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拉萨市1981—2016年冰雹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市年均冰雹日数虽然表现出小的波动,但是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夏季多发,以5月最多。冰雹灾害性天气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破坏性强,尤其可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气象部门应加强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做好人工消雹作业,降低灾害影响。  相似文献   

2.
付琼  张辉  何依遥  李林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16-7817,7860
2011年5月1日由于受冷空气及中低层切变影响,黔西南州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作业指挥员利用多普勒雷达的跟踪观测资料来分析冰雹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得出可能降雹的区域和地点,提前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降低冰雹灾害性天气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塔额盆地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华  曾伟  毛力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117-16119
利用塔城地区人工影响天气雷达站的探测资料以及Micaps系统提供的欧洲数值预报中心、T213物理量场资料、塔城站高空探测实况资料,对2010年6月10日发生在塔额盆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天气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启动机制;高空有强的冷平流,中低层为暖平流,上冷下暖,且高低空温差达33℃;水汽呈上干下湿型分布,中低层湿度明显好于高层,K指数高达30℃以上,沙氏指数降至负值,具备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条件。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冰雹云属于多单体雹云,降雹强度为软雹型,且过程持续时间长,期间共有4个对流系统分为4个阶段过境,并以4条路径分别影响塔额盆地。山区是塔额盆地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高发区、频发区,也是人工防雹重点区域。经实际工作验证塔额盆地人工防雹作业的雷达回波指标为云体回波强度达到或超过40 dBz、雹云回波顶高达到或超过6000 m、40 dBz强中心回波突破-6℃层高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以及雷达等非常规资料对2013年7月23日伊犁河谷昭苏地区发生的局地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发现:这次冰雹天气是由高空低涡、地面冷锋和地面雷暴小高压共同影响造成的,属于低涡冷锋型;地面冷锋、高空低涡为强对流发生的触发机制;降雹当日探空图反映不明显,没有大的不稳定能量,但存在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降雹主要是由孤立发展的强对流单体造成;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骤增和大值的维持与降雹强度及降雹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51—2009年瓦房店地区冰雹常规资料和冰雹灾情普查资料进行分析,利用MICPS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实况、卫星云图、雷达拼图,结合瓦房店地区的地形特点,对2014年5月20日发生在瓦房店地区的冰雹天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朝阳、丹东、沈阳是辽宁省冰雹多发地,而瓦房店地区是辽宁省冰雹灾害多发地之一;瓦房店地区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月,其次是9月。高空槽线、低层切变线天气系统造成的辐合上升运动是此次强对流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西南急流为短时强降水提供水汽,加大强降水的量级;"列车效应"是产生强降水的重要因素,促使冰雹、雷暴等短时强对流天气强度加大;地形、山脉迎风坡的抬升作用是此次冰雹天气发生的动力条件;背风波引起的上升运动,使河谷地区产生新的对流云,是该地区大面积降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发挥多普勒雷达监测和预警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对2013年8月1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出现的冰雹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雹的回波强度强,达≥60 dBZ,回波顶高≥12 km;回波形态特征上,冰雹常为块状对流型;“V”型缺口、有界弱回波区等都是冰雹的典型特征。为冰雹的临近预报和人工消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赵晓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56-13957
通过对1960 ~ 2000年影响聊城市降雹天气系统的分析,将降雹前500 hPa的天气系统进行分型;用降雹因子和单站要素因子建立历史降雹样本因子库,用相似离度方法制作了聊城市冰雹强对流天气精细化概率预报方法;并根据合成的4种环流型,计算实况资料分析场与历史观测场的相似离度,判定历史相似个例,实现冰雹预报精细化客观预报.  相似文献   

8.
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闽北一次春季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常规天气资料分析表明,低层西南急流控制下,低空强烈的减压、增温、增湿有利于热力和动力不稳定能量的积聚,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使上升运动增强和维持,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中气旋降雹过程,其组合反射率因子图像上强回波中心的最大值可达65 dBz以上,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图像上,降雹前降雹强单体对应的VIL都出现了明显的“跃增”现象,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提高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21年6月10—11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GFS再分析资料对海东地区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6月10日傍晚至夜间海东地区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以冰雹天气为主,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的特点,前期以降雹为主,后期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对流层和地面均有干冷空气入侵,这是触发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地层的地面辐合线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抬升机制;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回波有列车效应,在冰雹发生时段内回波强度强、回波顶高较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多且在强回波发展地区存在逆风区,说明维持时间较长且冰雹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19年4月26日18:00至27日00:00,成都市出现了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位于西部的都江堰市区出现降雹灾害性天气,对此次强对流天气形势、温江站探空数据和S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东部至甘肃西部的大槽东移并叠加高原分裂的短波槽是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冰雹发生前反映大气不稳定能量的各项热力和动力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其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状的对流单体的合并区域是冰雹的主要落区,强中心回波可达70 dBZ,回波的"穹窿"结构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跃增可作为冰雹降落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沈阳市苏家屯区冰雹特征分析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业》2015,(8)
冰雹是一种季节性显著、局地性很强的气象灾害,对农业、工业、交通、工程建设、旅游等各行业具有严重危害。冰雹产生于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既受大气环流影响,也与降雹区域的大气稳定度和地形地貌有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沈阳市苏家屯地区冰雹发生规律、冰雹天气系统和雷达回波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及如何减轻雹灾所应采取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方晓红 《农林科学实验》2013,(23):258-259,261
利用巴彦淖尔市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28次(2009--2013年)降雹天气雷达产品进行分析,归纳出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冰雹云的预警指标,并结合实际出现的降雹天气,总结了对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经验。发现冰雹云在平显上存在钩状回波、V型缺口、三体散射现象,中心强度一般在45-65dBZ,每块对流单体的面积一般在100-200km,冰雹云回波顶高(15dBZ)一般在10~16km,回波顶温度小于-40℃;由于地形的作用,表现为带状回波,或是离散多单体的强对流回波,有时排列成弧形。通过对冰雹云的判别总结出了相应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刘臣亮 《北京农业》2013,(6):128-129
根据2005年6月26日发生在奎玛地区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防雹指挥作业分析,比较准确地分析了此次强对流云的演变过程及发展规律,从而抓住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有利时机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成功地抵御了这次降雹概率较大的强对流天气。对防雹作业条件的分析和作业时机的把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潘志玲  王丹平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2):117-118,12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9年2月20—21日福建省三明市强对流天气过程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属于暖区降水,降雹类型为暖平流强迫型。西南急流为此次强对流过程提供水汽、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系统对强对流触发和维持有重要指示作用。对流云团回波特征明显,出现钩状回波、“V”型缺口和三体散射长钉。此次风暴单体强质心位于0℃与-20℃高度,利于雹胚发展,但对大冰雹增长不利。  相似文献   

