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技术生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试验以不育豫玉 2 2×高油 115、不育农大 3138×高油 115、不育农大 10 8×高油 115和不育豫玉 2 2×高油2 0 2共 4个配套组合为材料对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技术的生产效果进行了研究。不育普通玉米和高油授粉者种植行比为 4∶2。试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高油化不育普通玉米与同型普通玉米相比 ,4个组合的穗行数均有增加 ,平均增加 0 .34行 ;千粒重、出籽率等性状则基本与普通玉米相同。 4个组合的产量表现为 3增产 1减产。这证实在三利用模式中 ,不育普通玉米高油化以后一般表现增产。另外 ,4个组合的蛋白质、油分、赖氨酸含量均有增加 ,分别比同型普通玉米增加 4 .14 %、32 .0 8%、4 .5 9% ,淀粉含量减少 1.6 %。相关分析表明 ,高油化普通玉米性状的相关性与同型可育杂交种明显不同 ,个别性状如蛋白质和油分之间的相关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在同型可育杂交种上二者的相关性为极显著负相关 ,而在高油化的普通玉米上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从整个三利用模式综合分析 ,4个组合3减 1增 ,但幅度很小 ,与同型普通玉米没有明显差异 ;而品质性状的单位面积产量特别是油分的产量明显增加 ,平均增加 4 1.33%。这表明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模式可以通过配套杂交种的选择 ,在不减产甚至增产的情况下明显改善普通玉米的籽粒  相似文献   

2.
以20个优良的普通玉米杂交种为母本,以含油量不同的10个高油杂交种为父本,配制200个杂交当代组合,旨在通过分析杂交当代粒重和油分直感的表现,研究品质性状在杂交当代的表现规律,探讨高油玉米杂交种与普通玉米杂交种配套种植的最佳方式。结果表明,普通玉米杂交种与高油玉米杂交种杂交当代籽粒主要表现为:油分显著增加、百粒重增加不明显;父母本间在这2个性状上互作不显著,但农大62×187、农大62×931和沈单16×961等少数组合杂交当代百粒重有所增加。综合考虑油分、产量、父母本株高、开花期和生育期等性状后,筛选出了适合东北春玉米区和华北夏玉米区种植的不同伴侣杂交种组合,并对伴侣杂交种选育的一些原则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采用普通玉米杂交种或其同型雄性不育杂交种与高油玉米相间种植的方式,以提高普通玉米杂交种的产油量。结果表明,在高油115与普通杂交种农大108、雄性不育豫玉22号、雄性不育农大3138相间种植比例为2∶4、密度48 000株/hm2的条件下,普通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平均增产26.5%,比对照增产10.6%;雄性不育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增产25.2%,比对照增产31.6%;普通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杂交种和高油玉米的籽粒含油率平均为8.1%,8.1%和8.3%,而对照为4.2%~4.3%。  相似文献   

