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散黑穗病在我场近几年来较为严重,采用多福粉(25%多菌灵,1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发病率逐渐降低。 小麦散黑穗病菌的浸染是由花器侵入,潜伏于种子胚部休眠过冬。一般采取抗病育种或  相似文献   

2.
1987年10月~1988年6月我们在河南省汲县李元屯进行了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试验。供试作物是对黑穗病敏感的豫原二号。药剂是用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药剂用量用1/10000、2/10000、3/10000、4/10000拌种,多菌灵按种子重量的2/1000(均按有效成分计算)。试验田小区面积为0.3亩,播种量15kg/亩。小区随机排列,重复2次。试验过程中调查,室内发芽率测定、  相似文献   

3.
辛惠普 《植物保护》1980,6(5):16-18
小麦根腐病(Helminthosporium sativum P.K.et B)又名黑胚病,主要发生于东北、华北、西北、内蒙等地。带菌种子播种后,往往造成缺苗或幼苗弱,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过去用赛力散等汞制剂拌种。汞制剂禁用以后,五氯硝基苯、菲醌、六氯苯等药剂虽可代替赛力散用于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秆黑穗病等;但试验证明这些药剂解决不了根腐病问题。1972—1979年期间我们针对根腐病,用了二十多种杀菌剂进行室内、外筛选试验,从中得出几种有希望的药剂。 在培养基上抑菌试验 每一培养皿中倒入25毫升马铃薯洋菜蔗糖培养基,凝固前将稀释好的小麦根腐病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拌种双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效果及安全用量,以便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1986—1987年,在易感散黑穗病的淮阴814小麦上进行试验,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5.
农药登记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新农有限公司(Nufarm Limited) LS 97020可灵达41%水剂/Kleenup 480/glyphosate/2000.8.5至2001.8.5/低毒 苹果园杂草1125一2880克/公顷定向茎叶喷雾 德国 德国拜耳公司(Baver AG) LS 95013立克秀2%湿拌种剂/Raxi12份S/tebuconazole/2000.4.18至2001.4.18/低毒 小麦散黑穗病2一3克/100千克种子拌种 纹枯病3一4克/100千克种子拌种 玉米丝黑穗病8一12克/100千克种子拌种 高粱丝黑穗病8一12克/100千克种子拌…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主要病虫害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播种时,用400L/100kg种子制剂量吡虫啉.戊唑246克/升悬浮种衣剂进行进拌种对小麦纹枯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麦蚜等主要病虫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以800L/100kg种子制剂量的吡虫啉.戊唑246克/升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穗期小麦蚜虫、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防效较好。对小麦出苗时间产生一定影响,但出苗率均在90%以上,能确保一播全苗,并都表现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7.
立克秀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全蚀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6~1997年分别在自然病地和土壤混合接菌条件下,应用立克秀6%悬浮种衣剂和2%湿拌剂拌种进行防治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立克秀悬浮种衣剂以100kg麦种拌50mL、67mL,湿拌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和对照药剂10%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4%拌种4个处理防效显著;尤以立克秀悬浮种衣剂67mL/100kg种子拌种防效最高,对纹枯病平均防效50.76%~64.03%,对全蚀病平均防效45.20%,增产幅度为16.13%~22.13%。而立克秀悬浮种衣剂较湿拌剂防病保产效果更为突出。立克秀拌种比三唑醇拌种安全性高,对小麦生长和发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室内采用盆栽法研究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加水拌种之后对小麦种子的安全性及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药量的增加,小麦的出苗率、侧根数和株高降低,但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且随药量的增加对蚜虫的防治效果提高,播后45d内,用量ω=5%~6%范围内蚜虫的防治效果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烯啶·吡蚜酮80%加水拌种对小麦种子安全,可延长其对蚜虫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禾谷类黑穗病在我国的发生、为害经历了几起几落。解放初期发生很重,东北地区高梁、小麦黑穗病的平均发病率为8—10%,个别地方高达70%以上。由于推广了铜制剂和汞制剂农药拌种和一批抗病品种,五十年代中后期发病率显著下降,许多地方谷子、小麦黑穗病压低到1%以下。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盲目推广了一些感病品种,放松种子处理工作,黑穗病有所回升。由于防治及时,很快得到控制。第三次回升是十年动乱时期。种子处理少了,加之赛力散因残毒而停止使用。一时又没有新的拌种剂代替,种传黑穗病显著回升。土传丝黑穗病,因推广了一批新的感病玉米杂交种,和栽培制度的改变——连作增多。而在全国春玉米区发生蔓延。高粱丝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引起杂交种抗病性的丧失。这次回升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两年试验结果:公主岭霉素与粉锈宁混用,可治高粱三种黑穗病和玉米丝黑穗病;与拌种双混用,可治小麦散票穗病和腥黑穗病;与瑞毒霉混用,可治谷子白发病和粒黑穗病。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田间平均防效可稳定在85%以上,明显优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及0.3%用量的效果。用该剂量,在发病率为1%的病区,即可收到经济效益。发病率愈高,经济收益愈显著。当发病率5%以上时,投资收益比为1:15左右。使用拌种双,只要保证拌种质量,不论干拌还是湿拌防病效果差异不大。但干拌较湿拌安全,且操作方便,易于推广。拌种双处理种子,春麦较冬麦安全,冬麦中不同品种耐药力又有所不同。用种子量的0.2%剂量拌种,对小麦发芽、出苗、营养生长及繁殖生长均无不良影响。用量至0.3%时,推迟春麦出苗1~2天,对冬麦发芽、出苗及早期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若使用湿拌特别是湿拌加闷种其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Neovossia indica(Mitra)Mund Kur 是我国尚未发现的危险性病害(1986年订为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它由种子远距离传播,还可经土传及气传,适应性强,难于防治,是为害麦类的一种危险性病害。自1983年以来,从墨西哥进口的小麦种子试验材料中不断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及菌瘿。1984年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对麦种进行每公斤用75%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2g、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2.5g、75%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g、80%可湿性西维因粉剂1g、代森锰锌5g等5种杀菌剂进行拌种。麦种处理后继续向我国出口。我们从墨西哥经过药剂处理过的小麦种子中,挑出菌瘿进行了冬孢子萌发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三唑酮种衣剂在小麦种表的超微分布及抗脱落淋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到三唑酮种衣剂(Tri SCF)以具网眼结构的膜状物包被于小麦种子表面,膜状物厚度约4~7.5μm,种表包被率达95%;对照处理三唑酮可湿性粉剂(TriWP)拌种在小麦种表呈点状或片状零散分布,种表被药剂覆盖率低于80%。振荡试验中TriSCF包衣药剂脱落率为2%,显著低于TriWP干拌种(43%)或湿拌种(25%)。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检测表明,TriSCF包衣处理的小麦种子在17%含水量砂床上发芽1~7d内,保持种子内的14C-二唑酮放射性强度显著高于TriWP拌种处理,而然失到砂床上的14C-三唑酮放射性强度低开Tri WP拌种处理。  相似文献   

