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Ⅱ优航2号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构成因子中,以有效穗、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高产栽培技术上要主攻有效穗和穗粒数,在足穗、大穗基础上,增粒增重,从而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2.
利用DPS数据统计软件,对Ⅱ优航2号的6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以及Eberhard and Russell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对Ⅱ优航2号产量的作用最大,结实率和穗实粒数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高产栽培策略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笔者还对该组合的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Ⅱ优航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都优于对照,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迟熟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不同穗粒结构杂交稻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穗粒结构不同的杂交稻汕优63、Ⅱ优838、丰两优四号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3个品种参加区试的产量构成,进行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4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汕优63,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37.3%和38.1%,提高结实率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4.1%;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Ⅱ优838,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对增产的贡献率为62.2%,提高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为26.2%;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丰两优四号,高产栽培增产的主要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49.2%和44.8%。可见,穗数多、每穗粒数中等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与每穗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穗数中等、每穗粒数较多的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同时提高每穗粒数;穗数较少、每穗粒数多的大穗型品种高产栽培的增产因素是提高有效穗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中浙优1号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伟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0):232-235
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一定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超级稻Ⅱ优明86的高产结构特征,根据2006~2012年131套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结构,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9.02%,穗粒数为27.27%,千粒重为11.92%,结实率为8.37%。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分别为52.33%和46.68%。总粒数对库容量的贡献率为91.68%,千粒重为11.92%。库容量对产量的贡献率89.44%,结实率的贡献为8.37%。说明Ⅱ优明86的高产、超高产的关键是应培育多穗大穗,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粒数,扩大库容量。  相似文献   

6.
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帆 《中国种业》2017,(10):47-49
通过对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凤大麦7号产量构成因素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顺序为:有效穗数最高茎蘖数基本苗千粒重穗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基本苗最高茎蘖数千粒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云南省生态环境及当前的种植条件,凤大麦7号高产栽培策略应以提高有效穗数为主导,有效穗数的提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基本苗,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等措施来实现,对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不能一味追高,应注意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发展,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黔优88品种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栽插1.3万穴/667 m2的密度表现较佳,与当地常规栽培密度0.8万穴/667 m2比较,能协调群体的产量结构,增加其有效穗和穗粒数,达到保粒增穗促高产,有效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8.
糯小麦因其独特的品质特性而在食品加工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但其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却鲜有研究,制约了该特种小麦的生产。2010年11月至2013年6月连续3个生长季,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通过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处理,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不同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特征,以明确高产群体的产量结构及群体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扬糯麦1号≥8000 kg hm–2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三要素特点是每公顷520~550万穗、每穗43~46粒、千粒重32~37 g。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的2.3~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和乳熟期的最适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为6.2~6.5和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 000~11 600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以上,适宜粒叶比达0.36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以上。高产群体各生育时期LAI值、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叶比均高于中高产群体(7500~8000 kg hm–2)及中产群体(7500 kg hm–2)。3年中扬糯麦1号均达到高产指标的小区具有以下特征:基本苗为225×104 hm–2,总施氮量为240 kg 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1∶2∶2。  相似文献   

9.
以旱稻277、郑旱6号、鑫两优212、郑旱9号和郑旱10号5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模拟种植户大田管理条件,测定产量相关性状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合开封市栽培的高产、优质直播水稻品种。结果表明:品种不同,水稻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均不同,郑旱10号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小区产量最高,分别为443.25万穗/hm2、88.9%、31.4 g和592.29 kg,鑫两优212穗粒数最多,为115粒。综合产量性状指标,选取表现优异的两个品种:郑旱10号和鑫两优212,进入下年度直播水稻试验。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Ⅱ优航1号进行秧苗4叶期喷施多效唑浓度、移栽期、插植密度、施N量、施K量5项农艺措施进行研究。对Ⅱ优航1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和各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穗数对产量作用最大,每穗粒数、结实率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较低。建立产量与5项农艺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多效唑浓度、移栽期、密度、施N量。并经微机模拟,其高产栽培[措施是:多效唑浓度为718.7~783.1mg/kg,移栽期为7月10—12日,每公顷插25.52~26.78万丛,施纯N 166.8~176.5kg、K2O 122.4~134.1kg。  相似文献   

11.
超级稻新组合II优航2号产量结构及增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PS数据统计软件,对II优航2号的6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以及Eberhard and Russell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穗数对II优航2号产量的作用最大,结实率和穗实粒数对产量也有较大影响。高产栽培策略是在确保足够有效穗的前提下,适度促大穗,提高结实率。笔者还对该组合的丰产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II优航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都优于对照,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迟熟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2.
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662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优662的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且与穗宾粒数、千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稳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两优662产量直接贡献最大,结实率通过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间接贡献较大。可通过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来增加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1993 ̄1995年不同麦区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在小麦合理群体基础上,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穗率、提高光合生产效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杭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  相似文献   

