 mg/L+NAA 2 mg/L+KT 1 mg/L,‘热试59’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浓度组合为2,4-D 0.5mg/L+NAA 1 mg/L+KT 1 mg/L,‘热试62’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浓度组合为2,4-D 1 mg/L+NAA 1 mg/L+KT 1 mg/L。‘热试62’的体胚发生最佳浓度组合为KT 3 mg/L+NAA 0.05 mg/L+GA3 0.05 mg/L+6-BA 0.5 mg/L。[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品系的愈伤诱导和体胚发生最佳培养基组合,为多品系橡胶树花药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索赤霉素对苋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残留动态,为建立苋菜生产中赤霉素安全、有效使用技术规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广州地区夏季苋菜生长到5-6片真叶时,叶面喷施高(90 g/hm2)、中(60g/ hm2)、低(30 g/hm2)三种浓度赤霉素,喷施后测定不同时期的苋菜株高、产量以及维生素C、蛋白质、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粗纤维含量,研究不同剂量赤霉素对株高、产量、营养品质的影响;测定苋菜不同生长期赤霉素残留,获得残留动态以及最终残留。 [结果]中剂量赤霉素处理对株高和产量促进作用显著,喷施后3-10 d样品的平均株高比对照增加11.50 %,平均产量增加27.56 %,达显著水平。其中3、5、7 d样品株高比对照增加达显著水平,分别为10.59%、13.33%、12.71%;5、7、10 d样品产量比对照增加达显著水平,分别为33.41%、44.35%、17.41%。低剂量和中剂量处理后10 d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67.44 %、44.50 %,达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增加12.17 %、11.11 %,达显著水平。三种剂量处理后10 d后样品还原糖、粗纤维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赤霉素降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方程,半衰期为1.24 d;三种剂量处理后5、7、10 d苋菜赤霉素最终残留均值在0.0012-0.0074 mg/kg之间(定量限只到0.01;有效数字过多),远低于日本限量标准0.2 mg/kg。 [结论] 广州地区夏季苋菜生长到5-6片真叶时,叶面喷施60 g/hm2的赤霉素溶液,喷施后10 d采收,赤霉素残留均值为0.002mg/kg,产量比对照增加17.41%,维生素C含量增加44.50%,蛋白质含量增加11.11%,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粗纤维含量差异不显著。建议可用日本肯定列表中的残最大留限量作为广州地区中国苋菜上赤霉素的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荣丽 《种子世界》2010,(12):1-1
<正>1蓝莓产业的现状一是总体起步较晚,辽宁省的蓝莓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引种方面,吉林农业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起持续从国外引种,在这些方面,和吉林相比辽宁省是有差距的。二是缺乏规模性的园区和有影响的领军企业。辽宁省蓝莓加工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三是没有形成有机和连贯的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2.
2013年8月16日抚顺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3年8月16日抚顺特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抚顺“8.16”特大暴雨过程是一次极端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大、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降水前15天维持高温高湿,低气压特点 。地面蒙古气旋、低层切变线、500hPa西风槽和副热带高压是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次降水过程的水汽由多方向气流汇合。低空急流左前方辐合和高空急流右后方辐散耦合,是强降水产生的动力条件。水汽通量散度在降水前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降水开始后辐合中心向下发展,高层辐散明显增大,低层辐合明显加强,对流发展更加旺盛。本次暴雨产生在850hPa假相当位温场高能舌区顶部,垂直分布具有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高层干冷空气向低层渗透,触发低层高温高湿不稳定能量释放。地形对降水作用有:1.迎风坡对西南气流抬升作用,2.喇叭口地形汇聚作用,3.浑河河谷狭管作用,4.山地的阻滞作用,5.喇叭口地形再次辐合,五种地形作用叠加而成。  相似文献   

13.
