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粳型杂交稻超高产光合生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研究法对粳型杂交稻“榆杂29”超高产的光合生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粳型杂交稻产量15t/hm2的群体生产率(CGR)19.7~25.3g/m2·d.CGR变化在同一地区呈相同变化趋势,不同海拔地点的CGR存在差异.超高产的CGR变化特点是齐穗后10天至成熟出现第二个峰值(24.5~42.7g/m2·d);孕穗期叶面积指数(LAI)达最大值9.26~9.58,抽穗后20天仍保持较高值的LA15.99~7.43.本田期平均净同化率(NAR)333~4.8Ig/m2·d,提高本田期两头的NAR是粳型杂交稻超高产的关键.超高产与组合的不落粒性、灌浆期长、穗大有关.超高产的技术路线有两种,构成产量的光合产物形成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5个具有超高产(单产超过汕优63)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单株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2)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3)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增加正是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笔者研究了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5个产量不同的主栽品种生育后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RuBP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高产品种生育后期的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RuBP羧化酶活性均高于常规品种,品种间差异显著.因此,将剑叶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RuBP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作为寒地粳稻高光效育种和超高产育种中的一项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超高产杂交稻生育后期光合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几种超高产杂交稻为材料,对其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片着生角度、叶绿素、光合速率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两优87的光合性能较好,具有较大的光合叶面积、叶比重,叶片着生角度最小,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高,且下降较慢,光合速率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超高产水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遗传工程技术将控制植物光合作用、叶片衰老以及淀粉合成的有关基因,如FEP羧化酶(PEPC)基因、丙酮酸磷酸二激酶(PPDK)基因、NADP-苹果酸酶(NADP-ME)基因、异戊烯基转移酶(IPT)基因、ADP葡萄糖酸化酶基因,进行合理构建后导入水稻,创造出光合效率高、叶片不早衰、种子淀粉合成得以改善的新的水稻种质,从而使水稻产量得以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近年我们与省农科院长期合作,在龙海市观察杂交稻超高产的形态与生理特性,并研究其主要栽培技术。1产量结构状况调查发现,千粒重田块间波动不大,结实率随产量提高略有下降,但高产田总是穗多穗大,而低产田则反之(见表1)。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构成因素的相关性以穗数为大,每表1“特  相似文献   

7.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对粮食作物的需求也变得越发迫切。这使得我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栽培技术,它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水稻超高产的概念和由来,探讨了水稻超高产的栽培技术和方法,同时也对未来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甬优9号于2009-2010年在福建省闽侯县种植,表现感光、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稻曲病较轻、产量高等特性。栽培上要掌握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适当增施肥料、科学管水和防治病虫害,才能充分发挥其超高产特性。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超高产水稻根系活力及其影响因子,光合作用机理及其产量实现过程,茎的转运和调节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水稻超高产生理育种要加强产量及其相关生理性状在细胞水平生理过程和形态水平目标性状的构成相互关联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建立实现水稻高产优势的生理学基础,利用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手段,从分子到群体不同生理层次相互依存关系,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逐步实现水稻超高产设计数字化生理育种。  相似文献   

10.
贵州超高产杂交稻生育习性和种植经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调查,在简述杂交稻生育习性基础上,经过汇总、筛选、归类及模型分析,将贵州省当前主栽超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分为多穗、兼用和大穗3种类型,并建立了不同类型产量因素及互作项的回归模型,模型相关系数高,理论值与观测值之间的拟合误差小。围绕数学模型提出的关键性技术措施,对挖掘贵州水稻超高产潜力,从理论到实践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杂交粳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杂交粳稻新组合"榆杂29"两年的超高产实践为研究内容,探讨该组合超高产的技术路线和主要的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表明:1. "榆杂29"的超高产技术路线有两条。2. 超高产需要肥沃的水稻土和科学的施肥、管理技术。3超高产的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仍在孕穗期,达9.26~9.584超高产的关键措施:培育壮秧,适时早栽、施足促蘖肥,及时促控、增施钾肥、磷肥、保健栽培。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稻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年我国在超级杂交稻光合作用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不同品种超级稻的光合作用特性。  相似文献   

