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416-A”回归最优设计研究Ca(NO3)2?4H2O、KNO3、NH4H2PO4、MgSO4?7H2O对水培白菜的产量效应。数学模拟建立了四种肥料与白菜产量的回归方程:y=97.808-4.337x1+3.445x2-2.690x3+8.299x4-6.894x1x2+17.331x1x3-7.389x1x4-3.191x2x3+6.364x2x4+0.063x3x4-9.629x12-17.150x22-17.915x32-24.066x42。经检验回归关系显著,并对回归系数进行了检验。从回归方程可得:MgSO4?7H2O对产量以直接作用为主,其次为Ca(NO3)2?4H2O、KNO3和NH4H2PO4。Ca(NO3)2?4H2O与其它三种肥料均有交互作用,其中与NH4H2PO4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从产量效应回归关系优选出配方浓度为:Ca(NO3)2?4H2O:971mg/L;KNO3:931mg/L;NH4H2PO4:204mg/L;MgSO4?7H2O:581mg/L。采用回归最优设计结合水培研究肥料效应精确可行。  相似文献   

2.
《山东蔬菜》2007,(3):15-16
一、品种选择以密刺类型的品种为主,如目前种植较多的津春3号,津优2号、3号、津绿3号、新世纪、津杂2号、4号等。  相似文献   

3.
黔白2号大白菜新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芹  王谋强 《种子》2001,(4):52-53
黔白2号是由贵州农家品种“包头青”及省外引入品种“河头早”中选育出的两个自交不亲和系b85-3-1-5-9-3和f91-2-8-11-6-8互为父母本配制而成,生育期77d(d),外叶深绿,叶面皱缩刺毛稀少,叶球高桩叠抱、浅绿色、球形指数2.59,叶帮比1.0,净菜率71%,单球重量1.1kg,平均每667m^2产净菜2500-3000kg。具有包心早,结球紧实,抗病性强,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蓝江林  刘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324-326
针对近几年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论述了采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生态安全问题,并结合调查和研究结果,认为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技术本身,而是目前缺乏相应的管理运行措施。因此,亟需建立一套资源循环利用管理体系运营体系,包括:垫料替代及管理技术,饲料源头控制制度,废弃垫料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新品种黔白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白4号系结合贵州大白菜生产实际,采用自交不亲和系A 89213107和D 90212468互为父母本配制而成.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强、结球紧实、叶帮较大,品质好、商品性佳等特点.2007年1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贵州大白菜产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赵大芹  王谋强 《种子》1998,(1):22-24
大白菜黔菜1号是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杂种优势规定的方法选育出的一代杂种。经品比和区试表明:①抗病性强,田间鉴定霜霉病发病率较对照低6.7%.②丰产稳产,小区品比试验历年平均亩产净菜3160.8kg,比对照增产7.6%,两年区代平均亩产净菜3223.8kg,比对照增产12.5%.③品质佳.叶球浅绿,叶多帮少,叶帮比较对照高0.3,符合群众喜食叶部的膳食特点.④商品性状优,成熟后在田间可放置较长时间.便于待价而沽和调节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7.
耐抽薹春大白菜新品种黔白5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白5号是针对贵州省冬春、早春及春夏反季节大白菜生产需要及春夏叶菜淡季市场需求,采用自交不亲和系C-1和自交系Zui-4互为父母本配制而成的杂交一代种.该品种具有抗寒、耐抽薹性好,抗病性强,产量高,商品性佳等特点.适于贵州大白菜产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不同季节生态环境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主要为秋冬茬和冬春茬,生态环境完全不同的特点,分析了光照、温度、CO2浓度对黄瓜光合作用的影响,不同黄瓜品种之间耐低温弱光的能力不同,耐低温的品种不一定耐弱光,为黄瓜的生态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选育经过 粤秀3号是以A-2为母本、C-8为父本配制的一代杂种。A一2是在100多份资源材料鉴定的基础上,从中选出从亚洲蔬菜中心引进的材料,用单株选育法经7代自交纯化的优异材料。主要特点是早熟,植株长势较强,分枝强,主侧蔓结果,瓜长棒形、瓜条顺直、瓜长40cm、瓜把3.8cm,品质中等。父本C-8是从长春密刺系统变异植株中选出单株,其表现植株生长势强,  相似文献   