14.
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川江优3号的选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选育超高产优质杂交稻品种成为育种家的共同目标。川江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江育F32A与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蜀恢527配组育成的超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川江优3号,该组合国家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9.44 t/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米质达国标3级,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川江优3号两年国家区试试验结果,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分析了其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回归和通径关系、生物学特性,提出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川江优3号产量的主要因素。川江优3号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在合理密植,保证一定有效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实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以7个籼粳杂交稻和两个杂交籼稻品种为材料,调查分析两种类型杂交稻的群体特征、产量及其结构等,探讨不同类型杂交稻在烟后种植的群体特征和产量表现,筛选出生产上最佳推广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茎秆粗壮,株型较紧凑,叶色浓绿,抗倒性好,穗型大、穗粒数多,着粒密,落色较好,但分蘖力弱、有效穗少,稻曲病与根腐病抗性较弱;籼粳杂交稻产量显著高于杂交籼稻,值得重点示范推广的品种有甬优1540、浙粳优1578、甬优7850和甬优17。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优航1号是应用航天育种方法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2005三年推广面积为26.67万hm2,累计增产粮食1.2亿kg。该组合具有产量潜力高、米质较优、苗期耐寒性较好、抽穗期耐高温、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适应性广、再生力强等特点。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和广西区品种审定,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组合之一,还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重点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组合。着重介绍Ⅱ优航1号的推广应用,主要植物学特征与产量结构,同时也介绍了它在各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6.67、66.67、666.67hm2高产示范片的产量表现和抗性、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及倒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直播条件下行距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的影响,以3种穗型粳稻品种通禾833、铁粳7号、沈稻506为试材,研究了直播粳稻在5个不同行距水平下的产量以及乳熟期(齐穗期后25 d)、蜡熟期(齐穗期后40 d)2个倒伏敏感时期水稻茎秆及穗部的物理性状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行距通过影响直播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行内、行间竞争关系,从而影响植株的物理性状和形态特征,改变群体结构,最终决定直播稻的产量和倒伏性状。通禾833在22.5 cm行距下产量最高,但随着行距减小,有效穗数、结实率降低,产量降低,且在低行距下弯穗型品种行间竞争激烈,造成群体郁闭、长势差、节间抗折力降低,从而易发生倒伏;铁粳7号17.5 cm行距下产量最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强;沈稻506在行距20.0 cm时,协调了行内、行间的竞争,个体长势优良,群体结构合理,使其高产、抗倒。总之,过宽、过窄的行距分别加大了行间、行内竞争,从而影响植株个体长势及物理性状、群体结构,进而影响直播稻的产量及抗倒伏能力。因此,弯穗型品种应选用稍大行距(22.5 cm)、直立穗型品种选用稍小行距(17.5 cm)、半直立穗型品种选用中等行距(20.0 cm),通过协调行内和行间竞争,保证足够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较高的结实率,提高植株抗折力和基部节间弯曲力矩,构建合理植株个体形态和群体结构,以达到高产、抗倒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高产(15 t hm-2以上)群体产量进一步提高难度大,产量挖潜途径不明确的问题,采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产量性能参数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在4年52点次高产(15 t hm-2以上)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品种密度试验,研究增密对不同品种群体产量性能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决定高产(15 t hm-2以上)群体产量的主要因素。实现15 t hm-2以上群体的产量结构为:穗数(7.08~9.60)×104穗,穗粒数477~654粒,千粒重324.7~388.7 g,穗粒重168.9~234.0 g。其合理群体结构衡量指标是LAImax在6.5以上,平均LAI在5左右,收获期LAI在3.5以上。高秆大穗型品种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7 500~75 000穗 hm-2,每穗610~640粒,千粒重380 g左右,单穗粒重220~240 g,产量大于15 t hm-2;株高适中的中小穗型品种,理想产量结构是: 75 000~97 500穗 hm-2,每穗520~600粒,千粒重340~355 g,单穗粒重180~220 g,产量在16.5 t hm-2以上。密度增加促进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和单位面积总籽粒数(TGN)的增加进而提高产量,但增密后平均净同化率(MNAR)降低导致穗粒数显著降低并限制了TGN的提高潜力。通过增密为主的结构性挖潜,使得群体功能的增益大于个体生产性能的降低,实现高产(15 t hm-2以上),属于“得失性补偿增产”;在优化群体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个体生产能力,突破个体库容降低的限制,进行功能性挖潜,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的“差异性补偿增产”,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贵丰一号小麦高产栽培的研究,明确了该品种的适宜穗数范围(净作)为25-28万/667m^2,由于单位面积穗数较为稳定,与产量相关不显著,要夺取高产,应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降低群体,主攻单产,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光合生产力,扩大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最统筹兼顾这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产量与经济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贵州省2006年引进的水稻新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对8个品种的产量作对比分析,并对其主要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新品种中优63与对照品种有显著差异性,单产为676.2kg/667m^2,较Ⅱ优838(ek)增产15.1%;Ⅱ优7954、T300次之;川丰6号略高于对照;川香优5号显著低于对照品种,较ck减产15.9%。中优63、Ⅱ优7954、T300与Ⅱ优084、国丰1号、川香优5号品种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性;其余各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18^*),实粒数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768^*),株高、实粒数与产量呈一定的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一定的正相关。从各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可知,与产量相关最密切的是有效穗(r=0.818),其次是株高(r=0.517)、实粒数(r=0.405)。因此,产量性状的协调改良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