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1996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数据,在GIS技术和Fragstat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斑块面积、斑块数、斑块密度、形状指数、面积周长分维度指数、聚集度指数、结合度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对安宁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类型水平上,安宁市的农业用地和荒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反映出近年来安宁市开展开荒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效;从景观水平上来看,景观多样性提高,且趋于均匀,单类型景观占主导地位的程度降低;从斑块密度、分维度指数和蔓延度指数进行分析表明,景观破碎程度增大,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斑块间趋于离散,反映出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干扰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2014年广东省东莞市Landsat 8卫星的热红外波段数据建立模型,反演东莞市地表温度,研究东莞市热岛效应分布情况,从优势度指数、分维数指数和形状指数来分析热力场景观格局,根据热岛效应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东莞市热岛现象的成因。结果表明:Landsat 8卫星影像反演2014年东莞市地表温度是可行的;东莞市热力景观以中热岛为主,热岛效应不明显,分布呈西北偏高,中部地区和东南区域偏低;热力景观斑块较复杂、热力场呈条带状零星分布;受绿化、水体影响区域的热岛强度较小,而受人为热源、道路、城市下垫面和建筑等因素影响的区域,热岛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5.
6.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典型分布地区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以1997年和2004年两期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同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研究了该林场天然林资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4年之间,该林杨优势树种面积增加,其中栎类增加了1.8%,油松增加了8.4%,杨树增加了6.7%;同时,其水平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9%;林地类型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55.5%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油松林地,21.1%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杨类林地.这些明显变化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8.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0-75
以大通县青海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等数据,定量分析大通县青海云杉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按照坡度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的占比达到96.77%,其中斜坡分布最多,占59.29%。按照海拔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拔2500~3400 m的占比达98.59%,其中海拔2500~2800 m占36.38%,海拔2800~3100 m占25.27%,海拔3100~3400 m占36.94%。按照坡向统计,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西北坡和东北坡)、半阳坡(西南坡和东南坡),其中,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最多,占60.58%;半阳坡占28.19%。综合结果表明,大通县青海云杉适宜生长在斜坡,海拔2500~3400 m,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10.
李国梁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5,(6):109-111
文章以和林格尔县的两期荒漠化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对2004~2009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论表明:①2004年和2009年,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5a间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面积显著减少;②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草地和耕地均主要转换为林地,退耕还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叙述目前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其科学预测的意义和方法,探讨和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预测的模型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结合GIS简单实用的森林蓄积量预测模型,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表明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热岛被认为是主导整个城市环境的要素之一,对城市公共健康、空气质量、能源消耗等方面已产生深远影响。项目组利用2008年3月4日Landsat TM影像对广州市地表温度和土地覆盖进行解译,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地形、地表覆盖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市热岛总体呈现"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筑密集区平均地表温度为22.16 ℃,分别高出水体4.23 ℃、绿地2.65 ℃,是城市热岛最为集中分布的土地类型。项目组因此提出了构筑生态廊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以及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减少人为热的排放量等减缓对策,为广州市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为研究对象,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运用遥感软件Erdas9.0对2011年同期的LandsatE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形成森林资源类型影像分类图;以ArcGIS9.3为数据加工平台,对林场1∶10000地形图等高线进行矢量化,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软件环境下,将森林资源类型影像分类图和DEM融合,实现森林资源类型三维地形显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森林资源的分布和海拔因子关联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以石林景区为例,利用TM影像、扫描地形图、野外样方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G IS、RS软件平台,对扫描地形图进行了基于公里格网的配准,对图像进行了投影变换和几何校正处理,并以建立掩膜层的方法提高了分类的精度。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分维数、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等指标,利用Fragstats3.3进行景观计算,对景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会泽县作为长江中上游金沙江流域城市代表,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会泽县2006年和2020年林地利用矢量数据作为基础,利用Arcgis、Envi和Fragsats软件分析了该地区2006~2020年间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6~2020年间,从景观类型变化上看,... 相似文献
17.
以保山市杨柳小流域1994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2004年Aster卫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获取了森林资源扣土地利用的现状图。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土地利用10年间的空间变化信息。结合地形因子提出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并对小流域做作出初步的治理决策分析。为杨柳小流域的合理规划扣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19.
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能够反映区域自然条件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已广泛服务于全国及省级尺度区域规划等领域,但在地区及市级尺度上的应用较少。以南阳市作为研究区,选取了反映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形、生态、气候、水文四个因子,利用GIS及RS技术分别从单因子及多因子综合的不同角度定量化分析了南阳市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并针对南阳市区域尺度的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居环境自然条件以适宜性为主,整体上自然条件对人居环境的限制较少,一般适宜与高度适宜地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8.08%;临界适宜与比较适宜地域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27.23%;不适宜区域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4.69%。从单要素对区域人居环境的影响来看,南阳市典型的季风性大陆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对区域人居环境无明显限制性影响,地形条件及水文条件两个要素对本区域的人居环境影响较大。从多要素综合影响的分析结果来看,该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升高的趋势,西北部大别山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较低,中部盆地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毕节市2002~2016年的土壤侵蚀进行定量化研究,为研究区土壤侵蚀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研究区多年平均月降水数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数字高程(DEM)、MODIS-NDVI月合成数据等,结合RUSLE模型对毕节市多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计算,通过ArcGIS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量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及坡度等因素下土壤侵蚀面积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2002年到2016年大体上表现为轻度侵蚀,2005~2010年土壤侵蚀程度最为严重。从县域来看,威宁和大方县土壤侵蚀较严重。从土地利用上来看,耕地、林地、草地发生的土壤侵蚀面积大但侵蚀强度等级较低,未利用地发生小面积的剧烈侵蚀。从高程上来看,1000~2000m这个高程发生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就坡度而言,8°~15°这个坡度等级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