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四师六十三团近几年发挥地域偏远、土地肥沃、有天然隔离区的优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开辟了一条团场致富、职工增收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发展,玉米制种已经成为我团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我团这几年的制种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宜我团土壤、气候特点的玉米制种技术。1 品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玉米是我省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科植面积667500hm2左右,居旱地粮食作物之首。近几年来,各地在大力推广平展型杂交玉米的同时,积极试验。示范、推广紧凑型玉米,取得了可喜进展.本文在概述示范、推广工作成效基础上,着重对贵州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问题予以介绍,以期生产上应用参考.1贵州紧凑型玉米示范推广效果紧凑型玉米,一般是指相应以上的叶角度小于25,叶片上冲挺立型杂交种。这类玉米由于株型紧凑,群体结构合理,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可以通过加大台度,提高叶面积指数,增强田间光合势,从而获得较大的光能利用率,光合产物积累多,加之根系发达,耐肥抗倒,因而能够比平展型杂交玉米增产。贵州紧凑到玉米的栽培,在生产上示范以来,种植面积迅速发展.全省1990年组织品种区域试验,199]年开始生产示范,5年来的种植面积,相当于开始推广平展到杂交玉米10年的速度。据各地验收,紧凑型杂交玉米均比平展型杂交玉米增产,一般增产14%-44%。普遍高于全省玉米平均单产.最高0.06hm’单产达到796.8公斤。在不同生态环境和耕作栽培条件下种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紧凑型玉米已在贵州70多个...  相似文献   

3.
1 玉米种子室内种子检验发芽率达到国标以上,而大田生产却出现缺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1.1 缺苗原因 1.1.1 种子本身原因 虽然室检发芽率达到国标,但种子发芽势低。常见的原因是播种了陈种子活力低、顶土力弱、田间出苗慢、出苗间隔时间长,出苗不整齐,严重的不能出土长成正常植株。  相似文献   

4.
正选择适合冬季种植的早中熟玉米品种,于10月下旬开始集中育苗。播种前先晒种1~2天以提高种子活力,育苗地选择向阳富含有机质的地块,稀播培育壮苗。于11月底约3~4片真叶时,分级带土移栽定植。定植前土壤整成畦宽80厘米、沟宽20厘米、沟深20厘米的条状畦,双行定植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约4450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以后每3~5天结合浇水加少量尿素施薄肥,约2~3次。  相似文献   

5.
农四师六十七团属于大陆性北温带半荒漠气候区。地势开阔、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冬春长、夏季炎热、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全年无霜期130-199d,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943.5h,年平均降雨量225.7mm,年平均气温9.3℃,≥10℃的有效积温3400℃左右,为杂交玉米种营造了良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六十七团从1998年开始进行玉米制种,至今制种面积已达466.7hm^2,生产的玉米种子色泽好、种籽饱满、纯度和发芽率高,并创造了单产620kg/667m^2的高产记录,现将其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六十六团良繁场是农四师玉米制种繁育基地,制种玉米单产可达500kg/667m2,其中高产条田单产突破600kg/667m2,现将其制种技术总结如下。1选地选择中高肥力田块是制种玉米获得高产的基础,制种田应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排灌方便、肥力较好的地块。  相似文献   

7.
我国玉米杂交种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潘才暹 《作物杂志》1992,8(1):15-17
我国玉米杂交种的发展史与欧美相似,都经历了由品种间杂交种过渡到自交系间的杂交种;由应用双交种到推广利用强优势制种产量较高的单交种两个主要阶段。一、单交种的利用,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践告诉我们: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玉米单交种的利用,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大幅度增长。1908年美国开始进行玉米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到80年代单交种占玉米播种  相似文献   

8.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产业因高附加值而成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玉米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宋维民  丰光 《种子世界》2012,(10):16-17
进入21世纪的10年间,受密植和国外品种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玉米育种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口持续增长要求不断地提高玉米生产能力,多元化用途也要求有更多优质专用的玉米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要求不断地提高育种水平.同时,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玉米育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技术在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育种者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得玉米育种成为传统和科技并举的新型学科.  相似文献   

