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茶树分类学现状 几百年来,国内外学者先后曾提出了许多茶树种和变种的系统分类法,但无论那种分类法,都是以形态特征,尤其是叶片形状等生物学特征为其主要依据。1981年庄晚芳等以茶树亲缘关系、生物学特征和地理分布为依据,提出了茶树变种的系统分类法:即茶种——茶亚种(二个)——茶变种(七个)。在这一分类法中已运用了茶树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和积累规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茶树品种资源研究的现状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区辽阔,产茶历史悠久,经过长期人工培育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树品种资源。以树型而言,不仅有乔木型、半乔木型,还有灌木型;以叶片而言,既有叶大如掌,长达尺许的大叶种,也有中叶种,还有叶小于耳,长仅寸许的小叶种;以茎而言,既有曲茎多姿、盘旋若龙的奇曲茶,也有芽体并生、枝叶多变的萧奇种。据虞富莲、林树祺报道,仅云南省就已发现有茶种31个,变种2个,占世界茶种37个、变种3个的80%。其  相似文献   

3.
关于茶树育种进化论,郭元超《茶叶原产地考评》一文,在目前的论文中,牵涉面比较深远,近几年来,张宏达就茶树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主要就茶树性器官(花器官)的演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茶树叶片的形态特征,如凸脉型、凹脉型及叶片的疣点、有无白毛等作了描述.茶树花器官的演变是由雌蕊花柱离生向合生演变;柱头由7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茶树叶片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生化等方面,探讨了茶树叶片特征与茶树品种的品质、产量和抗逆性的关系,论证了茶树叶片在茶树良种选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茶树     
野生或半野生大茶树是茶树资源的“明星”。研究这些大茶树,不仅可以发掘新的优良品种或育种材料,而且可以了解不同茶树类型的地理分布、生态特性和植物学特征,为研究茶树变种和品种分类以及茶树起源、演变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弄清茶树的种内关系,用电泳方法检测了阿萨姆组(阿萨姆变种)及中国组和日本组(中国变种)的酯酶同功酶变异.三个组共发现区带18个.其中三个区带在所有检测的种中都可观察到,我们认为这三个区带是茶树酯酶同功酶谱的基础.在阿萨姆组和中国组之间有五个区带频率明显不同.阿萨姆组和日本组之间有六个区带频率明显不同。在中  相似文献   

7.
陈红伟 《中国茶叶》2003,25(1):41-42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其叶片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披针形等形状,叶面有革质,具有光泽,较平滑,且生长势强,耐修剪,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种。其中,叶形较为细小的小叶种茶树在观赏效果上又优于大叶种茶树。 茶树盆景的造景材料可选用茶树老桩,也可选用茶苗,只不过以茶苗造景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不如老茶桩能较快成型。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三大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有27个县、市分布着野生型、过渡型和栽培型的单株或成片的古老大茶树,其中尤以生长在勐海和澜沧境内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巴达大茶树、南糯山大茶树和邦崴大茶树最为有名.我国科技工作者对这些大茶树的外部形态特征已进行较多的研究,但对茶树内部结构,特别对以上三大古茶树在同一水平上进行解剖结构及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很少.本文从解剖学和孢粉学方面对以上三大古茶树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探讨它们在进化中的位置.一、叶片解剖结构特征根据叶片的解剖结构,不但能鉴别种质的优劣,而且能鉴定种质在进化进程中的位置.三大古茶树叶片解剖结构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9.
茶树抗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厂茶树形态特征包括叶片含水量、叶片结构和生物化学含量与茶埘抗寒性的关系以及茶树抗寒生理反直及抗寒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可可广翅蜡蝉(Ricania cacaonis Chou et Lu)隶属半翅目,广蜡蝉科,是一种茶园较常见的蜡蝉类害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湖南、浙江和江苏等省,以若虫、成虫刺吸茶树嫩梢、叶片的汁液为害.文章介绍了可可广翅蜡蝉的分类地位与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危害、防治措施等内容,供茶树植保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茶树品种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8个茶树大叶品种的主要生化成分,并与中小叶品种福鼎大白茶作比较,旨在了解茶树大叶品种之间、大叶品种与中小叶品种福鼎大白茶之间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的差异为生产上茶树品种的选择、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选择茶叶原料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树叶片形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凤凰水仙”、“福鼎大白茶”及其 F_1群体叶片的形态性状,分别用亲子代方差和 F_1群体株系间方差分析,估算了茶树叶片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并探讨了 F_1群体叶片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和预期遗传进度。根据 F_1群体各性状的表现推测,茶树叶片形态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皋芦之名,由来已久,有根据可上溯到我国《尔雅》一书的写作时代。(详见1978年。王威廉《茶考》),古人报导皋芦茶的特点是滋味浓苦而叶片厚大的至今仍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日本的皋芦茶树,很可能于唐代从中国引进去的。皋芦茶的典型性状是什么?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对探索茶树变种、系统间的亲缘关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茶树是亚热带作物,喜温湿.忌干寒。茶树的抗寒能力,依品种和生长立地条件不同而异。灌木型的中小叶种茶树较耐寒,一般在气温—10℃时才会出现冻害,乔木型或半乔木型的大叶种茶树耐寒能力较差,在气温低于0℃时即会受冻。遭受冻害的茶树,轻则焦芽、落叶、枯枝,重者整株冻死。低温伴随干旱和大风是造成茶树冻害的主要原因。预防茶树冻害,除了密切注意当地气象台站的灾害性天气预告外,主要是要做好茶园的秋季管理,提高茶树的防冻抗寒能力,其主要措施有: 1.园地秋季深耕在秋茶生产结束后的9~10月间,及时进行茶园深耕,以改良土壤,促进茶树根系向深层伸展,增强  相似文献   

