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2016年5月2—4日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黄淮气旋爆发性降雨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黄淮气旋在东移过程中与高空冷涡相配合,形成深厚的辐合系统,继而产生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西南暖湿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而且为暴雨、大风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此次黄淮气旋暴雨期间能量的水平输送及垂直交换有利于对流的发展,有利于降雨及大风的维持和加强。  相似文献   

2.
徐明娥  赵玉洁  刘建军  王万筠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41-2142,2171
从天气系统、数值预报、风暴潮增水特征等方面,对2008年8月22日滨海新区发生的一次风暴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由于黄海气旋在东移过程中引起渤海偏东风,对滨海新区产生风增水,同时黄海北部的风增水造成的风暴潮波经渤海海峡呈逆时针传向渤海西岸堆积,并与天文高潮位叠加,实况潮位高达5.18 m。  相似文献   

3.
根据Micaps常规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2021年8月10日吉林省中部地区产生的一次大范围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和触发机制,此次过程是高空低槽、低层低涡共同影响,地面中部地区多条辐合线触发的强对流过程,具有局地性强、尺度小等特点。雷达资料表现为:强回波分散对流单体,质心较低且接地,是典型强降水回波特征;VIL值的跃增与下降有助于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同时,冷池特征的出现对超强短时强降水的预报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发生在2004年7月3~5日呼伦贝尔市中部地区强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物理量等气象资料,发现在福建沿海登陆并向东北内陆移动的台风蒲公英减弱成的温带气旋,与高空对应的低涡继续向我国西北内陆方向延伸的这种阻塞环流形势,使沿贝加尔湖高压脊前南下冷空气在呼伦贝尔市上空不断堆积,并促使维持在呼伦贝尔市上空的小槽向南发展加深,造成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宝鸡多普勒雷达及多家数值预报产品,从提高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出发,对2021年6月15—16日发生在宝鸡地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该次强降水过程主要由于500 hPa短波槽东移,引起700 hPa、850 hPa切变线南北移动,导致偏南风和偏东风将暖湿空气向宝鸡地区输送而形成;(2)地面冷锋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3)多普勒雷达对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回波强度很好地表征了降水强度;(4)EC模式相较于GRAPES和NCEP模式的预报效果更好;(5)此次降水的准确预报,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保证了气象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逐时地面自动站资料和雷达产品,结合高低空、地面实况,对2015年7月27~28日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出现的持续性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资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10日凌晨发生在青岛近海上空一次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抽吸以及850 h Pa切变线的触发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分析飑线的垂直结构,发现高空存在强烈辐散,低空存在强烈辐合,对流层中高层较干的下沉气流,是导致海面强阵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假相当位温、k指数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出现海难事故海区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利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飑线过程,表明可利用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析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结构和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闽北地面、高空气象探测站、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站资料,分析2013年3月19日发生在闽北的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发生在高层中纬度低槽及南支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天气背景下。邵武高空探测资料表明,闽北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高层位势不稳定层结。3月19日闽北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与地面中尺度气旋相对应。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卫星资料的应用程度大幅度增加,利用FY-2号卫星红外云图,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德州市一次区域性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物理量诊断、雷达回波演变、卫星云图以及相关数据的演变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亚欧大陆两槽一脊的大环流背景下,东北大槽后部不断有冷空气分裂南下形成低槽,高层西北气流和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形成上冷下暖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为强对流以及冰雹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午后850 h Pa倒槽风切变发展北上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通过卫星红外云图、雷达资料分析得出云顶亮温、基本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数据、VIL值的监测分析对大风、冰雹、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结合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对2007年7月18~19日烟台地区出现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多个强降水雨团自西北向东南移过半岛是产生这次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冷锋带状回波与冷锋前方块状回波结合后迅速发展,有中气旋出现。700hPa干舌、500hPa弱冷平流和强上升区的存在是出现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燕  张彩凤  赵惠芳  王锡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893-1898,1901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对2007年3月4~5日大连地区出现的极端寒潮大风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寒潮大风天气是北方冷空气东南移形成强冷锋与北上强江淮气旋共同作用造成的。强冷空气在下沉气流作用下,在大连上游即渤海中低层形成强干冷中心,低空有强负涡度、强辐散,高空有强正涡度、强辐合,有利于地面冷高压及冷锋的加强;大连东部低空有强正涡度、强辐合,高空有强负涡度、强辐散,有利于气旋加强发展;强高压、强冷锋配合罕见的强大气旋,从地面到850hPa形成明显的西边强高压、东边特强气旋的形势,这是出现寒潮强风天气非常有利的因素,这种西高东低形势形成的强气压梯度区自西向东经过大连地区,造成大连地区罕见的寒潮强风天气。  相似文献   

