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区三十五年来旱粮生产的兴衰情况,对如何发挥我区旱粮生产优势,搞活经济,加速农民致富,谈四点看法。 一、我区旱粮生产的现状 解放以来,我区旱粮生产发展缓慢。1950年旱粮播种面积91.81万亩,总产10,713万斤,占粮食总产的8.2%。1973年旱粮播种面积180.07万亩,总产41,540万斤,占粮食总产的14.48%,为1950年的3.5倍。当时旱粮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旱粮下田,大力发展了稻秋薯、稻秋大豆,每年达12—20万亩;二是旱粮单产大幅度提高,1973年旱粮单产230.6斤,比1950年单产提高112.3%。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区旱粮播种面积和总产急剧下降,1979年旱粮总产下降到24,076万斤,其后还继续下降;1983年旱粮播种面积下降到86.49万亩,总产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现状 红薯、大豆和玉米是零陵、郴州地区(下简称湘南)主要旱粮、饲料作物。据统计,“七·五”前期(1986年—1988年,下同)年平均种植面积140.6万亩,占本区同期旱粮种植面积的79.9%;总产1.55亿公斤,占同期旱粮总产的84.2%。“七·五”期间,三种作物种植面积均比“六·五”后期(1983年—1985年)有所扩大,其中红薯种植面积80.3万亩,大豆44.8万亩,玉米15.5万亩,分别比“六·五”后期扩大0.7%,  相似文献   

3.
一、两县旱粮生产概况 安乡县位于洞庭湖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而其中主要又是水稻,占粮食总产96%。旱粮作物以蚕豆为主,1984年全县旱粮面积18.34万亩,其中蚕豆18.08万亩。旱粮总产所占比重小。 慈利县地处湘西北部山区,武陵山脉东部边缘。全县耕地65万亩,常年种植旱粮面积20万亩,占耕地31%,占粮食作物面积的40%。旱粮以小麦、红薯、玉米、大豆为主。1984年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研究完成功和大面积生产应用,是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水稻大幅度增产开辟新的途径,把水稻生产推向一个新的水平,为我国粮食增产起了巨大作用。据我省1976年至1982年6年累计种植水稻1.48亿亩,其中杂交稻4020万亩,占27%,增产谷24.6亿斤,占同期水稻总增产数的56%。1983年我省农业生产多灾之年旱粮作物均受灾减产,只有水稻增产,其中杂交稻又获丰收,约增产3.56亿斤,起了以丰补歉,以水作补旱作的作用。这说明了杂交水  相似文献   

5.
1957年江西省大豆种植面积达456.2万亩,总产3.36亿斤。其中秋大豆面积321.1万亩,产量2.41亿斤,分别占全省大豆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0.4%和71.7%。六十年代以来,由于重稻轻豆,以稻压豆,发展双季稻,使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秋大豆面积急剧下降,每年种植面积不到100万亩。1984年全省大豆总面积198.3万亩,总产量2.7亿斤,人均占有量由1957年的18斤,下降到8斤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每年需要从外省调进大豆500多万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省棉花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从1949年到1978年,棉田面积由388.8万亩扩大到878万亩,单产由16.6斤提高到107斤,增加90.4斤,总产由56.2万担提高到948.95万担,增加892.76万担。1979年棉花面积880万亩,总产1050万担,单产119  相似文献   

7.
我省地处中原,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历史上是全国大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早在三十年代,我省大麦种植面积就达1384.5万亩,总产21.699亿斤,分别占当时全国大麦面积和总产的14.12%和13.32%。但到五十年代,我省大麦面积急剧下降为689万亩,总产7.19亿斤;七十年代我省大麦面积再度下降到274万亩;近两年基本保持在220—250万亩,总产5亿斤左右。我省现在的大麦生产水平与解放初相比,面积减少三分之二,总产减少三分之一,单产提高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南宁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面积和总产占油料作物的首位。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左右,是自治区重点花生产区之一。 建国以来,花生生产发展缓慢,单产低而不稳,长期徘徊在100斤上下。1949年,面积33.7万亩,总产36391担,平均亩产108斤。1979年面积扩大到52.3万亩,单产119斤,30年间,面积增加55.19%,单产仅  相似文献   

9.
(一)我县从东到西长180华里,从南到北100华里,大部地区是江汉平原,东西是滨湖区,北面是丘陵地带。全县总人口91万。现有耕地205万亩,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杂粮、油料次之,种植面积约各占三分之一。解放十年来,棉花面积是逐年扩大,产量是连年上升,植棉面积由1949年45万亩扩大到64万亩;单产出12斤(皮棉下同)提高到106斤。总产量由540万斤提高到6,784万斤。1959年比1949年增长11倍半。  相似文献   

