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杂交种户单857由陕西省户县种子公司用自选自交系199517和外引自交系丹340杂交选育而成,2006年2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相似文献   

2.
《现代农业科学》2007,(4):52-52
特征特性:雪糯1号是北京宝丰种子公司选育推广的白色糯玉米杂交种,北京市甜糯玉米区试结果:果穗性状、籽粒性状、果品柔嫩性、风味、糯性五项得分均位居第一,2006年通过北京市审定。具有蒸煮冷却后不易变硬,甜粘可口的优点,堪称白色鲜食玉米的王中之王,已被国内数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集团所采用。北京春播到采收87天,[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品糯28号属黄色糯质玉米杂交种。为北京中品开元种子有限公司2004年育成的黄色糯玉米杂交种。其组合为品自02×品白08,于2006年通过天津市审定(审定编号:2006021)。  相似文献   

4.
丹糯2008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于2007年12月以丹CY65为母本,丹CY51为父本组配的鲜食糯玉米单交种.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鲜食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鲜稳802.75 kg,比对照垦粘1号增产3.6%;平均亩产鲜粒453.25 kg,比对照增产9.6%.品质得分86.5分,得分超过对照(85.0分),达到部颁鲜食玉米二级标准.具有抗病性强、高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好等特点,在辽宁、吉林、河北、山东、山西、黑龙江(哈尔滨以南)等省份进行了示范推广,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唐友57号是辽宁垦丰抚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1年以自选系FK—7为母本,外引系丹黄3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单交种。母本FK—7是以北178×792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6代选优株而育成的,具有抗病性强、米质优、熟期适中等特点;父本丹黄34是丹东农科院以丹340自交系的变异株经连续自交稳  相似文献   

6.
7.
优质糯玉米新品种郑白糯6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品种选育过程郑白糯6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糯玉米单交种。其母本郑白糯06是以“98W-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而成。该系中早熟,矮秆,抗病、抗倒,籽粒大,叶片略宽,品质好,配合力高。父本郑白糯01是以“意大利黑玉米×掖478”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三代后选白粒再与掖478回交一次,而后又选白粒连续自交选育而成。该系中熟,矮秆、抗倒,高  相似文献   

8.
“申糯2号”品种系上海种业集团上海市种子繁育中心选育的白粒糯玉米杂交种,于2005年6月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05036。由上海种业集团粒粒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销。  相似文献   

9.
1选育过程 雪糯1号系北京宝丰种子公司以白色糯玉米自交系N58作母本,白色糯玉米自交系L66作父本,于1998年组配成功的玉米杂交种.2002~2003年在北京对其进行连续鉴定和品比,产量、品质等方面均表现稳定,籽粒纯白,口感特别好,商品性极佳.2005年在北京市甜糯玉米区试中较对照中糯1号显著增产.该品种于2006年通过北京市审定(审定编号京审玉2006009)  相似文献   

10.
李君 《新农业》2012,(7):32
鲜食糯玉米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蒸煮食用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选育出一个品质好、株型好、外观商品性好、产量高的杂交糯玉米新品种,对满足市民生活和生产需要、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有重要意义。1.选育经过东糯120是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2007年以自选系B73为母本、自选系B7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白糯玉米单交种。母本B73是以沈糯三号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经多代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自交系,幼苗叶鞘紫色,第1叶长椭圆形;成株半披散,株高173厘米,穗位65厘米,穗长18.2厘米,穗粗4.5厘米,穗行数为14~16行,果穗长筒形,籽粒白色硬  相似文献   

