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种药用石斛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卢文芸  唐金刚  乙引  严志坚 《种子》2005,24(5):23-25,28
为解决石斛的快速繁殖和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以MS为基本培养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5种药用石斛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了组培和快繁,并根据石斛的生物学特性,配制了多种基质进行炼苗.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石斛在诱导侧芽萌发时所需培养基不同,但是在增殖、壮苗生根以及炼苗移栽时所需基质却具有相似性.环草石斛、铁皮石斛、束花石斛、马鞭石斛和金钗石斛在诱导侧芽萌发时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 NAA 0.1 mg/L 6-BA 1.0mg/L、MS NAA 0.1 mg/L 6-BA 1.5 mg/L、MS NAA0.5 mg/L 6-BA 2.0mg/L、MS NAA1.0mg/L 6-BA 2.0 mg/L、MS NAA0.1 mg/L 6-BA 2.0 mg/L.这5种石斛增殖、壮苗生根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 NAA 0.1 mg/L 6-BA 3.0 mg/L、1/2MS NAA 0.7 mg/L.移栽最适基质为:碳酸盐小石子:木屑=1:2,再覆盖1 cm厚的苔藓,幼苗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本文首次报道了在实验室里获得马鞭石斛和束花石斛这两个种的组培苗,并初步解决了石斛试管苗脱瓶移栽成活率低的问题,使下一步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韩丽珍  林佳静  郑欢  邓兆辉 《种子》2019,(10):34-40
对一株经分子鉴定的溶磷菌进行溶磷能力的动态测定,分析其对酸碱、热及盐的抗性,在盐胁迫下的溶磷性,以及分泌ACC脱氨酶的能力,并评价该菌株对辣椒和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HGD12菌株是一株有较强溶磷能力的芽孢杆菌属细菌菌株,可溶磷含量达248.04μg·mL^-1;该菌株在20~45℃、pH值为5.0~11.0及1%~10%盐浓度下均可生长,且在7%盐浓度下的溶磷量仍为60.65μg·mL^-1;分泌ACC脱氨酶活性为0.27μmol·(mg·h)^-1。浸种结果显示,HGD12菌株可以显著提高辣椒和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及促进幼苗的生长,尤其对根长的增长影响显著,辣椒和花生的根长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18.40%和56.73%,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拌种剂的研制及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提供了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有机碳循环与农田地力提升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笔者以保护性耕作长期试验地为平台,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总有机碳、全氮及其不同组分在潮土中含量的影响。笔者通过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有机氮、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在不同土层深度中的分布情况,揭示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潮土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翻耕,2年或4年翻耕1次的间歇性翻耕和全免耕处理0~5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2.40%、2.80%、16.00%,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23%、1.32%、11.11%,免耕处理下10~20cm土层中总有机碳、全氮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实施间歇性翻耕和免耕能显著提升0~5cm、5~10cm土层中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相比于常规翻耕,间歇性翻耕、免耕处理下0~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免耕处理下10~20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秸秆还田对0~1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溶解性有机氮及其它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总体来看,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表层0~5cm土层中碳、氮储量的增加,免耕条件下“养分表聚”的负面效应可通过间歇性翻耕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透骨草内生菌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窦瑞木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369-373
摘 要:【研究目的】试图从中草药(植物)体内生菌中探寻其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峙试验、防效测定、菌株鉴定、抑菌活性及水解酶活性测定。【结果】从透骨草中筛选出一株内生拮抗菌株,对峙实验表明其抑制率为66.02%,在活体上的抑制率为51.68%。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确定此内生菌株为枯草芽胞杆菌。其不产生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发酵滤液经(NH4)2SO4沉淀获粗提蛋白,抑菌圈达20 mm以上,上清液无活性,表明抑菌物质基本被沉淀,主要为蛋白类,且此粗提蛋白对温度、紫外线、pH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结论】透骨草内分离出的枯草芽胞杆菌对番茄灰霉病菌有较强且稳定抑制作用,抑菌活性成分主要是粗蛋白类物质,且其对温度、酸碱度、紫外线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鉴定一株放线菌G1,并研究其对油菜和白菜的促生长作用。利用16S r DNA通用引物对G1部分基因组进行扩增,对扩增序列进行纯化回收和测序,通过核糖体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利用固态发酵的方法获得G1菌株的孢子粉,并按一定量分别添加到种植有油菜和白菜的盆栽中,50 d后收获,分别测定油菜和白菜的鲜质量、干质量以及叶片SPAD值。确定G1为弗氏链霉菌。油菜盆栽试验中,添加0.2 g G1菌株孢子粉较对照组鲜质量、干质量和SPAD值最高分别增加43.9%,19.2%,6.2%;白菜盆栽试验中,最高分别增加28.8%,29.5%,4.0%。弗氏链霉菌G1对油菜和白菜有明显促生长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两株不同解磷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土壤样品中的解磷微生物进行分离并研究获得的解磷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初步分析表明,两株不同的解磷菌株P1和P2,均为芽孢杆菌。利用比色方法对两株菌的解磷能力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发酵培养基中的pH下降,菌液浓度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培养7d以后,菌液浓度有下降的趋势,而基质中可溶性磷的含量在前期时比中期高,到培养至后期时,可溶性磷含量又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7.