10.
在未来10年中,下列研究可能成为玉米育种的优先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1.
玉米健壮素是一种复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能改良玉米株型和群体结构,增强抗倒能力,适于玉米的高密度栽培生产。淮阴农科所对不同品种(苏玉一号、二号),不同播期进行喷洒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玉米健壮素在高密度下增产效果显著,高秆春玉米5000~5500株/亩,夏玉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以玉米秸秆为主料的赤松茸栽培基料的制备条件。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玉米秸秆新鲜程度、破碎程度、栽培基料处理方式以及栽培基料含水量对赤松茸生长的影响。然后采用均匀设计优化栽培基料中主料(玉米秸秆)与辅料(稻壳、木屑、麸皮)的比例。结果表明:新鲜秸秆和干燥秸秆对赤松茸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切断碾压秸秆比粉碎秸秆的生物转化率高,但两者在营养生长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堆积发酵和不发酵对赤松茸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基料含水量为65%和70%时,对赤松茸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回归分析得生物转化率方程:Y=(0.2283+1.6970A+2.0280C-1.1132A2-10.7559C2)×100%,稻壳比例(A)和木屑比例(C)对生物转化率有显著影响,麸皮比例(B)影响不显著。当使用新鲜或干燥的秸秆并做切断处理,主料与辅料按玉米秸秆:稻壳:木屑:麸皮=1:0.762:0.094:0.05配比,调节基料含水量至65%~70%,配料后堆积发酵3天,该条件下生物转化率平均为97.5%,出菇时间平均为48天。该玉米秸秆栽培料配方简单,适用于赤松茸的栽培。  相似文献   

13.
野生类玉米种质导入栽培玉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野生类玉米种质导入栽培玉米的研究进展赵晓俊,李德森,张玉玲(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300071)美国农业部拟定90年代发展玉米生产的研究项目中,首先提出了扩大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利用问题,特别是注意对玉米的野生近缘种类玉米和摩擦禾属的研究和利用。我国70年代...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其产量高、品质好、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并且在我国北方地区弥补了小麦种植之前的空白期,充分利用了夏季至秋季良好的光热条件,其产量对于国家粮食储备至关重要。玉米栽培后的田间管理好坏,直接制约着玉米产量的多少。田间管理需要细致用心,包括松土、保湿、去杂草、防治病虫害等多方面重要工作内容,为了提高玉米产量,从玉米栽培的田间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鲜食玉米的栽培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早熟鲜食玉米在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营养价值极高 近年来,鲜食玉米受到广大城乡居民的普遍青睐,种植面积愈来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富含各种营养成分,且品种类型齐全,能够满足人们不同口味的需要.鲜食玉米主要包括粘玉米和甜玉米两种类型.粘玉米因品种和颜色不同可分为五彩粘玉米、黑珍珠粘玉米、脆皮粘玉米等.甜玉米又叫水果玉米,包括普通粘玉米、超甜玉米和加强甜玉米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旱地玉米高产栽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饲兼用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20多万亩。为提高玉米产量,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组织实施南宁市科委下达的《旱地吨粮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项目,  相似文献   

17.
鲜食甜、糯玉米又称蔬果玉米,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俏销。与普通玉米相比,甜玉米、糯玉米不仅鲜嫩香甜,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特别是受到中高档宾馆饭店的青睐,成为餐桌上一道新型佳肴。  相似文献   

18.
宋修海 《作物杂志》1989,5(2):17-17
我们自1985年以来进行了玉米平菇间作试验,获得了玉米亩产700公斤,平菇亩产2500公斤,亩纯收入3000元的经济效益。除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好,水源充足,排涝灌溉方便的地块外,更主要的是要选对路的玉米品种和平菇品种。玉米选用  相似文献   

19.
1试验目的 根据灌区不同株型玉米,鉴定各参试杂交种在不同密度下的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及适应性,为生产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玉米简化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玉米栽培史的发展以及生产实际,指出玉米简化栽培管理技术与玉米育种技术要进行有机结合.强调关注玉米简化栽培管理技术,并提出该项技术的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