13.
超级杂交稻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干物质生产、养分吸收规律、库容特性、光合特征、灌浆特性、根系特征等超高产栽培技术理论,阐述了超级杂交稻的生理特性和生态特性以及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并针对生产上制约超级杂交稻高产稳产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今后超级杂交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超级杂交稻高产理论与实践初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我国水稻产量提高和株型变迁时代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水稻株型模式差异的比较,阐述了超级杂交稻“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株型模式的特点。从理论上,初步分析了该模式“有效增源、扩建高库容、高源库水平的协调”、“矮穗层”的抗倒力学及生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超级稻超高产实例的分析,率先提出了超级稻实现超高产目标的部分生理指标,重点介绍了适于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改良型强化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Y两优2号在三亚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两优2号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11年创造了世界较大面积产量最高纪录13.9 t/hm2。该组合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具有株叶形态理想、熟期适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2011~2012年在海南省三亚市种植,实际产量为11.74 t/hm2,达到了该生态条件下产量的超高产水平。本文基于水稻叶龄模式和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从精确定量施肥、科学湿润灌溉等方面对高产栽培技术作了阐述。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管理等方面进行了Y两优2号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提出Y两优2号超高产栽培应在协调穗、粒、重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该品种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的优势,采取前期尽早攻穗,中后期增粒、保重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超级杂交稻国稻1号和杂交稻汕优63的株型特征以及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国稻1号的单产之所以显著高于汕优63的,主要因为前者分蘖多且分蘖快,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多,而且结实率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超高产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金两优36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剑叶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两优培九、金两优36在每公顷施氮120kg、165kg、210kg 3种水平下,剑叶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均比对照汕优63高,这可能是两优培九、金两优36高产的生理基础之一。在每公顷施氮120-210kg的范围内,两优培九剑叶光合速率及产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金两优36剑叶光合速率及产量在公顷施氮165kg最高,增加到210kg时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北方大穗型杂交粳稻超高产的生理基础,为选育大穗型的北方杂交粳稻提供育种理论。对北方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辽优3072进行了产量结构和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大穗型恢复系C52和小穗稳产型推广品种辽粳294相比,辽优3072灌浆中后期,叶片与根系的SOD、CAT、POD活性高、Vc、脯氨酸、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根系MDA含量较低,从而使辽优3072叶片同化产物生产旺盛,根系不早衰,有利于抵抗衰老和逆境,这是大穗型杂交稻辽优3072获得超高产的生理生化基础。同时也探讨了辽优3072各生理生化指标与亲本之间的关系。辽优3072的叶片SOD和CAT含量与父本显著相关,总叶绿素含量与母本显著相关,根系中SOD含量与父本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目的】探明超级杂交稻在不同种植地点和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干物质生产特点。【方法】于2004~2005年在湖南省桂东、长沙、衡阳、南县和永州5个地点进行大田试验,按照N﹕P2O5﹕K2O为1﹕0.5﹕1的比例,设置3种施肥量处理(135、180、225 kg N•ha-1),田间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以超级杂交稻组合准两优527和两优293为试验材料。【结果】超级杂交稻收获产量以桂东点产量最高,地点间差异显著,其中准两优527平均为7 492.3~12 209.2 kg•ha-1,两优293为6 984.0~11 679.5 kg•ha-1。产量构成因子和干物质生产量的地点间变化与收获产量一致,但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收获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收获产量与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正相关,而与每穗粒数表现为负相关。【结论】超级杂交稻存在适宜的种植区域,且在施肥量为135~225 kg N•ha-1的范围内,施肥量不是超高产栽培的限制因子。超级杂交稻的库容量大,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