14.
据70年代末调查,榆树县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6.82%(吉单102),到80年代初上升到13.2%。萎锈灵、多菌灵等内吸杀菌剂。对苗期侵染时期较长的玉米丝黑穗病效果偏低,我们在1981—1983年改用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在该县双井乡小区试验3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粉锈宁拌种,适期播种和翻耕灭茬是控制阿坝州越夏区秋季小麦条锈菌源的有效措施。拌种处理早播冬麦约占播种面积的20—30%,便可压低整个越夏区秋苗菌源数量,控制翌年条锈病流行。粉锈宁拌种防治秋苗条锈病效果达99%,推迟暴发期5—7天,最终控制效果为68%,比不拌种对照区增产10.9%,亩增小麦24公斤,经济效益为1∶11。同时拌种还可兼治小麦白秆病、黑穗病和白粉病等当地重要病害。适期播种可显著减少秋苗发病。翻耕两次可有效地消灭自生麦苗及其菌源。文中对通过压低越夏区秋季菌源,保护冬麦区秋苗作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麦散黑穗病,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回升日趋严重。据我们1975—1977年的调查,平均病穗率为4—5%,个别严重地块为25%以上,影响产量甚重。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研究,不外乎以真“热力”或无气窒息二种方法处理种子,杀菌最为有效,然而,由  相似文献   

17.
玉米丝黑穗病(Corn head Smut)是由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Ckhu)Clinton 系统.侵染的病害.它的侵染期很长,自种子萌芽至幼苗长到7张叶片,均能发病,因此用常规杀菌剂拌种保护无效.我国自1979年之后,曾大力筛选内吸杀菌剂,如:多菌灵、托布津、萎锈灵、拌种灵、禾穗胺及三唑类内吸杀菌剂;在80年代初确认粉锈宁和羟锈宁拌种效果较好,是当时防治此病有效的措施,并于1983年建议在生产中推广每百公斤玉米拌粉锈宁有效成份80克的措施.据多年试验、示范和生产使用证明,粉锈宁拌种的效果在重病田较差;随年度、地点、  相似文献   

18.
莜麦坚黑穗病(Ustilagokolleri)是莜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康保县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比较严重,由于推广温汤浸种和赛力散拌种,病害基本得到控制,自赛力散禁用后,该病又逐渐回升。70年代末期,试验筛选出高效农药多菌灵拌种,由于长期单一用药,病菌产生抗药性,80年代末期,莜麦坚黑穗病再度暴发。从90年代初开始试验、推广拌种双、福美双等农药拌种,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在康保县植保站观测圃内进行。莜麦品种为“品五”。接种用莜麦坚黑穗病菌,采集于上年的田间…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筛选了6种药剂用于杂交水稻"甬优12号"钵苗育秧种子处理,结果表明:采用24.1%肟菌·异噻胺FS拌种包衣再浸种的方法安全性好,促进生长效果显著;干籽播种育秧技术在钵苗育秧过程中存在严重影响出苗率的风险,并且采用23%甲霜·种菌唑ME和24.1%肟菌·异噻胺FS拌种包衣再浸种在秧苗长势和生物量积累方面均优于干籽播...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秆病是高原山区特有而严重的病害,一般用托布津、多菌灵、氯硝散和菲醌拌种防治,经试验示范证明粉锈宁拌种对防治此病有显著效果。作者1981—1983年在四川省松潘县粉锈宁拌种防治白秆病试验示范,其用药量(有效成份)均按种子重量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