11.
鲜食糯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出适宜广西南宁市周边地区种植的鲜食糯玉米品种,对自组配的4个糯玉米品种(品系)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SW-2、SW-52个品种(品系)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其空秆率低,农艺性状整齐,比对照苏玉糯1号产量高,增产达极显著水平,较适宜在广西南宁市周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优质糯玉米品种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糯玉米新品种在冀西北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个糯玉米新品种及目前在冀西北地区重点推广的6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其生育期、农艺性状、果穗性状、食用品质及产量进行观测、分析。[结果]万粘3号、彩糯1号属早熟品种,垦粘1号、中玉糯2号、中糯2号为中熟品种,中糯1号、万糯1号、05NB104为晚熟品种。8个品种的食用品质均达二级标准,且05NB104籽粒饱满、粘软香甜、皮薄渣少、柔嫩适口,接近一级标准。中糯2号的单穗鲜重和产量最高。在农艺性状、果穗性状方面,万糯1号排第1位,05NB104、中玉糯2号分别排第4、7位。[结论]糯玉米新品种05NB104、中玉糯2号均适宜在冀西北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3.
品种展示试验表明,白糯玉米中的京科2000(YHJ、NKY),甜加糯玉米中的金糯628、NKY—n3、NKY—n2,黄糯玉米中的吉农糯7号等各玉米品种的熟性、产量、口感及室内考种分析均表现不错,建议在宁夏参加区试、审定,为大面积推广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崔军涛 《北京农业》2011,(36):30-31
为鉴定引入陕西省户县的夏玉米新品种种植表现,为户县品种布局和群众选用良种提供科学依据,以夏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得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低纬高原地区鲜食糯玉米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低纬高原地区具有丰富的热量资源,具有种植鲜食糯玉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筛选适合低纬高原地区种植的糯玉米品种,为品种布局及糯玉米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当地大面积栽培品种“云糯3号”为对照,引进“瑞糯1号”“花鲜糯”等11个糯玉米品种在,德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对比试验,调查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食味品质等。[结果]“斯达糯52”的鲜穗产量为15 006.8 kg/hm2,位居第1,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0分;“花鲜糯”的鲜穗产量为14 513.9 kg/hm2,位居第2,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0分;“瑞黑糯1号”的鲜穗产量为14 175.6 kg/hm2,位居第3,食味品质总评分为88分;“瑞佳糯3号”的鲜穗产量为14 175.6 kg/hm2,位居第4,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0分;“瑞佳糯4号”的鲜穗产量为12 750.1 kg/hm2,位居第7,食味品质总评分为91分。[结论]“斯达糯52”“花鲜糯”“瑞黑糯1号”“瑞佳糯3号”“瑞佳糯4号...  相似文献   

16.
17.
丽糯2119是北京市联科种业有限公司与金华市农业科学院合作选育的白糯玉米新品种.各级试验及引种示范表明,该品种农艺性状好,鲜穗产量高,品质优,抗病和抗倒性强,后期持绿性好.  相似文献   

18.
刘爱华  蒋燕  罗冬 《贵州农业科学》2006,34(3):97-97,96
玉米是毕节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均播种面积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5%,产量占粮食总产的40%以上,玉米的丰欠在全区粮食总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兴农进程的推进,杂交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玉米产量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地区历年春、伏旱极为严重,人畜  相似文献   

19.
糯玉米灌浆结实期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糯玉米籽粒淀粉理化特性在灌浆结实期的变化趋势。【方法】以糯玉米新品种NQ01和NQ11为材料,研究其灌浆结实期(花后10、20、30和40 d)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变化。【结果】随着灌浆进程推进,籽粒干重和淀粉含量逐渐升高,籽粒含水率、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降低,籽粒鲜重和体积先升后降。淀粉粒随灌浆进程逐渐增大,且以花后10—20 d增加最为明显。结晶类型和碘结合力均表现出典型的糯性特征。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快速黏度分析仪(RVA)研究表明,随着灌浆进程,转变温度和糊化温度降低,热焓值在花后20—40 d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花后10 d,回生值和黏度特征值两品种表现不一。【结论】碘结合力、晶体类型和回复值均表现出典型的糯性特征。糯玉米灌浆结实期理化特性有显著差异,淀粉粒大小和品质成分的变化引起了淀粉糊化和热力学特性发生变化,但品种间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震宇  王友德  陈树宾  王婷  郭斌  桑志勤  李玉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19963-19964,19991
[目的]筛选适宜在新疆石河子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熟期适中的杂交玉米新品种。[方法]通过12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对比试验,并对各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室内考种和田间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具有明显差别;川单14株高、穗位高均最高;2个密度条件下MC716产量均最高,较对照分别增产5.56%和16.62%,综合抗病性强,果穗外观品质优。[结论]MC716、先玉335、浚单20、沈单16、DH6053、Mc103、吉单261品种可以作为新疆石河子地区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