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高粱杂交种种子纯度对其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在规定的种子等级范围内,杂株率每增加1%,玉米减产32.3斤/亩。高粱减产24.3斤/亩。杂株类型的不同是杂株率影响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一般杂株的单株生产力均明显低于杂交种典型株。两年的平均结果指出,玉米杂株比典型株单穗重低62.7%。高粱杂株比典型株单株低60.9%。但是,按杂交株率折算减产的数量显著低于实际减产的数量。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外形上无法识别的“潜在杂株”造成的。杂交种典型株的单株生产力也随着纯度的下降而减产。因此,在杂交种种子生产中要减少亲本的繁殖世代,搞好防杂保纯工作。试验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种子分级标准基本上是合理的,种子价格的级差应该适当增加,以促进更高纯度杂交种种子的生产。  相似文献   

2.
杂交稻种子的纯度影响其产量高低。据调查,近几年杂交稻的杂株率一般在2~5%,高的达10%以上。 杂交稻的杂株多种多样,来源不同。现根据我们多年研究的结果,将其主要类型、来源与对策叙述如下: 1.不育系繁殖田与制种田中的杂株,主要是指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等三系亲本中的杂株,这些杂株直接影响杂交稻的纯度。 不育系亲本中,杂株主要有保持系、迟不育株和半不育株三类,一般以保持系居多。而在广东、湖南、福建等南方地区,后两类杂株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闻名全国的杂交稻“种子之乡”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2万亩杂交稻制种田去年收获种子380万公斤,镇外农场承包种植的3万亩杂交稻制种田收获种子650多万公斤,增加农户收入6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4.
有机稻 (一季晚稻 )在生产过程中,不施用化学农药,不仅能维护生态平衡,且食用安全。在生产技术上,强调重视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尽可能地利用有机肥源,并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手段控制病虫草鼠危害。 一、播种期   1.种子处理。晒种,清水选种除秕用 1%生石灰水液浸种 24小时,采用间歇浸种方式。   2.播种量。杂交稻 15~ 20公斤 /亩 (本田用种量 1.5公斤 ),常规稻 50~ 70公斤 /亩 (本田用种量 5~ 6公斤 )。   3.播种期。一季晚稻 5月中、下旬。   4.秧田基肥。头年冬种好红花草绿肥,亩鲜草产量 1500公斤左右,耕沤时,…  相似文献   

5.
<正> 2002~2003年度,平山县小麦种植面积24万亩,由于受异常气候、病虫、雹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小麦大幅度减产。据小麦成熟期调查,全县小麦实收面积19万亩,平均亩产315.1公斤,是1995年以来小麦减产最多的一年,平均亩减产80.8公斤。现就小麦减产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减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2003年,辛集市种植地膜抗虫棉13.1万亩,达种植面积的90%,平均亩产皮棉75公斤,总产皮棉982.5万公斤,产量低于2002年。但由于价格升高,亩产值均在1200~1500元。2003年棉花减产的原因:一是自然天气异常情况的影响,4~5月份气温偏低,不利于棉花的出苗和幼苗生长,尤其是6月下旬~8月下旬的低温和  相似文献   

7.
1987~1988年,高邮县武宁乡大卢村连续两年进行了花培汕优63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栽培。1987年丰产方面积为105亩,平均亩产622.5公斤;1988年丰产方面积为104.1亩,平均亩产705.5公斤,比1987年亩产增86公斤,增产13.3%。其中亩产705公斤以上的面积占56.73%,最高田块749公斤/亩,创我县水稻高产纪录。 1988年百亩丰产方的产量结构为:平均每亩有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60.1粒,每穗实粒142.9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8.6克,与1987年相比,每亩增穗1.14万,  相似文献   

8.
据四年来我县5个乡的调查,霜霉病主要发生于籼稻,尤以杂交稻为重.1980年洛阳乡徐家头队50亩杂交稻,因秧苗带病移栽,大田块块有病,20多亩重病田平均穴发病23%,每亩减产150~200斤,损失达15.6~20.8%.1982年安家乡前孙队2.4亩杂交稻制种秧田株发病率高达44.8%,终因病苗太多不能移栽.1983年有些地方也相当严重,秧田病株率达15~30%,既造成缺秧,又贻误季节.因此,对水稻霜霉病的发生和防治要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濒临渤海湾,保护地蔬菜生产面积4.5万亩。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全区保护地蔬菜发生面积2.5万亩以上,严重影响蔬菜产量水平和农民收入,平均减产20~40%。  相似文献   

10.
雷山县海拔1300米以上高寒地区水稻生产常年受倒春寒和秋风危害,平均单产水平300公斤/亩左右,2011年引进粳型杂交稻"滇杂31"试验2.3亩,平均亩产507.3/公斤,2012年扩大示范568亩,平均亩产516.1公斤,且表现耐寒强,适应性广,抗倒伏,抗病虫害。通过试验示范,归纳了该品种在高寒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 上岗镇是稻、麦轮作产粮区,每年种植水稻面积3,333多hm~2,其中杂交水稻种植3,066hm~2,占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可是近几年来,杂交稻产量出现下降现象。通过调查,现将产量下降的原因及期预防措施浅析如下,供参考。 1 产量不高因素 1.1 田间杂株多。通过实地调查,杂交稻田的杂株有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株、变异株、大青棵等类型。一般杂株率在2~5%,多的达  相似文献   