4.
刘有军  王汉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94-6395,6412
为了利用高油玉米花粉直感效应及其与普通玉米杂交的杂种优势效应来改善普通玉米籽粒的品质。通过花期观察,筛选出与高油115花期相遇的普通玉米品种郑单958、富农99-8、豫玉22、农大108和9905-1,分析它们与高油115杂交后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高油115杂交后,普通玉米的平均含油量增加了1.35%,郑单958增加最多,为2.34%;籽粒赖氨酸平均含量提高了0.036%,郑单958提高最多,为0.05%;蛋白质含量也普遍提高。郑单958×高油115是甘肃省遗传效应"三利用"的最佳组合。用高油玉米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能有效提高杂交当代籽粒的含油量、赖氨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5.
普通玉米授高油玉米花粉后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普通玉米农大108(ND108)授以高油202(HOC202)、高油115(HOC115)、高油4515(HOC4515)单交种玉米花粉,以ND108自交作对照,研究了授高油玉米花粉后普通玉米产量及植株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授HOC202、HOC115花粉的ND108百粒重分别比对照高10.7%和3.4%,而授HOC4515花粉的百粒重比对照低1.3%。从授粉后30d起,授HOC202、HOC115花粉的ND108单株干物重、单株籽粒产量明显大于对照。授HOC202、HOC115花粉的NDl08叶绿素a,b总量在授粉后各个时期均大于对照,叶面积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对照早,后期叶面积下降缓慢,且授粉至成熟期单株叶面积持续期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玉米雄性不育单交种再杂交当代杂种优势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5个ES胞质雄性不育杂交种与 4个高油杂交种、5个普通杂交种再杂交籽粒的含油量、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研究表明 :(1)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 ,当代籽粒含油量比母本平均提高 1.6 % ,高油和低油杂交种的油分基因花粉直感效应值均为 0 .30 ;(2 )不育杂交种比同型可育杂交种的产量和千粒重平均提高 10 .1%和 5 .8% ,表现出显著的细胞质效应 ;(3)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的产量与母本持平 ,千粒重下降 7.3% ;与父本相比 ,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均有较大优势 ;(4)不育杂交种×高油杂交种的籽粒灌浆速度、灌浆持续天数和IAA含量均表现为偏向母本的中亲优势 ,这可能是单交种再杂交籽粒含油量、产量、千粒重和籽粒体积表现为中亲优势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7.
津玉46由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玉米育种研究与发展中心(简称玉米中心)育成,组合为WJ202×丹340。该品种春播生育期125天。2000~2001年天津市春播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186.25kg/hm2,比对照农大108增产7.2%。试验表明,津玉46表现高产、稳产、农艺性状好、抗旱能力强,抗病性好。适宜天津市及其它地区春播或黄淮海地区夏播。种植密度45000~50000株/hm2。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比例为1∶5或2∶8,制种产量可达4500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8.
通过混合不同遗传票房花粉授粉法,探讨玉米杂交当代籽粒优势和高油玉米油分直感效应。对普通自交系与高油自交系和普通杂交种与高油杂交种2套材料的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当代籽粒均存在杂种优势,杂交籽粒重增加幅度因组合而异。自交系间杂交籽粒重比母本自交粒平均增加约10%,杂交种再杂交粒重平均增加2.97% ̄4.68%,自交系和单交种的同一母本分别与普通玉米杂交和高油玉米杂交,杂交籽粒百粒重平均相差0.5g,杂交籽粒含油量均增加。普通玉米间杂交籽粒含油量增加有超亲现象,普通玉米做母本和高油玉米杂交,籽料含油量增加,但无超亲现象,是高油玉米油分基因花粉感效应所致。估计出杂交当代玉米含油量的花粉直感效应值为0.35。  相似文献   

9.
对粒秆兼用型玉米农大高油115在凤冈县种植的主要经济性状、粒秆产量、抗病虫性、适应性等与凤冈县主推品种杂交玉米交三单交、农大108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大高油115玉米在凤冈县种植表现良好,具有粒秆产量高,抗病虫性、抗逆性强,品质佳等优点,适宜在凤冈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高油玉米花粉直感等遗传效应对普通玉米籽粒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高油玉米杂交种高油115为父本,与5个普通玉米杂交种进行杂交,研究了杂交当代籽粒的千粒重、胚重比和胚体积比。结果表明:胚重比、胚体积比和千粒重比普通玉米都有显著增加,增加量依次为1.79 %,1.99 %,10.34 %。筛选出了2个较好的组合为:郑单958×高油115,豫玉22×高油115。千粒重分别增加:33.00 g,29.13 g,胚重比分别增加:1.57 %,2.25 %,胚体积比分别增加:3.07 %,1.17 %,表明:高油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以及它们之间的杂种优势效应在玉米生产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灰色系统理论在高油玉米授粉者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构造高油授粉者理想型作为参考组合,对多种高油杂交种类型进行分析,并对筛选出的高油授粉者和不育单交种进行三利用模式组配。结果表明:①灰色系统理论具有所需样本少、结果直观明确的优点,适合理想高油授粉者的初步筛选;②提出的高油授粉者理想型比较符合生产实践;③超高油单交种、高油单交种高没三交种是合管的授粉者类型;④已选育出一批含油率接近高油115的TEU掺和种。  相似文献   

