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物施硫效应与土壤硫素平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南省几种主要土壤类型上,对几种主要作物进行了施硫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硫经济效益较好,小麦增产3.5%~13.4%,玉米增产3.5%~11.7%,大豆增产7.1%~13.5%。在施硫量相同情况下,小麦、玉米施硫磺增产效果大于石膏,而大豆施石膏的增产效果则优于硫磺。如要维持当前土壤硫素水平,每年需通过施肥补充3.1~5.6kg/亩。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制度中作物施硫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自1994年开始,进行了稻-稻-油2年小区定位施硫试验及水稻单季施硫效应试验,1997年起开始进行花生-油菜三年定位试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施硫试验除河流冲积物土壤不表现明显肥效外,其余供试土壤无论土壤有效硫含量高低,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1%~27.1%.早稻施硫效果优于晚稻,土壤有效硫的高低和施硫效应没有明显相关性.(2)稻-稻-油种植制定位试验中尽管水稻施硫增产不明显,但油菜施硫表现出显著增产效果,且第二年施硫增产幅度大于第一年.不同硫肥种类比较,石膏的效果优于普钙和硫磺,但在石灰性水稻土上以硫磺的效果优于石膏.(3)油菜-花生种植制两季作物施硫均表现出明显肥效,增产幅度相似.在等硫量条件下,石膏和硫酸钾的效果相当,略优于硫磺.在不同用量条件下,产量随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从施硫的经济效益看,花生施硫的效益明显优于油菜,产投比均在10以上.(4)从植株分析结果看,硫被作物吸收后在体内的分布水稻主要集中在茎杆中,油菜主要集中在籽粒中.(5)从稻-稻-油定位试验每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效硫分析结果看,不施硫区土壤有效硫略有下降,每年下降幅度小,但长期不施硫后,就容易引起缺硫,而各施硫处理(不同形态硫)均表现有效硫有明显提高,从水稻施硫后效试验看也表现出一定的后效,说明施用硫肥土壤有较强的积累,可以不要每季作物均施用硫肥.  相似文献   

3.
91个代表土样分析表明,闽东南耕地土壤平均有效硫含量为22.3 mg/kg,缺硫土样占60%.施用20~60kg/ha的硫素,水稻可增产6.1%~15.4%,花生和甘薯分别增产6.4%~20.7%,7.2%~12.1%;甘蔗施用30~90kg/ha硫肥增产7.0%~37.9%.农产品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增施硫肥能改善品质.水稻、花生和甘薯的硫肥最佳用量为40 kg/ha,而甘蔗的最佳施硫量为60 kg/ha.  相似文献   

4.
松嫩平原土壤供硫水平多属于中等和低等水平,在供试的土壤中全硫含量最高为492.2mg/kg,最少为350.8mg/kg;有效硫最高为12.8mg/kg,最少为10.6mg/kg。SAI值多小于14,大多数土壤需要施硫。十字花科作物是硫的敏感作物,施用硫肥可以提高十字花科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小麦氮硫配施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先后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在沿淮和淮北5个国营试验点分别设置6个N-S配比水平的小区试验以及继后的大田示范试验,研究了N-S配合施用对小麦的效应.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N-S配施的小麦产量每公顷增产134~989 kg;与无S配合的单施N处理相比,不同水平N-S配比的增产和减N节本,使每亩实际增收值达10~130元;N-S配施的绝大部分处理的产投比达到10~60,极少数N-S配施处理减产出现在施N水平低于183 kg/ha情况,但因减N节本,实际增收值仍较高.F值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小麦产量与N-S水平间间呈二元二次相关关系,R=0.7693*-0.9658**.相关方程及相应图形可用作产量预测和N、S肥用量的最优选择.N-S配施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0.5~2个百分点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N肥和S肥的利用率.3个大田示范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所选出的3组N-S配施水平在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主要土壤硫状况和施硫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山西省主要土壤耕层硫含量,形态分组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山西省土壤硫的平均含量为18μg/g,属中下水平,有效硫为15.1μg/g,有效硫/全硫量为8.4%。有效硫的缺硫临界值为12μg/g,施用硫肥油菜可增产16.8%。  相似文献   

