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北高寒区多年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在保护土壤、减抑风蚀的同时,兼顾作物的产量,探索适合华北高寒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给当地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农业部张北野外观测站连续9年不同耕作方式定位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2009年探讨了免耕、松耕和翻耕对土壤耕层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播种期不同耕层土壤容重均以免耕最高,翻耕最低,播前0~10 cm、10~20 cm土壤容重免耕分别为1.65、1.81 g/cm3,翻耕则分别为1.38、1.47 g/cm3,收获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明显。华北高寒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具有明显的影响,翻耕和松耕可以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受作物根系生长生物力的影响,收获期与播种期相比,免耕及松耕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翻耕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快速评价寒地冬小麦耐低温特性,通过室内低温处理和自然条件种植两种方式,采用调查低温下植株成活率和反应植株受伤害程度的电导法,研究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植株低温下其受伤害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实验室内抗寒品种低温-24℃处理5天后植株受伤害程度一致,而不抗寒品种-18℃处理5天后植株受伤害程度一致;室内抗寒品种-12℃处理7天其成活率低于50%,而不抗寒品种-12℃处理1天其成活率低于50%。由此得出,室内种植和室外种植的冬小麦植株经冷冻后其成活率差异不显著;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的半致死温度为-32℃,不抗寒品种‘济麦22’的半致死温度为-15℃。  相似文献   

3.
外源6-BA对寒地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高寒地区冬小麦返青率的提高提供依据,以抗寒品种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6-BA对东农冬麦1号抗寒性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的6-BA施用方式。结果表明:水培模拟系统中,10-7mol/L 6-BA对促进苗期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根和芽的生长以及提高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及SOD、POD活性效果最明显,最优施用方式为水浸种后用含6-BA的培养液培养;土培系统中,三叶期浇灌10-5mol/L 6-BA对于增加低温下东农冬麦1号分蘖节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活性及返青率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4.
米曲霉AS 3.951发酵豆粕对大菱鲆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平均体重2.07 ± 0.02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 d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水平的发酵和未发酵豆粕对大菱鲆摄食生长的影响。用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AS 3.951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经检测,与未发酵豆粕相比较,发酵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大豆皂甙、水苏糖和棉籽糖的含量分别下降了46.5%,26.6%、11.7%、30.1%和19.7%。实验共制作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未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25%、40%和55%的鱼粉蛋白;发酵豆粕蛋白分别替代40%和55%的鱼粉蛋白。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豆粕对大菱鲆的成活率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饲料中未发酵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水平为25%时,对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替代水平为40%和55%时,以上指标显著降低(P<0.01)。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水平为40%时,未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替代水平为55%时,显著降低大菱鲆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P<0.01)。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菏泽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36年(1970—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菏泽市局地气候变化对来年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相关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局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冬小麦的冬前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播种期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来年小麦的产量,所以研究冬小麦产量与播种—出苗间平均气温之间关系,并找出适合本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无疑对提高来年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产低定额灌溉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于振文  岳寿松 《作物学报》1995,21(4):503-508
本文在池栽防雨条件下研究了高产低定额灌溉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减少,小麦旗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增高,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降低,旗叶光合速率下降,加速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衰老,但是,灌3水和灌5水的处理之间,上述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这是高产效低定额灌溉的生理基础。文中还就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状况与衰老的关系及不同灌水方案的灌溉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植物拮抗细菌及其在林木土传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木土传病害严重,防治难度大。拮抗细菌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在林木根际或体内定殖,在防治土传病害方面潜力巨大。笔者从拮抗细菌及其种类、拮抗细菌的抑菌机制、拮抗细菌的定殖、在林木土传病害防治上的研究、应用及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低温下寒地冬小麦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选用东农冬麦1号为材料,在冬小麦幼苗长至三叶期时喷施1×10-4mol/L SA,以喷施等量蒸馏水作为对照,在越冬期自然降温条件下,分别于5℃、0℃、-10℃、-25℃时对分蘖节和茎取样,测定其丙二醛(MDA)含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其细胞的超微结构,统计返青率及分蘖节数。结果表明,外源SA减轻了低温对冬小麦膜系统造成的损害。对照组细胞仅在-25℃时出现了轻微的质壁分离;在-25℃各细胞器呈现轻微空泡化,线粒体外膜及核膜不清晰,但细胞核没有受到破坏。喷施SA后细胞核受损程度降低,核膜边缘清晰,线粒体结构完整清晰,内嵴数也略有增多,分蘖节的线粒体数目增多,仅在-25℃时核膜和线粒体的外膜不清晰,受到了轻微的破坏,但比对照组受损轻;前质体及淀粉粒数目增加(0℃以上);分蘖节中的液泡数目明显多于对照组。SA处理提高了返青率,并在返青后增加了分蘖节数。这说明SA处理可增强低温下细胞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寒地冬小麦的低温适应性,从细胞学角度证实了外施适宜浓度的SA可增强寒地冬小麦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 158kg/hm2和1 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下寒地冬小麦土壤水分效应对根系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垄沟播种和传统平播,对黑龙江省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后期沟播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平播,分蘖初期20~30cm、30~40cm、40~50cm沟播下土壤体积含水率显著高于平播种植方式,分别提高9.87%、7.82%、4.17%;沟播塑造了较优的根系形态,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状态,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增加,显著提高粒重,较平播产量提高14.10%,产量增加553kg/hm2。沟播是寒地冬麦区较为安全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低温下品种间差异的抗氧化物酶或者活性氧清除物,为低温下鉴定冬小麦品种抗寒性提供理论依据,以抗寒性不同的‘东农冬麦1号’和‘济麦22’为材料,在低温驯化期和封冻期进行取样,通过测定冬小麦品种间活性氧清除物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表明,封冻后抗寒品种的相对电导率低于不抗寒品种;丙二醛含量只有在深度封冻期1月14日抗寒品种显著低于不抗寒品种。封冻后15天不抗寒品种SOD酶活性逐渐降低,而抗寒品种SOD酶活性仍在增加;封冻后30天抗寒品种的ASA含量显著高于不抗寒品种,SOD酶活性和ASA含量可以用于冬麦品种抗寒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寒地冬小麦变温下品种间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在返青期降温下的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本试验以返青率不同的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实验室内模拟返青期气温变化,设置低温处理、恢复温度和再次低温处理。结果得出,不抗寒的品种在-3℃下即表现出主茎生长点细胞受到严重伤害;中等抗寒性的品种在-6℃下才出现受冻害特征;而抗寒性强的品种则在-9℃下才表现出细胞明显受伤害。  相似文献   