12.
运用2008年7月20~24日fnl资料和全国723站降水资料对我国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大尺度环流分析和降水运动的中尺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西南涡暴雨过程500 hPa呈两槽两脊型,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24日西南涡经山东半岛出海暴雨过程结束;中尺度诊断分析表明,暴雨发生在辐合上升运动区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LI<-2K区域不稳定能量释放触发区域强降水,高湿区随暴雨系统向下游移动为其提供充足的水汽,进而导致此次西南涡暴雨的产生并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3.
李雅南  王太微  陆井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67-1727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从天气形势、数值预报、雷达回波分析2009年2月19~20日辽宁地区降雪天气过程的强度和落区的差异及原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雪是受东移冷空气和蒙古气旋的共同影响造成的,落区、强度与实况的差异原因,主要由于数值预报形势场预报偏强和地形增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研究潍坊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及特点,减少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为日后的春夏季节强对流天气预报工作提取可利用的预报指标,提高预报准确率,特对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剖面和探空分析,同时结合雷达和卫星云图等短时临近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成因分析,得出此种强对流天气的发生特点和类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东北冷涡东移过程中分列出的高空槽。冰雹发生在2日的下午,此时低层升温明显,能量充足。前倾结构的高空槽使高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上,导致不稳定层结出现,从而触发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山西省一次罕见大风天气的天气形势及主要影响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和地面冷锋是引发这次罕见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急流、风速垂直切变、气压梯度、3 h变压、冷暖平流、散度场等要素对大风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分析大风形成物理机制的基础上,得出了大风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大风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提高大风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减轻大风天气对社会及人类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等资料,从环流背景、形成机理和卫星云图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8日~9日山东区域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短波槽缓慢东移,副热带高压和地面气旋稳定维持,超低空气流发展强盛,是暴雨发生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在中尺度回波团或回波带及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影响下产生暴雨;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成熟时期,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对流云团西部、西南部,南部;超低空东南气流由于水汽输送路径短,对短时强降水发生十分有利;中尺度对流系统表现在整个对流层为上升运动.低层θse锋区不断增强为对流性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7.
对2007年5月15~16日山西省忻州市出现的沙尘天气过程的高低空天气形势和前期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主要受新疆地区东移的强冷空气和蒙古地区低压的共同影响所致,动量下传促进对流层中低层风力加大,冷锋南压,触发不稳定层结大气,驱动天气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2012年7月4-5日济宁暴雨天气过程从高低空形势及各种物理量配置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是在地面气旋与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在山东西南部的强风速风向辐合为强降水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海上高压阻挡使地面气旋移动缓慢是形成强降水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辽宁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杰  孙莹  王浩  万丽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7-6320,6352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相遇,辽宁位于低层气旋东南象限。此次降水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使辽宁底层水汽通量辐合,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致使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强度同时加大,抽吸作用明显,触发了对流运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20.
董俊玲 《农学学报》2018,8(11):31-37
[目的]为深入探讨山东地区夏季强降水的原因和机理,给暴雨模拟及预报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WRF模式对2015年7月29—31日山东地区一次典型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由东移的西风槽和低层的切变、低涡共同作用造成的,系统的位置及移动路径与降雨区的位置及移动非常一致。(2)WRF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雨带的位置和范围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3)分析850 hPa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垂直剖面,可见两个水汽来源,西南急流左侧有切变和低涡,强的低层辐合配合较大的水汽通量,存在强烈的水汽辐合,大量水汽持续辐合上升,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结论]此次过程是山东省汛期比较典型的强降水天气,高低空系统配置和不稳定条件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展。WRF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的模拟结果弥补了常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时空分辨率方面的限制,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此次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