7.
两种十字花科作物的施硫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棕红壤地区对十字花科作物油菜及小白菜施用不同硫肥的结果显示,施用硫肥对作物的长势、生物量及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澳大利亚含硫颗 复合肥增产效应极显著,增产达64%。  相似文献   

8.
施硫与作物对真菌病害抗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硫水平下几种作物对真菌病害的抗病性,发现在一定施硫水平下,几种作物对真菌病害的抗性增强,在0~120 mg/kg的施硫水平下,油菜对菌核病及小麦对小麦纹枯病的抗病性随施硫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当施硫达到120 mg/kg时,其抗病性最强,施硫水平超过120 mg时,抗病性随施硫水平的提高反而下降;玉米在施硫量0~30 mg/kg范围内,对玉米小斑病的抗病性随硫量的提高而提高,在30 mg/kg时,抗病性最强,继续增加施硫量,抗病性随之下降;棉花枯萎病在施硫水平0~40 mg/kg时,随施硫量提高,棉花抗病性逐渐减弱,超过40 mg/kg时,随施硫量增加,其抗病性有所增强;棉花黄萎病在施硫水平0~40 mg/kg时,随施硫量增加,其抗病性增强,超过40 g/kg时,随施硫水平的提高抗病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小麦施硫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偏碱性、有效硫12.85mg/kg的条件下,小麦施硫具有显著的增产、增值效果,施硫对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叶色具有明显的作用,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增产、增值效应随用量不同而异,增产达2.54%~5.84%,投产比为1.23~1.47,合理用法为纯硫2.7kg/667m2左右作底肥施用。  相似文献   