12.
1种子生产基地的现状及种子生产管理情况1.1种子生产基地的现状玉米是葫芦岛市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玉米常年播种面积在180万亩左右,需种量大约500万公斤。随着“种子工程”的实施,葫芦岛市玉米制种有过辉煌的历史。20世纪80、90年代,每年制种面积都在6.5万亩左右,年产商品种子1500万公斤,不仅满足本地农业生产用种,而且供应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相似文献   

13.
揭西县五云镇坡苏、保新、宝石等行政村的耕地大多为沙壤土质,土壤肥力差,水稻产量较低,每造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属中低产田。1998年早造,在揭阳市科委和揭西县科技局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引种两系杂交稻,取得明显效益。2003年试种培杂双七、培杂茂选等两系杂交稻共400亩,经过认真组织实施和加强栽培管理,试种获得了成功,最高亩产达到432公斤。两系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早造种植面积近万亩。试种结果表明,在引种的这些品种中,以培杂双七的田间表现最好,实割验收高、中、t63块田共199.8平方米,平均亩产427公斤。现将种植示范结果与栽培技术要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82~1985年,我县杂交稻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3%、84.19%、81.74%、78.33%,1986年提高到87.01%,主要原因是抓了下列四条措施。 (一)选用结实率高的高产新组合 1985年以前,我县杂交稻一直以汕优6号当家,1986年全县种植了高产、优质的新组合汕优63达8万亩,占杂交稻面积44.4%。据成熟时考查:汕优63平均结实率达89.14%,比汕优6号高3.63%;千粒重达29.84克,比汕优6号增加3克;亩产达687.6公斤,比汕优6号增加80.8公斤,增产13.3%。  相似文献   

15.
<正> 阳原县是供应京津淡季甜椒的主要基地,近年来由于在栽培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甜椒生产出现大面积减产,其中主要原因是病毒病和疫病危害所造成,一般减产30~50%,严重者减产80%,部分绝收。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六项增产栽培技术,经过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综合技术示范田生长表现突出的亩产3960公斤,一般示范田亩产3100公斤,每亩比对照增产1100公斤。比常年增产600公斤,增产率为24%。示范推广面积6660亩,新增商品蔬菜733万公斤,纯增效益329.4万  相似文献   

16.
一、地膜覆盖棉花 亩产100-125公斤皮棉的产量结构亩收获株数3000~4000株,单株成铃20-25个,亩铃数6-8万个,单铃重5-6克,衣分率38%左右,伏前桃和伏桃占80%左右,霜前占90%左右。  相似文献   

17.
K优619系温州市农科所利用K17A与C619组配育成的早杂强优组合。1997年我区试种11亩,单产476公斤,表现熟期适中、抗性好、食味佳;1998年在郭溪、巨溪、沙城、白象等镇扩大试种332_3亩.平均单产405.2公斤,比全区早杂平均单产亩增34.2公斤,增产9.2%,其中郭溪镇任桥村:102亩,单产405.3公斤,比汕优浙3亩增33.9公斤,增产9.1%。经市、区农业局验收的高产田块5丘15亩,平均471.3公斤。省、市、区农业专家的考察一致认为该组合是一个综台性状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早杂新组台。  相似文献   

18.
宁夏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充足的光热资源,加之优越的黄河自流灌溉条件,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适宜多种农作物种子的繁育,繁殖的农作物种子以其色泽好、芽率高、耐贮运等特点,深受国内外用户的一致好评。近年来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制种面积由2003年的27万亩发展到目前的40多万亩,增长了近50%;生产种子1.9亿公斤,制种总产值超过4.5亿元,制种产业对制种区农民增收贡献率超过60%。  相似文献   

19.
杂交稻种子包衣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浸种催芽型水稻种衣剂包衣杂交稻种子,种子能够用塑料编织袋、有孔和无孔聚乙烯塑料袋、纸袋等包装物包装。包衣种子干籽直播可以提高出苗率9.11%,成秧率16.46%;浸种催芽能够提高发芽率5%~8%、成秧率10%~20%,节约种子7.5kg/ha,平均增产率为4.01%。  相似文献   

20.
小麦秆黑粉病是我县六十年代以前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后经防治,基本被控制。但近年来,此病又明显回升。据调查,1984—1986年仅有零星发生,病秆率千分之一以下,对产量基本无影响;1987年明显加重,大部分麦田均有发生,全县平均小麦病秆率1%左右,个别地块高达35%;1988年仍呈上升趋势,平均病秆率为1.5%;1989年是自六十年代以来发生最重的一年,全县125万亩小麦,平均病秆率为4.1%,最高达51.9%,预计平均每亩减产10公斤,全县减产1250万公斤,已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一个问题。根据调查,分析其回升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