15.
对14份建阳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10份花器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4份建阳茶树种质属灌木型、中小叶种;叶长5.19—10.42cm,叶宽1.94—3.79cm,叶色呈黄绿、绿、深绿;叶型以椭圆形和长椭圆形为主,其中,漳墩庙后3号种质叶形呈披针形;花冠以中花为主,直径2.7—3.5 cm,萼片数4.1—5.1枚,...  相似文献   

16.
新梢白化系列茶树新品系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新梢白化茶树,又称白叶茶或白茶,是我国特有的茶树品种资源。由于这类茶树新梢具有氨基酸含量高,成品茶滋味鲜爽,而且叶片呈现白色或黄白色,是名贵茶树资源。本文介绍了宁波地区新发现的6种新梢白化茶树新品系的研究结果。该6个品系的白化机理分为温度敏感型和光照敏感型。前者和后者分别在低温和强光照条件下新梢叶片呈白色或黄白色。文中同时介绍了该6个品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化学成分特点。  相似文献   

17.
茶树不同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叶片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主要营养器官.叶片的解剖结构是茶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基础,与茶树品种的产量,品质、茶类适制性、抗逆性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观察研究茶树各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可以为茶树引种、育种及茶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作为茶树品种资源研究的一部分,笔者在光学显微镜下对我国主要茶树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整理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三、主要野生大茶树性状简介现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61个有代表性的野生大茶树主要形态特征和利用状况作一简介。由于目前仍处在发掘和整理过程中,对野生大茶树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它们的综合利用价值还不十分清楚。无疑,这些珍贵资源仍是今后生产、育种和山茶属植物系统研究的重要材料。 1.澜沧大茶树产于云南省澜沧县怕令黑山原始林中,产地海拔2190m。该茶树为乔木型,直立。树高26.5m,树幅9.1m,基部干径60.0cm,最低分枝高10.1m。叶片呈长椭圆形,平均叶长15.6cm,叶宽7.8cm,叶色黄绿,新梢色绿带微紫色。花大,平  相似文献   

19.
茶树叶片解剖结构鉴定的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茶树叶片不仅是收获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是茶树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代谢活动的重要器官。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与茶树的遗传特性及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叶片解剖结构鉴定常作为评价茶树生理活性、抗逆性、茶叶产量和品质等性状优劣的重要手段。 茶树新梢上的叶片属于典型的背腹叶,区分为鳞片、鱼叶和真叶,叶片解剖结构鉴定的主要对象是成熟的真叶。真叶的结构特征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在自然条件下,从真叶的横剖面观察,近轴面为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的上表皮层,其下是由垂直于叶片表面、呈栅栏状排列的圆柱形薄壁细胞构成的栅栏组织,在栅  相似文献   

20.
高山气候因子对茶树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已有一些报道,但随海拔高度上升,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海拔高度对叶片解剖结构有何影响,至今报道不多。作者对几种海拔高度的茶树叶片的解剖结构作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作一报道。观察品种为鸠坑种,观察对象为当年新梢相同叶位的叶片。采用石蜡切片,与叶面垂直的横切和叶面平行的纵切,厚度为8微米,FAA固定,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观察分两次进行,1986年4月27日在浙江临安县亭子叶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