一株高效降解氯氰菊酯细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长期使用氯氰菊酯的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三株优势菌,编号为LF-1、LF-2和LF-3。选择对氯氰菊酯降解潜力最高的菌株LF-1进行鉴定和降解特性研究。根据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将LF-1初步鉴定为kurthia sp.;降解特性结果表明,LF-1降解氯氰菊酯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7,35℃;在最佳降解条件下培养8 d,对100 mg/L氯氰菊酯降解率达80.15%,LF-1还能降解甲氰菊酯、联苯菊酯等菊酯类农药。经SDS或EB消除质粒后,LF-1降解氯氰菊酯的能力丧失, 明该菌降解基因可能位于质粒DNA。  相似文献   

8.
周元 《种子》2003,(4):3-4
通过对三棱栎的4个地理种源种子的大小变异特征、种子萌发和幼苗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大小存在着一定的地理变异,澜沧的种群种子最重最大,孟连的最轻最小。不同的地理种源种子萌发率差弄不显著。种子大小对幼苗高、生物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对大蒜生长时期的促生和抗病作用,以盆栽种植的大蒜种子为试材,用计数法计算其发芽率和常规测量法测定其株高;再用土壤温湿度检测仪测定种植所用土壤养分含量。与CK组相比,实验组B(施用4 g菌肥)铵态氮提高117.60%,有效钾提高593.15%,实验组C(施用6 g菌肥)速效磷提高238.77%;而实验组C的大蒜的发芽率提高15.17%,幼苗株高提高20%,叶绿素含量提高11.04% (P<0.05),这说明了PGPR对大蒜生长有促进作用。大蒜根腐病菌与植物根际促生菌的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在30℃暗培养下,菌肥浓度为10-2时有害微生物指数下降25%,表明其抑菌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PGPR对大蒜促生作用显著,同时具有一定抗病效果,在农业发展中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空心莲子草、白三叶、红花酢浆草、波斯婆婆纳、小飞蓬、牛膝菊、三叶鬼针草、香附子8种入侵黔南辣椒耕作地外来杂草的幼苗茎叶、根系水提液培养皿滤纸法对三都、独山、福泉3种土著辣椒进行化感生物测定,测定种子最终萌发率、根长及苗高.结果表明:7种外来入侵杂草对3种辣椒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的提取液能降低种子发芽率、胚轴和胚根长度,低浓度提取液化感作用较弱.外来杂草入侵辣椒耕作地容易形成单一优势群落,对辣椒种质资源具有较大的危害潜力,影响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为粮食主产区,潮土分布区域广、面积大,潮土区土壤肥力高低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基于2018年耕地质量调查,选择柘城县、滑县、睢县3个典型行政县域为研究区域,对潮土区土壤肥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为8.2、17.4 g/kg、1.11 g/kg、21.1 mg/kg、141 mg/kg。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土壤养分含量由高到低划分为四级;土壤有机质含量分级为>23.6、18.1~23.6、12.2~18.1、<12.2 g/kg,每一分级样本量所占比例分别为8.0%、37.1%、41.3%、13.6%;土壤全氮含量分级为>1.35、1.09~1.35、0.85~1.09、<0.85 g/kg,每一分级样本量所占样本量分别为18.4%、30.7%、35.7%、15.2%。土壤有效磷含量分级为>61.9、36.1~61.9、18.3~36.1、<18.3 mg/kg,每一分级样本量所占比例分别为2.7%、8.8%、32.0%、56.5%。土壤速效钾含量分级为>256、171~256、110~171、<110 mg/kg,每一分级样本量所占比例分别为6.4%、18.9%、38.4%、36.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是影响潮土区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长期不同施肥对黄潮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黄潮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为黄潮土区合理施肥管理、改善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提供依据。以21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玉米的平均产量、产量年际波动及土壤养分状况对8种施肥方式(CK、N、NP、NPK、M、MN、MNP、MNPK)的响应,比较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产量稳定性的优劣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施肥处理产量均有显著增加。从21年产量平均值来看,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MN、MNP、MNPK)平均产量最高,为7 240~7 503 kg/hm2;NPK处理次之,与当年CK处理相比,增产率为139.57%。N处理导致玉米产量变异系数(CV)偏高、可持续性产量指数(SYI)偏低,产量稳定性最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的CV最低、SYI最高,产量稳定性最高,而M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和生产可持续性不及处理NPK。施肥处理肥料贡献率逐年递增,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贡献率最高,平均贡献率为59.59%~60.88%。在土壤养分方面,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明显提高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且这些养分指标与玉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黄潮土区有机无机配施为最佳施肥方式,土壤养分供应较均衡,稳定性最佳,农田生态系统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3.
