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赣州市正在大力推进“一大四小”绿化工程,而通道绿化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道绿化树种的选择,关系到绿化效果的快慢、绿化效益的发挥及绿化工程的成败。因此,通道绿化树种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考虑使用价值和配置效果。本文主要阐明通道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在赣州市通道绿化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改变当前现状。丰富通道绿化树种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绿化树种的选择与规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承德市绿化树种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承德市绿化树种的规划原则,提出了承德市绿化树种的骨干树种为油松、侧柏、银杏、月季、山杏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苏州市205个道路绿化植物群落的抽样调查,发现城市道路绿化树种达140余种,其中有123种绿化常用树种。在此基础上.统计道路绿化各常用树种频度、丰度以及各绿化植物群落的加权平均树种数等生态学指标,对苏州城市道路绿化树种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城市道路绿化树种应用的若干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赣州市城区绿化树种的选择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赣州市城区绿化树种种类较少,尤其是乡土树种种类少、数量少的现状,根据赣南的实际情况和具有丰富的亚热带树种资源的特点,为丰富赣州市城区绿化树种、提高城区的绿化品位,对赣州市城区街道和公园绿化树种选择的基本要求、适宜选择的乡土绿化树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造林绿化树种资源调查研究是当前石灰土分布区造林和溶洞风景区绿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在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初步选择了适宜浙西北石灰土分布区自然条件的280个造林绿化树种,分析了树种资源的基本特点,并根据造林目的、用途把造林绿化树种划分为5类,即(1)用材树种,(2)经济果木树种,(3)薪炭树种,(4)防护树种,(5)特种用途树种。最后,提出了树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西钦州市城区25条主要道路的绿化树种进行现场勘查,统计出钦州市道路绿化树种有98种,隶属44科78属。结合钦州市道路绿化树种应用现状,对道路绿化树种组成、主要观赏特性、配置模式、应用频度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老城区道路绿化改造、丰富树种资源、确定骨干树种、合理配置树种等建议,旨在为广西北部湾钦州市道路绿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乡土树种在生态园林绿化中的优势和现阶段我国生态园林绿化运用乡土树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乡土树种在生态园林绿化中的运用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通地区金叶垂榆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城镇绿化树种单一,彩叶绿化乔木树种成为城乡绿化中的点缀佳品,大通地区引种金叶垂榆可为城镇绿化苗木增加了一个新品种,本文介绍了大通引种的金叶垂榆的物候期、生长情况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澂江县历年来的道路绿化树种单一,景观单调,常绿树种比例偏低。针对本县道路绿化中存在的问题,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道路绿化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道路绿化种选择的原则,一是适地适树,二是树种多样性,三是远期近期相结合,四是生态效益的延续。本文在对澂江县城区道路绿化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澂江县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应对措施,从原因剖析入手,立足于现实。本文主要阐明县内行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提出了改变当前现状,丰富县内道路绿化树种的对策和建议,并对道路绿化树种的规划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吉林市居住区树种和树种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结合已有的基础资料,试图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提出适宜吉林市居住小区绿化美化的优良树种,包括基调树种3种,骨干树种12种,一般树种40种,潜在价值树种20种;并且详实阐述了吉林市绿化树种的综合评估法,为吉林市绿化树种评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差异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体琼  吴崇友  张文毅  袁文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62-4363,4393
通过分析国内外生态农业在产生背景、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阐述了国内外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国外生态农业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黔东南州1997~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运用Origin 7.5软件对黔东南州1997~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拟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黔东南州2008~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黔东南州人均生态足迹由2008年的1.227943hm^2升至2020年的2.458619hm^2,年均增长率达到8.35%,增长速度较快;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08年的0.957124hm^2降至2020年的0.945817hm^2,年均下降率为1.18%,相对下降缓慢;生态赤字由2008年的0.270819hm^2扩大到2020年的1.512802hm^2,年均增长率达到38.22%,上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规划藏北草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草地资源,保证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西藏北部那曲县高寒草地2009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那曲县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484 63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08531 hm2,人均生态...  相似文献   

14.
袁欢  郑钦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6-15808,15811
在生态足迹模型基础上,运用“能值一生态足迹”模型计算重庆市2004~200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并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协调系数,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动态分析与评价。计算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持续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呈快速增长,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存在小幅波动,现有的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夹皮沟金矿开采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松花江上游夹皮沟金矿开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The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对金矿开采区土壤中Hg、Cu、Zn、Pb、Cd、Cr、Ni等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单因子和复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其中28个采样点的Hg平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为464.6,达到极度生态危害程度,Cd平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为140.8,达强度生态危害程度,其余元素均未达到轻度生态危害的上限标准,7种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依次为Hg>Cd>Pb>Cu>Ni>Cr>Zn.同时,28个采样点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37.6,属于很强生态危害,为最高级别,其中,7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于600,属于很强生态危害,8个采样点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介于300和600之间,属于强度生态危害,其余为中度和轻度生态危害级别.在7种重金属元素中,Hg元素对区域生态风险的贡献率最高,是构成潜在生态风险的最主要因子.这与金矿开采以及长达190年的混汞提金工艺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为了拯救正在不断退化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游客认清他们在旅游过程中所享有的生态权利和必须履行的生态义务。首先从游客的生态权利和生态义务的概念出发,具体阐述了游客应享有的生态权利和必须履行的生态义务,概括了保证游客享有生态权利和履行生态义务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游客的生态权力和生态义务是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的统一体。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也没有脱离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空间布局与构建。在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提取生态源地, 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苍南县潜在的生态廊道, 并与现存生态廊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苍南县东北部平原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和面积均较小, 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道路和河流是境内主要的生态廊道, 廊道连通性较低, 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均较小,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在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山区, 生境良好, 生态斑块面积较大, 但是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较少, 斑块之间连接度低, 廊道连通性差。通过分析现存生态廊道诸多问题, 从道路廊道、河流廊道、绿带廊道出发, 优化和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廊道, 实现生态廊道功能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8.
采样测定了福建省6市郊区的污水、污染土壤和污染作物的7个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相关和偏相关统计分析,阐明重金属元素在农田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富集和归宿,以及它们通过食物链可能产生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威海市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姿  娄安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9-5141
利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威海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威海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为3.967、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10、人均生态赤字高达3.157,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运用多指标综合预测法进行了动态评估,对威海市未来人口、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进行了预测。测算了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人均生态协调系数和生态承载缺陷度指标,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威海市综合发展水平。研究表明,未来几年威海市人均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最后按威海市发展的具体状况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态赤字的建议,力求为相关管理部门规划管理和威海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天山-帕米尔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在中国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屏障作用,但近30 a来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展基于自然及人为压力状态下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以及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山-帕米尔地区作为研究区,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选取20个关键指标,对天山-帕米尔地区1990—2018年的生态安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天山-帕米尔地区区域生态安全的分布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不同市(县)的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1990—2018年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处于Ⅲ级及以上的面积占比始终在60%及以上,2010年达80%,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显著;其中有5个因子对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的影响较为稳定,其他各因子的影响各有差异;3个子系统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响应、压力、状态,状态指数和压力指数变化趋势相似。【结论】天山-帕米尔地区生态安全状况逐步向好,但也存在一些生态破坏的现象。其中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生态安全状态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