12.
杂交豆2号选育及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杂交豆2号是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不育系为JLCMS47A,恢复系为JLR2。杂交豆2号的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抗病性强。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增产22.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4.3%。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和大豆灰斑病,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病免疫、抗大豆灰斑病、抗大豆霜霉病、抗细菌性斑点病。子粒脂肪含量20.54%,蛋白质含量40.75%。杂交豆2号制种必须选择干旱少雨、有灌溉条件和天然昆虫群体多的地区进行。父母本错期播种,种植比例为1∶1或1∶2,密度为15~18万株/hm2。利用切叶蜂进行传粉,整个生育期严格去杂去劣,确保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13.
玉米密植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种种植方式(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3个密度定额(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株行距配置下,玉米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下密植的增产幅度差异较大,以50cm等行条播增幅最大;玉米不同株行距配置的产量效应在中、低密度时不显现,在较高密度(7.50万~9.0万株/hm2、具体某一品种的高限密度及其以上)条件下才予以显现;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较之67cm等行条播均表现出高密度下由于玉米个体营养的改善而导致群体产量增加的增产效应;六角形穴播较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玉米开花盛期LAI稍大,但较67cm等行条播高密度下增、减产差异不一致;同时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追肥灌水不方便;株行距×密度×品种的最佳组合为选用V2(89-1w×5022)、V4(郑单958)这两类杂交种,实施50cm行距条播,密度9.0万株/hm2;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分别增产21.4%、31.2%,增产显著,同时也有利于人类的耕作栽培。试验表明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水分和土壤营养足额供给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两个普通玉米(农大108和聊玉20)和两个高油玉米品种(高油202和高油115)为试验材料,对其籽粒发育过程中的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O202的ZR和IPA含量的峰值最高,在整个籽粒灌浆前期HO202的GA3含量均低于其它3个品种,灌浆后期含量有所升高。HO202灌浆前期的IAA含量很高,7天左右即达高峰,LY20高峰出现在30天左右,而HO115的IAA含量一直处于逐渐下降趋势;HO202在籽粒灌浆前期的ABA含量较低,但在后期的含量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15.
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雄性不育单交种与可育单交种按一定种子量比例(量比)掺和和以行数比例(行比)间种,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其中雄性不育单交种与可育单交种以量比3∶1的处理小区产量最高,其次是以行比4∶2的处理,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17个专用玉米在石河子的生态适应性和产量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生育期和产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内地引入的17个不同专用玉米品种在新疆石河子地区的生态适应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3个高蛋白玉米、2个高淀粉玉米、3个高油玉米作为粒用型玉米在石河子及光温条件相同的地区有推广价值,3个高蛋白和高油玉米可做为青贮玉米在农区推广种植.2个青贮专用玉米因生育期太晚,推广地区有限.  相似文献   

17.
优良高油与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穗粒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个高油玉米杂交种玉油1号、HE-1和2个普通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农大108在6种不同密度下6个穗粒性状间的相关以及对产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类杂交种的表现趋势不完全一致:高油玉米杂交种的穗长和行粒数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最大正值,其次为穗长和行粒数;普通玉米杂交种的百粒重和穗粗与穗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粗和穗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较大正值;百粒重对2类杂交种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最大负值。2类杂交种实现高产的途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被稀硫酸预处理后,经纤维素酶转化,并利用混合茵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唐山丰润当年产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用1.0%的稀硫酸预处理,用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酶、热带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共同作用下采用同步糖化共发酵法生产乙醇。[结果]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生产的最适条件为:玉米秸秆由稀硫酸处理后,滤渣中添加适量营养,接入1.8×10^7~1.9×10^7个/g底物Tr/choderma reesei TJK-108孢子悬浮液,于30℃固态培养7d。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1℃,发酵周期72h,转速120r/min,纤维素酶用量35IU/g(对底物),热带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比2:1,酵母菌接种量为10%。在最适发酵条件下,乙醇产率为0.150g/g(乙醇/玉米秸秆),比其他试验组产率都高。[结论]玉米秸秆是价廉易得和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被纤维素酶转化后可以生产乙醇部分替代石油,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而且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