15.
据1961~2010年资料统计,丰都县历年冰雹发生频率为46%,冰雹日数31d,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6d,最多年份达4d,各个年代发生频率接近。冰雹出现在3~8月,集中在4~6月,尤以4月最多。空间分布看,丰都冰雹主要出现在长江南岸山脉2侧及附近,为北岸山脉的周围。冰雹入侵路径一般沿着七跃山、方斗山、蒋家山、黄草山走向移动。对冰雹的防御措施,做好强对流天气的预测预警工作;因时因地制宜实施高射炮和火箭炮人工防雹消雹作业,最大限度减轻冰雹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对比分析了连云港地区8次典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强度达到45~55dBz和56~65dBz的冰雹云回波顶高度比强降水云回波顶高出3.7、2.6km;在降雹前30min左右,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最大值都高于65kg/m^2,而其他对流性天气最大值仅达到48kg/m^2;冰雹天气的西南气流层分布浅薄,对流层中部干燥,形成上干下湿的形势,有利于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强降水天气的VWP显示湿层深厚,对流层中下层大多为西南急流以及东南暖平流,为强降水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17.
利用赤峰市的CINRAN/CD型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体扫描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产品资料,分析了2012年5月20日发生在赤峰市松山区穆家营子镇的一次强降雹过程,发现在冰雹发生前后VIL值有明显的规律可循,这对冰雹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以及对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的及时发布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LD-2型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云地闪资料、FY-2E静止气象卫星云图资料、加密自动站和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动力学和物理诊断分析方法,针对2013年8月4~5日辽宁地区一次典型的极端性冰雹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辽宁地区的冰雹暴雨过程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来的西南向的暖湿气流和高空槽后,从贝加尔湖过来的偏北向的干冷空气共同作用带来的强对流天气。(1)降雹前辽宁地区低层存在很强的暖平流,高低空温差大,T850-T50030℃,有很好的热力不稳定条件;(2)200 hPa的"V"型高空急流和500 hPa的西北中空急流带来干冷空气,与地面的辐合线相互耦合,形成有利的高低空动力不稳定配置条件;(3)降雹前CAPE值明显增大,增幅达到2000 J/kg以上,CIN减小使对流更易触发,位势不稳定能量加大,提供了能长时间支撑雹块的上升气流,为过冷水滴的碰撞增长提供有利条件,有助于大雹块的生成;(4)0℃层和-20℃层分别在600 hPa和400 hPa之间,保证了在云中存在较厚的过冷却水滴区,有利于雹块撞冻增长;(5)云中冷区超过暖区的两倍,保证了所形成的雹块在下降过程中不被融化;(6)通过中尺度分析,850 hPa切变前部,500 hPa中空急流和850 hPa低空急流相重叠的位置的后部,为此次冰雹落区,而高低空急流相重叠前部为强降水落区;(7)高空槽前产生强对流天气时,西部山区地形的热力环流和动力强迫局地触发形成降雹的初始回波,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使局地强对流发生,入境积云的发展更强烈,有利于发生冰雹天气,而强降水天气多发生在中部平原地区;(8)暴雨中心在雹灾中心的位置更偏东偏北的地区;(9)降雹过程中正闪峰值在冰雹开始之前近半个小时左右,所以正闪比例的大幅提高对冰雹的产生有一定指示意义,而当负闪比例很高时易产生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天气学、物理量计算等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冰雹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阜新地区降雹天气形势分类归结为高空槽型、高空涡型、西北气流型和横槽型4个类型。平台通过程序代码建立有短期、短时、临近预报模式的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判断天气类型,利用micaps实时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和观测资料数据中的5个降雹物理量因子提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因子指标判断,因子指标代入降雹判别方程,自动运算、自动判断是否有冰雹发生。通过阜新地区冰雹预报平台的建设,使预报员增强了对降雹天气的理解和预报冰雹的能力,提高了对降雹天气的预报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冰雹的调查资料 ,统计分析了雅安地区冰雹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分布及区域性特点 ,以及降雹与气温、风速、降水量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做好冰雹天气的预报服务和人工消雹防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