10.
采用蕾期人工徒手去雄授粉法,在贵阳及三亚两地对黔椒3号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椒3号在三亚的制种产量比贵阳高87.7%.制种时父本比母本早播5-10d,种植比例1:3,对亲本植株适当调整,蕾期人工重复授粉.浇水保持田间适宜湿度,可提高辣椒授粉坐果率,增加单果结籽数.大面积制种运用记号笔标记授粉果,果实变红及时采收取种,通风条件下晾晒,可避免种子人工混杂,提高种子商品质量,降低种子成本.  相似文献   

11.
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玉鹏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175-183
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土壤微生物在秸秆腐解和营养元素释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另一方面秸秆本身也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较大的影响。秸秆还田概况入手,从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外源添加物、不同的秸秆还田量、耕作制度和转基因秸秆几个方面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报告。目前已有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微生物量方面,但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且缺乏对土壤微生物长期动态和功能群的研究。据此认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以更为先进的方法结合多种研究手段揭示秸秆还田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实际情况;开展关于秸秆分解整个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研究;以微生物功能群为单位研究秸秆还田对微生物的影响;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和长期的观察以研究转基因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大兴安岭东麓地区黑土地耕地质量下降,秸秆资源过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本文设立了秸秆还田条件结合深翻+重耙(SDH)、深松+重耙(SSH)、深松浅翻+重耙(SSS)、重耙(SH)、旋耕(SRT)、免耕(SZT)和传统耕作(CK) 7个耕作处理,其中秸秆不还田传统耕作(CK)为对照组,通过研究2年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短时间内土壤有机质迅速增长,经过一个生长周期有机质水平再次降低。与CK比较,第1年0~40 cm土层SDH、SSH、SSS和SH处理速效磷、全钾含量升高;SDH、SSH和SSS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含量。第2年收获后SDH、SSH、SSS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全磷含量;SSH和SSS处理能够提高0~60 cm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SSH和SSS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稻-油轮作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湖北省2个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武穴市8年和荆州市3年)的基础上,研究武穴的传统耕作(W1)、秸秆还田配合传统耕作(W2)、免耕(W3)、秸秆还田配合免耕(W4)以及荆州的施氮磷肥(J1)、氮磷钾肥(J2)、秸秆还田配合氮磷肥(J3)、秸秆还田配合氮磷钾肥(J4)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地耕层(0~20 cm)土壤中各养分(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的,秸秆还田和免耕均能有效提高耕层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其中W4和J4处理效果最好;W4比W1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增加了1.72%~37.55%和2.09%~15.79%,J4比J1增加了1.41%~21.90%和5.83%~16.38%;油菜季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水稻季;(2)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的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尤其是速效钾,增幅最大;(3)与W1和J1相比,W2和J3减小了耕层土壤的容重(分别减小7.81%和2.39%),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大4.75%和1.14%)和毛管孔隙度(分别增大3.77%和9.40%)。稻-油轮作条件下长期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和增大孔隙度,对培肥土壤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2种还田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菌剂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2种不同还田模式下秸秆腐解菌剂的应用效果,选取北京大兴小麦—玉米常年轮作田当季小麦秸秆,使用自行研制秸秆腐解菌剂,考察了覆盖还田和翻压还田2种还田方式下,不同秸秆腐解菌剂对秸秆各组分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原位生物腐解还田小麦秸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还田4周后,接种不同菌剂小麦秸秆纤维素降解速率为BW2≈BW3>BW1,分别比对照提高24.95%、24.57%、2.10%;翻压还田6周后,接种不同菌剂秸秆半纤维素降解速率为BW2>BW3>BW1,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12.67%、8.80%、1.47%。覆盖还田方式下,秸秆纤维素降解较翻压还田缓慢,还田4周小麦秸秆纤维素降解率为BW2>BW3>BW1,分别比对照提高26.52%、24.01%、21.02%;半纤维素在还田6周后降解明显,BW2>BW3>BW1,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22.90%、20.00%、9.32%。在2种还田方式中,腐解菌剂对小麦秸秆木质素降解能力有限,3种菌剂腐解效果差别不大。在秸秆翻压还田过程中复合菌剂BW2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最快,提升了54.09%;而在覆盖还田中复合菌剂BW3提升土壤活性有机碳较快,提升了34.58%。复合菌剂BW2和BW3在2种不同的还田模式下均能高效快速的降解秸秆,其中翻压还田模式比覆盖还田模式秸秆降解效果更好,并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长期玉米种植区褐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以期为北方旱地褐土培肥、提高土壤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基于连续30年(1992—2021年)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按照等碳量秸秆还田,设置4个处理[秸秆覆盖还田(SM)、秸秆粉碎直接还田(SC)、秸秆过腹还田(CM)、秸秆不还田(CK)]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M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SM、SC显著提高了29.23%、35.72%。(2)CM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较CK显著提高了77.72%,且与SM、SC差异显著;SM、SC、CM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6.39%、43.51%、70.83%;SM、SC、CM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4.32%、31.47%、60.00%。(3)SM、SC、CM、CK间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效率无显著差异,S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效率和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8.04%、17.10%,SM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有效率较CK显著降低了11.48%,CM对于土壤碳素效率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秸秆还田量,通过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量处理,研究其对后茬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湿度,对表层(60 cm)以上湿度的影响最大。同时秸秆覆盖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加,随覆盖量的增加其增加幅度加大,秸秆覆盖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加大,更好地保护了土壤的物理结构。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处理与秸秆(麦秸)还田量6000 kg/hm2的处理对土壤的增效作用差别不大。秸秆覆盖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秸秆还田用量增加产量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以60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小麦秸秆覆盖6000 kg/hm2为比较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  相似文献   