摘要:研究利用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土壤改良剂的特有的性质,能够有效地改善盐化潮土土壤的理化环境并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试验采用改良剂成分比例不同的2种配方、4个施用量,以不施改良剂处理为对照,9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改良剂与基础土壤相比降低土壤容重2.30%~11.86%;增加土壤总孔隙度0.16%~10.52%;增加毛管孔隙6.28%~26.30%;降低非毛管孔隙7.82%~52.38%。2种配方改良剂的不同施用量与对照相比,土壤全盐量、ESP、Na++k+和Cl-离子分别下降了5.88%~127.27%; 1.74%~95.69%;34.05%~185.5%;和164.94%~471.2%。增加土壤SO42-和Ca2+最多达到481.19%和478.25%。施用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改良剂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离子组成,同时也为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腐殖酸及Ca、S等营养物质,与对照相比提高玉米产量10.19%~30.99%,增加经济效益10.72%~18.67%。  相似文献   

14.
耕作方式对潮土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华北潮土区农田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应用田间试验,研究撂荒、翻耕、免耕和旋耕4种方式下,耕层(0~20 cm)土壤总有机碳和不同态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对比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和旋耕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与撂荒相比,免耕和旋耕处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6.42%和12.52%;土壤活性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不同,与撂荒相比,翻耕、免耕和旋耕处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3.72%,44.34%和27.84%,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24.11%,24.56%和43.89%。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仅在免耕方式下提高了109%,其他耕作方式下没有显著变化;免耕、旋耕和翻耕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指数均显著增加,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比撂荒处理提高47.82%,27.18%和30.47%,可见耕作对优化土壤碳库管理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生草栽培对桃园土壤养分特性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生草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特性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桃园生草栽培的土壤生态机理,在浙江杨渡桃园培育区设计了套种黑麦草、套种毛苕子和清耕杂草(对照)3个处理,并采集不同样地表层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套种黑麦草、毛苕子8个月后,桃园土壤(0~20 cm)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等指标,没有随着套种带来的土壤养分竞争增加而减少;相反,有机质、全氮等出现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不同生草桃园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表征得到,与清耕杂草土壤管理方法比较,套种牧草后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有所提高,优势菌群数量增加幅度明显,尤其是套种毛苕子。研究表明,黑麦草、毛苕子套种对维护桃园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中养分元素淋失和提高土壤的细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潮土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紧实度、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表明,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随着翻耕频率的减少而增加,每两年翻耕一次(CNTW2T)和每四年翻耕一次(CNTW4T)的土壤紧实度比长期免耕分别降低了40%、17%,土壤紧实度与土层深度呈显著正相关;保护性耕作改变土壤导水性能,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降低;少免耕土壤含水量比传统翻耕高0.77%~3.01%。秸秆覆盖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改良土壤压实状况,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免耕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但长期免耕易导致土壤压实,不利于作物生长,少耕(CNTW2T、CNTW4T)既可改善土壤导水、保水性能,又可减少土壤压实,因此在黄淮海平原实施少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壤质潮土长期施钾对小麦玉米轮作制作物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辛集马兰农场进行钾肥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制度长期施钾对钾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开始于1992年秋天,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只施氮磷肥的对照(NP);在对照基础上加施秸秆(NPSt);在对照基础上加施钾肥(NPK);在对照基础上加施秸秆和钾肥(NPKSt)。4次重复,顺序排列,小区面积50 m2。结果表明:作物的籽粒年吸钾量与肥料中钾的施入量以及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作物籽粒钾吸收量随K2O施入量的增多而增多,与施入的速效钾形态无关。作物籽粒钾含量与钾肥的施入量相关关系不显著。在北方壤质潮土小麦玉米轮作制土壤中,小麦籽粒年均含钾量在4.99~5.13 g/kg,玉米籽粒的年均含钾量在3.75~3.93 g/kg。在壤质潮土小麦轮作制条件下,当施入一定量外源钾肥时,单位面积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和玉米植株地上部分K2O养分吸收量差异不大。小麦季K2O吸收量为140.37 kg/hm2,玉米季为138.23 kg/hm2,据此可有效指导该类型区的钾肥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不同土壤环境下选育出低镉(Cd)积累型花生品种以提高花生品质,以‘白沙1016号’品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供试作物,棕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2种类型土壤对花生籽实Cd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类型土壤条件下的花生籽实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在供试土壤Cd处理范围内(≤10.0 mg/kg),籽实生物量均随2种土壤Cd处理浓度增加呈“低促高抑”现象。花生籽实对土壤Cd的生物富集系数均随2种土壤Cd处理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土壤类型间差异不显著。花生籽实Cd含量和Cd生物富集量均随2种土壤Cd处理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两者在棕壤介质中均显著大于潮土(P<0.05)。土壤类型对花生籽实Cd积累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籽实Cd含量和生物富集量方面。而土壤pH、氧化还原电位(Eh)等均是影响籽实对Cd积累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