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控释肥用量对旱作夏玉米叶片含氮量时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明确控释肥用量对夏玉米氮素营养的影响,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0、682、1023、1364 kg/hm2共4种施肥量,研究了叶片含氮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施肥量、叶位和取样时期的主效显著,施肥量×叶位互作不显著,而施肥量×取样时期互作显著。出苗后,玉米叶片含氮量大喇叭口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降到最低;玉米叶片含氮量均表现为中位叶的值最大,而上位叶和下位叶的相对大小出现波动。各部位叶片氮素含量随施肥量发生变化,但时空分布模式并未发生改变。玉米中位叶叶片含氮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施肥量为1023 kg/hm2时均达到最大值。玉米中位叶可以作为监测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指示性叶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宣城2011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采用安徽省宣城市2011年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宣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正常略偏少,宣城、广德、泾县为正距平,其余各县(市)为负距平;入梅、出梅期偏早,梅雨日数较常年偏少1天,全市平均梅雨量较常年偏多。全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正常略偏高,高温日数多于常年。主要气象灾害是1月20日大到暴雪及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1-5月出现不同程度的旱害,6月出现暴雨洪涝灾害。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严重损失,但粮油产量比上年增产,气候上属正常略偏好年景。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一个灵敏、高效的微生物监测预警体系,作为矿区污染土壤修复指标。本研究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和微生物量氮(Nmic),并利用16SrDNA系统鉴定培养的优势微生物。结果表明:0~15 cm土壤层的Cmic、Nmic 整体上大于15~30 cm土壤层,除8 号取样点外,其余各点Cmic、Nmic均低于对照水平。Cmic/Nmic值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0~15 cm土壤层中细菌数量明显少于15~30 cm土壤层。对U和226Ra 的敏感程度表现为:Nmic>Cmic/Nmic>Cmic;分离所得6 株优势菌株,经16SrDNA测序鉴定:B1 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B2 为节杆菌(Arthrobacteroryzae);B3 为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B4 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B5 为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B6 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ribacillusbarcinonensis)。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放射性污染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有不同程度下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各点的碳氮比差异也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S-诱抗素在低温胁迫下对玉米(Zea mays)的生理调控作用,选用‘大丰30号’玉米种子为材料,S-诱抗素不同有效成分剂量(0.2、0.4、0.6、0.8、1.0 mg/kg)包衣玉米种子,玉米出苗后使用培养箱模拟低温环境,待玉米长至三叶期,测定玉米幼苗生物学性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叶片保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S-诱抗素拌种处理能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生长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和保护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还原糖和信息传递物质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且均随着S-诱抗素有效成分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S-诱抗素提高玉米耐寒性的介导调控具有一定浓度效应,整体表现为低促高抑。  相似文献   

5.
选择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土壤,以转BADH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亲本(简称为亲本)为材料,在大豆苗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分别取样,研究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ADH基因大豆对根际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能够促进大豆生育后期(结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对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存在时期差异。转BADH基因大豆对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农业碳排放约占全球年均总排放量的25%,为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农业对CO2的吸收与排放需达到自然平衡。土壤有机碳(SOC)矿化是具有碳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分解SOC为作物生长提供养分,向外界释放CO2等温室气体的生物化学过程。农田SOC矿化与作物养分供给、CO2形成和排放紧密相关,但SOC矿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耕作是驱动农田土壤碳固定的关键因素,耕作方式对SOC的影响是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被视为微生物碳矿化产生CO2的生化反应器,SOC的矿化分解离不开其对微生物以及对应酶的利用。可见,耕作方式通过直接作用改变土壤团聚体结构,进而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类群,最终对SOC矿化产生影响。就此归纳总结了关于耕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及关联土壤微生物对农田SOC矿化的影响,以期从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入手,减少农田SOC矿化,为中国实现“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选择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西部盐碱土壤,以转BADH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亲本(简称为亲本)为材料,在大豆苗期、花期、结芙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分别取样,研究转基因大豆对根际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ADH基因大豆对根际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能够促进大豆生育后期(结芙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对微生物量碳氮比的影响存在时期差异。转BADH基因大豆对土壤微生物量无显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探讨复方金银花、茵陈五苓两种注射液对内毒素所致心肺损伤组织结构的防治作用,将体重2.5±0.25㎏健康家兔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复方金银花组、茵陈五苓组家兔静注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生理盐水,剂量为100μg/ kg,注射后24h,复方金银花和茵陈五苓两组静注10ml/kg的中药注射液。模型组静注同容积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静注与内毒素和中药注射剂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注射药液后24h颈静脉放血致死,解剖取心、肺组织,Bouin液固定24h,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摄影。结果表明,模型组家兔心肌纤维浊肿、有少部分断裂,间质充血,血管周围水肿,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肺弥散性水肿,肺间质小血管充血,管腔内中性白细胞积聚,微血栓形成,小血管周围水肿;间质大量炎性浸润,肺泡结构破坏。复方金银花组家兔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心肌纤维间有少量淤血;肺泡隔大部分正常,少部分肿胀,变厚。茵陈五苓组心、肺组织结构与模型组比较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玉米、林地和苜蓿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及微生物量碳、量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地菌。细菌、真菌及土壤微生物的总量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对微生物量碳和量氮的影响表现为:玉米地〉苜蓿地〉林地和苜蓿地〉林地〉玉米地。  相似文献   