10.
盐城地区位于淮河和苏北里下河下游,东临黄海,673万多人,集体耕地843万亩,每个农业人口平均1.34亩。其中棉田257万亩,占集体耕地面积的30%。建国以来,我区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棉产量不断上升。1978年,粮食达到45.83亿斤,年亩)~888斤,总产比1949年增长2.33倍,基本做到了自给,稍有储备。棉花生产发展较快,1949年,棉田面积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叙述1977年以来,我国花生生产发展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一、总产量增长主要靠单产提高。 1949年,我国花生种植面积1881.6万亩,平均单产135斤,总产2536.4万担。至1984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3632.2万亩,单产265斤,总产9630.4万担。建国35年间,面积扩大了93%,单产提高96%,  相似文献   

12.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  相似文献   

13.
一 娄底地区旱粮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旱粮种类繁多,栽培经验丰富。解放初期,除小麦、红薯、大豆等大宗旱粮产品外,谷类作物中还有大麦、燕麦、玉米、高梁、(禾参)子等;豆类作物中还有绿豆、豇豆、豌豆等;共它还有马铃薯、荞麦等。 建国以来,旱粮生产有所发展,共中红薯、小麦发展较快。1950年全区旱粮作物播种面积75.24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0%,总产8628万斤,占粮食总产的12.41%,平均  相似文献   

14.
建国三十六年来,我省茶叶生产与销售均有很大发展。茶园面积由解放初的70万亩发展到270万亩,增长约2.9倍;年产量由13.2万担发展到200余万担,增长约14倍;单位面积产量由亩产干茶35斤提高到100斤左右,增长约1.9倍;年外销量由7.5万担发展到80余万担,增长约10倍。现在,我省茶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英山县在总结群众固有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从1974年开始,逐年扩大红薯(甘薯—下同)地间作芝麻的面积,夺得了粮油双丰收。1979年全县47100亩红薯地,间作芝麻36000亩,占红薯种植面积的76.4%,实收芝麻78.5万斤,红薯9770万斤,与1978年比较,在红薯芝麻单作种植面积没有扩大的情况下,红薯总产增加72.3%,芝麻总产增加27.4%,与推  相似文献   

16.
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北与山东省接壤,境内有丘陵也有平原,常年种植花生20万亩左右,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经济收入,夏花生面积由1984年的6万亩,扩大到1985年的12万亩,全县85年25万亩春夏花生,平均亩产536.0斤,总产1.34亿斤,分别比84年增长0.94%和24.4%。  相似文献   

17.
道县总人口58.7万,其中农业人口49.7万,总耕地面积56.7万亩,其中水田39.8万亩,旱土16.9万亩,旱土占耕地面积的29.8%,是零陵地区旱土比重较大的县之一。农业人口人平耕地1.14亩。宜农可垦荒地14万多亩。198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4万亩,单产301.0公斤,总产25.1万斤,人平粮食427.8公斤。农业生产总的情况是集约的水田,粗放的旱地。1988年水稻亩产359.0公斤,旱粮只111.7公斤,不及水稻的1/3,比全省旱粮平均亩产低11.3%。  相似文献   

18.
1986年,我省旱粮播种面积1324.2万亩,单产126.3公斤,总产167.2万吨,旱粮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占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的16.9%和6.35%。播面和总产分别比1978年减少631.3万亩和45.5万吨。  相似文献   

19.
一、我区花生种植品种的演变历史及现状 花生大约在光绪年间由山东传入我区,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省之首。据1985年统计,全区种植面积45.4万亩,总产67,347吨,总产值6,800万元。在经济作物中面积占21.5%,产值占31% ,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解放前主栽品种为老爬蔓、老鸦窝,单产长期徘徊在百斤左右,1949年全区种植面积5.72万亩,总产4627.48吨.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领导下,花生生产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全省山地和丘陵约占90%,平原仅占10%。热量资源丰富,≥10℃的积温达5000—7000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自东南的1000mm向西北递增至2000mm。由于地势复杂,形成了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农业耕作制度。 本省大豆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品种类型多,但历来生产水平较低。据1949—1984年统计,每年大豆种植面积75.0—136.7万亩,单产61—165斤。其中春大豆种植面积30.72—74.8万亩,单产60—186斤,而秋大豆分别为28.9—82.7万亩和41—155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