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发展了就要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真正让人民群众居有所安、行有所便、幼有所教、壮有所事、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闲有所乐、忧有所解,让和谐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56岁的陈围贤,息骨折、骨头坏死多年,全家五口人,老伴患有糖尿病,三个孩子生活也十分困难,几十年来一直靠租房生活.近日,当他从新安县领导手中接过2007年下半年的住房补贴款时,激动得老泪纵横,连夸政府雪中送炭,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相似文献   

2.
为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日前,省政府出台《关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切实把改善民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关系民生和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及薄弱环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河北建设。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提出了“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明确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为广大人民描绘了一幅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的图景,因此被称为“民生盛宴”。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只有切实改善民生,才能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凝聚最广泛的人心基础,  相似文献   

4.
岳彦飞 《新农村(黑龙江)》2011,(10):142-143,167
政府部门和社会管理的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行政服务意识,拥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工作的宗旨,社会管理的服务人员只有具有开放意识、创新精神、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管理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才能形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好风气。社会管理的软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构建服务型文化,只有在改革行政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对软环境建设的力度,才能在全社会推行社会管理服务型文化。通过加强对社会管理的服务人员进行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的教育,对社会管理的服务人员进行权力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典型教育,在实现软环境建设的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软环境建设在社会管理中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届四中会全面构建了推进社会治理的理路,提出要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完善社会治理构架,推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新时代对我国基层社会建设经验的坚持和创新。构建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需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底,把党的初心使命践行到实处。坚持人民群众的自治与参与。基层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着力点,要以全面的功能性带动社区安全、有序和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实施民生工程,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举措。创新社会管理。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两者不仅在价值取向、基本要求、实现目标上高度一致,而且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葛新建 《农民致富之友》2013,(16):238+235-238,23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近年来,文登市民生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措施不断推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
张国强 《河南农业》2006,(4):13-13,15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能源的消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作为科学利用废弃物资源、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沼气建设,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的合理建设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城市规划,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现代化建设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湖北农垦白鹭湖农场在谋划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同时,始终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突出五个机制建设,强力推进平安创建,大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改善民生福祉,农场呈现出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产安全、人民祥和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遵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和谐社会,打造平安杭州”的战略决策。“和谐平安杭州”,强调了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的和谐平安,完全跳出了以前“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安全观,也就是说,平安和谐杭州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本文只是从杭州市农业局的工作实际出发,就如何抓好“平安农机”建设,促进和谐杭州建设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凝聚于这一理论中以一贯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其高尚而深邃的社会价值观:以人民为本,谋取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过去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不少误解,有“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有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有穷社会主义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思索这个根本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之后多次提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北京市延庆县社会组织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但由于延庆县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还存在总量相对不足、形成模式单一、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今后要加强和重视发展社会组织的理念建设,构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形成机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立起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样,合作社文化建设对合作社发展而言,作用也是举足轻重。合作社文化建设有利于推进合作社的长远发展和农民职业化、专业化进程。那么,党和政府在合作社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相似文献   

15.
姚河 《农民致富之友》2013,(12):221+145
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中国社会五大建设之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适应自然为人民群众创造最大幸福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王春燕 《现代农业》2008,(6):104-104
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还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愿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在我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顺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一经提出,引起了全党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地区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给株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株洲拥有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将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株洲市工业旅游发展基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等方面,探讨怎样调整株洲的旅游业,使其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同时对提升城市竞争力、转换产业结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方芳 《新农村(黑龙江)》2011,(3):182-182,173
民生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民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助推民生建设关注点在旅游休闲、民生利益诉求以及先进技术在居民之间应用的转移。因此,从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拓宽民生利益诉求渠道、推动新技术在居民之间的普及与应用等方面出发,探讨民生建设关注点转移所带来的新的建设需求,着力破解民生之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