10.
大豆硫磷配施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在沿淮和淮北缺硫的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上进行了5个点的大豆S-P配施效应研究的小区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的S-P配比水平:S0P0、S0P36、S36P36、S72P36、S0P72、S36P72和S72P72.试验结果表明,单施P比不施肥的产量虽然提高了3%~29%,但每公顷只增产了43~679 kg,而且大多数的产出低于P的投入,S-P配合施用明显地提高了产量3%~51%,每公顷籽粒的实际增产为140~1185 kg;在5个试验点有3个的增产F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S-P配施的提高了VCR试验表明,S72 P36的产量最高,增产最多,5个点的VCR为3~12.因此初步认为,在大豆生产中,高S低P是较为理想的S-P组合.在试验的S-P配施效应中S和P各自对增产贡献分析结果发现,S的贡献占了23%~89%,大部分超过50%,S的这个贡献在高P水平下一般较小.S-P配合作用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2~6个百分点,而单施P的只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S-P配施对籽粒含油率(%)的提高不显著,仅在高P情况下,含油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施P提高了籽粒P含量,而S-P配合则进一步表现了促P作用,但P提高最多的是在低S高P的组合中.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土壤有效硫状况及硫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川省6类329个土壤样品有效硫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缺硫及潜在性缺硫土样占总样本的23.1%.但结合田间试验,在四川盆地特定环境条件下,即使土壤耕层有效硫处于缺乏范围,增施硫肥对玉米、小麦、油菜产量无明显增加,并就产生的原因作了初步分析.通过对土壤硫素平衡的测算,预测在近期内,四川盆地主要农耕地不会发生大面积缺硫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安徽化肥消费现状和粮食作物节肥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2005 ~ 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农户调查数据及2 495个安徽粮食主产区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安徽化肥消费动态变化和粮食作物节肥潜力.[结果]与2004年相比,2013年化肥施用总量及氮肥、钾肥和复合肥用量分别增加了21.9%、2.4%、6.7%和63.3%,磷肥用量减少了12.2%.经估算,2013年水稻、玉米和小麦生产共可节氮肥152 073t,而需要增加1841t磷肥和24 863t钾肥,才能满足作物最佳营养需求.[结论]安徽农作物节氮潜力巨大,但是由于作物需肥特性不同和地区差异,需平衡施肥才能达到节肥、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生物动力有机肥在包头市主栽作物上的肥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生物动力有机肥在包头市部分主栽作物上进行的肥效试验,了解其对作物长势及产量的影响。田间调查及产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动力有机肥后,各作物长势优于常规施肥,大白菜、玉米、番茄的产量分别增加12.0%、10.2%、14.5%,增产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求和估算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本文分析了30多年来我国农作物化肥使用现状和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化肥使用情况。结果发现我国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增长迅速,从1980年的1 269.4万t增长到2014年的5 995.9万t,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率为4.67%。谷类作物化肥用量仍然是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化肥用量从1980年2 712.41万t增加到2014年的3 415.35万t,但其所占农作物化肥总用量的比重却下降明显,从60.02%(1998年)降至49.75%(2014年)。蔬菜和水果的化肥用量增长最为迅速,其中蔬菜化肥用量1998年为604.51万t,2014年增加到1 291.36万t,增加了2.1倍,其化肥用量占农作物化肥总用量从1998年的13.38%增加至2014年的18.81%;水果化肥用量1998年为531.55万t,至2014年增加到1 223.42万t,增加了2.4倍,其化肥用量占农作物化肥总用量从1998年的11.76%增长到2014年的17.82%。同时,我国不同区域化肥用量差异较大,从化肥施用总量来看,大体上呈现从东到西的递减趋势,其中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用量较高,从单位面积化肥用量来看,呈现从东到西递减趋势,同时从南到北也呈现了递减趋势,用量较高区为华南和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转基因育种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国内一些科研及教学机构转基因研究也取得了可喜进展。辽宁省农作物转基因育种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已有一批转基因项目正在实施,解决辽宁省农作物转基因育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使辽宁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生物质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以生物质炭为载体,与常规化学肥料或有机肥等材料结合的新型肥料—生物质炭基肥料(biochar-based fertilizer)的研制及其在农作物上的试验研究越来越多。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质炭基肥料具有诸多优点,如控释/缓释养分的释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抗旱能力、减少养分资源的损失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深入挖掘生物质炭基肥料的环境友好性和资源节约性潜力日益受到重视。通过综合分析多年来公开发表的生物质炭基肥料试验研究文献,阐述了各种生物质炭基肥料的组配材料、造肥制粒配方与工艺技术,以及生物质炭基肥料在水稻、玉米、小麦、蔬菜、薯类、花生、大豆、烟草、棉花、牧草和果树等作物上的施用技术,尤其是生物质炭基肥料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农产品品质以及土壤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根据试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今后生物质炭基肥料的研究设想,展望其在土壤环境、作物高产高效以及绿色生态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现有耕地面积1 155.56万hm2亿亩,主要种植大豆、玉米和水稻,年平均播种面积约为300、233和200万hm2[1].如何进一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叶面肥具有养分吸收快、肥效好、针对性强、补充根部对养分吸收的不足、防病抑菌提高酶活性等特点[2].针对黑龙江省主要作物存在的营养状况,哈尔滨科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针对性地研制了"大豆重迎茬叶喷剂",水稻"富硒宝";玉米富锌"穗隆丰"多元微肥和高效广谱"绿而丰"液肥.上述四种系列叶面肥产品均为"黑农科牌"系列叶面肥产品.  相似文献   

18.
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1999~2003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程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逐年病害加重的原因,提出了对农作物的主要病害进行防治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潜江市几种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潜江市中稻、棉花、油菜、小麦对土壤和肥料有效养分表现利用率和作物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养分当季相对利用率中稻分别为36.1%、12.8%和58.7%,棉花分别为25.1%、18.5%和33.6%,小麦分别为20.1%、11.8%和39.4%,油菜分别为17.8%、4.9%和23.4%.在N、P、K配施的情况下,作物每千克经济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中稻分别为27.9、4.4和30.7 g,棉花分别为53.7、10.6和45.5 g,小麦分别为26.4、3.9和25.0 g,油菜分别为40.7、9.6和37.3 g.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青海省地理信息数据及青海省各站点历年的观测资料确定农作物生育期内的积温与日照的区划指标,利用经纬度、海拔高度与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的模型,应用GIS方法对青海省主要农作物进行了气候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柴达木盆地,线椒只适宜于青海省东部几个县区。青海省主要农作物的气候资源区划对青海省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及调整农业结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