17.
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对壤质潮土磷素含量及磷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壤质潮土土壤中磷素演变特征,可为潮土区土壤磷素管理和磷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壤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2-2015年),比较单施化肥处理(NP、NPK)和小麦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NPS、NPKS)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变化,量化土壤磷盈亏和累积磷盈亏,并解析土壤有效磷变化量与累积磷盈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和小麦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提升了磷活化系数(PAC),其年增量分别为0.68~0.78mg/kg、0.0031~0.0047g/kg和0.07%~0.09%,且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速率有抑制作用,对全磷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效应不显著。小麦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磷盈余。在土壤磷盈余时,土壤每盈余100kg/hm2磷,有效磷增加9.7~10.0mg/kg,小麦秸秆还田对其影响不大;在土壤磷亏缺时,土壤每亏缺100kg/hm2磷,秸秆不还田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12.6mg/kg,小麦秸秆还田土壤降低1.95mg/kg,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维持有缓冲作用。小麦秸秆配施磷肥是提高和维持壤质潮土土壤磷素水平、增强土壤供磷潜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稻草还田与移栽方式对油菜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不同轻简移栽方式下, 油菜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差异, 可为研制适合太湖地区稻茬油菜轻简化移栽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 ‘苏油 6号’ 为研究材料, 设置不同稻草还田量 (A1: 稻草全量还田;A2: 稻草不还田) 与不同移栽方式 (B1: 机械起垄摆栽; B2: 免耕穴栽), 研究其对产量、 产量构成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并分析其省工节本情况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 稻草全量还田下, 油菜每角粒数、 千粒重、主花序长度、 一、 二次有效分枝数、 抗逆性等性状均优于稻草不还田, 最终使产量增加。机械起垄摆栽油菜二次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角果数高于免耕穴栽, 从而使产量显著增加; 同时机械起垄摆栽有利于通风透光, 还可显著提高油菜抗逆性, 促进了油菜的高产稳产。与免耕穴栽相比, 机械起垄摆栽实现了节本18%, 纯收益增加 3750元/hm2, 投入产出比达 1:1.58。稻草全量还田下机械起垄摆栽技术能显著提高油菜种植效益, 有效缓解油菜移栽劳动力紧张, 适合在太湖流域稻油两熟制耕作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是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轮作模式之一,但秸秆还田对该耕作制度下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09—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对豆-稻-菜循环耕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浙江省豆-稻-菜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的影响显著: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还田有效提高了水稻和小萝卜的产量,且水稻和小萝卜年均增产10%以上;此外,秸秆还田对豆-稻-菜循环种植区域土壤肥力也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值,此外,秸秆还田区域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由此可见,多熟制耕作制度下秸秆还田仍具有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作用,可作为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长期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明中国北方地区土壤速效养分及容重对秸秆还田的响应,选择秸秆还田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设置“秸秆还田”、“理化性质”、“华北”、“东北”、“西北”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多个数据库中,筛选出60篇关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改良影响效应和影响因素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研究土壤速效养分和容重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P<0.05)提升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华北地区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显著优于东北和西北地区,而对西北地区容重降低效果低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中高量秸秆还田(5000~10000 kg/hm2和10000~15000 kg/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低秸秆还田量(≤5000 kg/hm2)对土壤容重并无显著影响,而超高秸秆还田量(>15000 kg/hm2)则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容重;免耕相比旋耕、深耕、浅耕可以显著(P<0.05)提升土壤有机碳、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