1生产现状 辽宁的大豆种植历史悠久,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深受外商的欢迎.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年都有较大数量的大豆出口,是我省主要的创汇品种.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起源于美洲,公元16世纪传入中国南部,17世纪中叶传入辽宁省,在辽宁省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和其他作物如水稻、小麦、高梁、谷子等作物数千年的种植历史相比,栽培时间很短,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目前为辽宁省第一大作物。辽宁省具有玉米生产的自然优势,无霜期、有效积温、降雨量分布、日照时数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玉米栽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加密、ECWMF细网格模式产品(0.25°×0.25°)资料,针对2017年7月23-24日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ECWMF细网格资料地面至中高层湿区的叠加区域及水汽通量散度的汇合区域对大到暴雨落区的预报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大雨或暴雨以上量级的强降水,单一模式预报量级均偏小,落区偏西,而综合多种模式的相关产品能给预报提供更好的参考,本地化QPF客观产品对大到暴雨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斯琴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2):188-193
为了研究内蒙古地区干侵入与暴雨短时强降水相关性,认识实际系统的演变和发展及其对短时强降水暴雨的发生发展的作用进行诊断分析,基于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FY-2C2D卫星资料,通过卫星水汽图像和大气动力场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东北冷涡影响下2014年7月7日发生的内蒙古兴安盟地区降水过程中干侵入的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对于这次过程而言东北冷涡是直接影响系统,明显有从对流层高层到对流层低层的干侵入,对流层高层具有低湿、高位涡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对流层的中下层侵入,促使低层出现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流不稳定层结的形成,此时在地面锋面斜压性非常强,使暖湿空气抬升有利于形成短时强降水,出现强降水出现时间段均与低层不稳定最强及θse等值线呈上下密集分布的时刻。(2)在红外云图上表现为形成逗点云系,黑体亮温高值区与干冷区相对应,干冷区的伸入使得对流云团边缘亮温梯度增大,中心亮温值达到-53℃,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东侧亮温梯度最大区域,短时强降水落区与梯度较大的区域移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区域雨量站、卫星、雷达、再分析等资料,对2015年8月发生的一次锋前暖区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西风槽东移和副高东退南压的环流背景下,以热力条件为主导引发的锋前暖区强对流性降水是此次暴雨产生的主要贡献者;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后侧的显著辐散区,700hPa暖式切变线、850hPa冷式切变线、地面干线以及SI<-2℃相重叠的区域;850hPa切变线上的中尺度气旋性涡旋、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以及中尺度涡旋是本次暴雨的直接触发系统;由于数值模式850hPa切变线位置预报的偏差,使得中低层流型配置由前倾误导为后倾结构,直接影响了模式热力条件预报的准确性,其结果是增强了西部动力条件而弱化了东部热力条件,最终导致暴雨落区预报偏差;锋前暖区暴雨预报的关键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条件,对于此类暴雨应多关注边界层风场的变化,加强新型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暴雨特征,改进暴雨天气预报模型和可预报因子,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利用micaps、高低空风场、T639L60 物理量资料,对2010 年8 月4—5 日发生在渤海西岸的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垂直速度、相对湿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气旋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高空冷空气和低空暖湿空气在渤海西岸地区交汇触发了此次天气过程;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空气上升运动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中低层的西南风急流和近地面层持续的偏东风为降水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此次暴雨出现在副高588 dagpm 等值线与584 dagpm 等值线之间中低层存在切变线的位置和200 hPa 高空急流入口处的右侧、850 hPa 低空急流的左侧所对应区域;高低空急流增强、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发展、空气上升运动增强、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预示将出现强降水天气;高低空急流减弱消失、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减弱消失及干冷空气侵入低层预示强降水将减弱停止。  相似文献   

19.
短时强降水的高分辨率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鲁俊  郝莹  陶寅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5):247-254
为更深入了解短时强降水的气候背景,提高对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水平及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利用安徽79 个气象台站1995—2010 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基于统计方法对3 个强度等级的短时强降水(≥30 mm/h、≥40 mm/h、≥50 mm/h)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安徽省短时强降水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山区的强降雨位于山脉的迎风坡和河谷地带,呈西北—东南带状,与西南急流的方向垂直。相比于山区,淮北平原更易出现极端强降水(≥50 mm/h)。短时强降雨带在6—7 月有1 次明显的北跳,幅度约4 个纬度,与副高的北跳关系密切。时间上,短时强降水月分布呈单峰结构,7 月为最频发的月份。日分布则呈明显的双峰结构,凌晨、午后到傍晚是易发时间段,并且降水强度越强、双峰结构越趋明显。该研究为短时强降水的短时预报及临近预警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短时暴雨预警发布质量,更好地发挥预警信号在防灾减灾当中的作用,笔者对2014年7月15日辽宁发生的一次局地短时大暴雨过程中暴雨预警信号的发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大暴雨过程中,在精确到乡镇的前提下,辽宁省的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83.3%,平均提前量为 37 min。但暴雨红色、橙色提前时间较短,分别为10 min和20 min。值班预报员应在正确理解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把握预警信号最佳发布时机,做好预报服务工作。此外,通过对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此次暴雨中小尺度特征明显,具有突发性强、雨强大等特点,大尺度天气系统上不易分析出来,位势不稳定、东南与西南低空急流交汇是其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