10.
以燕麦坝莜一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褐煤腐殖酸常规处理(CK),仅2011年施用腐殖酸,连续2年、连续3年、连续4年施用腐殖酸,以研究腐殖酸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从而明确腐殖酸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改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连续多年施用腐殖酸可增加燕麦苗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增强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培肥土壤,促进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土壤碳、氮等养分的循环,达到提高土壤质量的目的。不同施用年限腐殖酸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不同,连续施用腐殖酸4年的作用优于连续施用3年、2年、1年,4种处理均优于CK处理,说明土壤腐殖酸的累积效应对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中多年施用腐殖酸对改善10~20cm土壤脲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作用显著,能为作物根系生长提供充足的氮素。试验发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土壤微生物量高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4个桃品种抗寒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衡量桃不同品种抗寒性的适宜指标,试验以豫农二号、红雪桃、豫花、秋蜜红4个桃品种为试材,对其在不同温度梯度下低温处理过的花朵雌蕊变褐情况进行观察以及对枝条、叶片进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观察低温处理的桃雌蕊的褐变发生情况,与测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得到的结果一致,即豫农二号抗寒性强于红雪桃和秋蜜红,豫花抗寒性最弱;对休眠枝条进行相对电导率分析得出的结论则是秋蜜红与红雪桃无显著差异,秋蜜红要强于豫农二号,豫花仍为最弱。因此以不同器官相对电导率判断的品种抗寒性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脯氨酸与植物的抗寒的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低温胁迫下,脯氨酸在植物体内的变化、作用机理、代谢与调节及其在植物抗寒育种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羽衣甘蓝抗寒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赏羽衣甘蓝作为秋冬季节重要的园林绿化植物,抗寒性直接影响其推广和应用。为了阐明羽衣甘蓝响应低温的生理特性,揭示抗寒机理,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生物技术课题组选配的优良F1杂种作为研究试材,分析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电导率变化和半致死温度,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羽衣甘蓝叶片电导率在-5℃以下迅速升高,-10℃左右达到最大值;半致死温度为-10.3~-13.7℃,红色类型低于白色类型,羽叶和圆叶低于皱叶类型。上述研究结果与观赏羽衣甘蓝田间抗寒表现一致。低温处理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响应特性表明,不同指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除了可溶性糖在-10℃含量最高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在-5℃或-8℃达到最大值,并随温度进一步降低而下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半致死温度、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是导致羽衣甘蓝抗寒性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建立羽衣甘蓝抗寒性评价体系,进一步解析抗冻机理,培育抗寒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抗寒性不同的4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在越冬期间叶鞘内丙二醛、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生理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以分析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性的遗传改良潜力.越冬期间,抗寒性强的品种(系)的丙二醛含量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在低温驯化期抗寒性强的品种脯氨酸含量迅速增加,在越冬期各品种脯氨酸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毛枝五针松幼苗发育不良、根系细弱不发达、死亡率高等问题,采用营养袋育苗试验,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溶液(0、0.25、0.5、1.0、1.5、2.0 g/L)喷洒毛枝五针松幼苗,研究不同浓度的SA溶液对毛枝五针松壮苗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SA溶液浓度。结果表明:SA溶液可显著改善毛枝五针松幼苗的生长状况,能够扩大植株根系体积,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毛枝五针松幼苗的抗逆性,有助于壮苗的形成。在不同SA处理中,以喷施1 g/L浓度时,形成的壮苗效果最好,比对照高295.18%,且抗逆性最高。建议对毛枝五针松幼苗进行SA处理时,最适浓度为1 g/L。  相似文献   

16.
水杨酸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辣椒为试材,通过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研究了SA对辣椒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浓度(≤2.0 mmol/L)的SA可降低低温条件下辣椒幼苗的伤害程度,使其萎蔫率降低,POD和CAT活性升高,叶绿素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降低,辣椒的抗寒性增强;当浓度大于2.0 mmol/L时,辣椒幼苗体内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使其抗寒性降低。从各浓度处理效果看,2.0 mmol/L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寒地水稻优质稻米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两种方法,共鉴定寒地水稻新品种(系)292份(次),鉴定出高抗新品种(系)22份,适合寒地稻区种植的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系)7份,扩大和充实了抗病基因库。  相似文献   

18.
常发的倒春寒给山西的核桃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指导农民生产并给核桃抗寒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8个常见的核桃品种和黑核桃为试材,测定了展叶后叶片在低温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糖及MDA含量,根据这些指标对不同核桃品种叶片的抗寒性进行评价,并进行了各指标相关性分析和主分量分析。低温胁迫下,金薄香1号叶片相对电导率变化较小,且每个温度处理下均未超过0.5;黑核桃和中林1号MDA含量维持了一个较低的水平;黑核桃,中林1号和香玲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各温度处理下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受到低温伤害时,SOD酶活性较高的为金薄香1号和礼品1号,POD活性较高的为辽核1号,金薄香6号,金薄香1号,CAT活性较高的为礼品1号和中林1号。结合田间调查结果和各项指标分析,展叶后叶片抗寒性较强的为辽核1号,金薄香6号,黑核桃,礼品1号和香玲。主分量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多指标下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9.
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与生理生化特性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渗透物质与油菜抗寒能力的关系,本研究以2个白菜型冬油菜陇油6号和天油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冷冻处理,对油菜根部相对电导率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陇油6号(DQW-1)的抗寒能力强于天油4号,陇油6号和天油4号的SOD和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随着温度的降低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低温下耐寒性强的陇油6号能保持较高的SOD酶活性、CAT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和较低的MDA含量。因此,SOD和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白菜型冬油菜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亚油酸能否提高烟草的胁迫抗性,检测了不同浓度的亚油酸喷施后,烟草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活性氧、MDA、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以及抗逆和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亚油酸处理降低了烟叶中的MDA含量,提高了脯氨酸、可溶性糖、H_2O_2含量和POD活性,增强了rbohD、rbohF、WRKY57、PR-1a、JAZ1和APX基因的表达水平,且大多在10 mmol/L时值最高。表明亚油酸能增强烟叶对胁迫的耐受性,且在10 mmol/L亚油酸处理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