13.
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群体模式小麦光合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北方晚熟冬麦区育成品种产量结构与株型矮化的转变,传统依靠高播量多穗数的栽培方式,不能充分发挥新品种的穗重潜力。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特别是有机肥充足的条件下,采用矮秆重穗型品种,实行半精量播种,同样可以获得高产。其群体具有较高的冠层光合面积与较强的光合能力。优质充足的有机肥有利于促进延长群体光  相似文献   

14.
冬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了解冬小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的变化,在原种植区和北移区设两个试验点,对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用卡方(X^2)测验对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优度测验,对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与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平均速率,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速率及最大速率均较原种植区提高。冬麦北移后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明显提高。在北移区种植冬小麦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冬麦区小麦产量潜力及增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准确地分析北方冬麦区的小麦产量潜力,找到限制因素,探寻相应的调控技术,提高小麦生产力。归纳了本地区模型模拟的冬小麦产量和高产记录,比较分析了模型模拟和高产纪录产量水平的差异,总结了限制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原因与可能的调控技术。得出当前模型模拟结果低于高产记录是因为数据采集年份和数据量的影响;产量性能理论是定量化分析产量差异原因的有效方法;指出北方冬麦区限制小麦产量差缩小的主要原因和调控技术。认为小麦产量提升应从产量差确定、产量性能分析、集成技术等3个方面依次开展。  相似文献   

16.
Increasing climatic variability is projected to affect large‐scal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riggers and exacerbates mor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cluding winter warming and more frequent extreme low temperatures in spring. Historical data from 1961–2000 indicate these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may seriously affect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crops. In this study, a field air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ATC)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winter warming, spring cold and freezing events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in 2010–2011 to explore their impact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Eight elite wheat varieties released during 1961–2000 were included and four temperature scenarios were applied, including late spring freeze alone, winter warming + late spring freeze, early spring cold + late spring freeze and the normal temperature condition as control. Winter warming combined with late spring freez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iller survival rate,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leaf growth in wheat plants, and reduced the spike number and kernel number per spike, and the final grain yield. In contrast, the wheat plants experienced early spring cold had higher tiller survival rate,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sugar accumulation and improved tolerance to the late spring freeze, resulting in less yield los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experiencing early spring cold. Both the meta‐analyses and the field experimental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later spring freeze stress on wheat yield were exacerbated by winter warming but were extenuated by early spring cold event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during winter to spring for precise evaluation of 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wheat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水杨酸和脱落酸对低温下寒地冬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单独及组合处理对寒地冬小麦种子进行浸种,在低温(4℃)下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等萌发指标,种子芽长和根长,芽和根鲜重及干重以及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SA和ABA对低温胁迫下冬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一定浓度的SA和ABA浸种处理冬小麦的种子,可显著促进种子的萌发,并且,SA的抗寒效果比ABA更明显,二者配比组合(10-4 mol/L SA和10-5 mol/L ABA)具有最显著的缓解低温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郭海瑛  王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0):101-105
为了解陇东半干旱地区环县冬季积温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的影响,通过Mann-Kendell统计检验法、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手段对冬季积温以及冬小麦发育期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冬季积温在近36年的变化过程中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发现,1990年为冬季积温突变的年份;Morlet小波变换分析得到在30~35年上冬季积温呈现出最为显著的周期变化规律;(2)通过对冬小麦发育期特征分析,发现冬小麦除了在分蘖期表现为推迟的状况,其他播种、出苗、三叶、越冬等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变化特征;对冬小麦发育期与积温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表明大多数发育期提前1~5天;在冬季积温偏高的年份,冬小麦各发育期普遍提前4~14天;(3)对冬小麦物候间隔期的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冬小麦在播种—出苗、播种—分蘖、播种—越冬、播种—返青以及播种—抽穗期,间隔时间呈现出延长的变化特征;在播种—三叶、播种—起身、播种—拔节、播种—开花、播种—成熟期,间隔时间呈现出缩短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共聚物的降解性能及其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笔者将冬小麦分别播种在混有等量PBS,改性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丁二酸己二醇酯(PBS-co-H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己二酸丁二醇酯(PBS-co-BA)的聚合物碎片的土壤中,研究聚合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及其持续降解过程中的降解中间体、降解产物对冬小麦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的陕西塿土中,共聚物比PBS显示出更好的生物降解性能;聚合物处理对冬小麦的发芽率、株高没有影响,但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提高。因此,可生物降解材料PBS、PBS-co-HS和PBS-co-BA的降解及其降解产物对目前土壤环境中植物的生长暂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