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大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精神领袖康有为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超时代的空想性,也实在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到近代的必然逻辑产物。  相似文献   

2.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的同时,还受到了西方新思想的影响,建国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他认为人民公社是通向大同社会的最好途径,于是就有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的大同理想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着必然联系,是其思想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传统理想的生命力体现在社会长期发展中。中国文化原创期的大同理想因与小康相关联,并包含了自强不息、和谐、民生的内容,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判断资本主义,追求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康有为的大同、小康论和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毛泽东确立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把传统理想创新与现代化相联系,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满航 《饲料博览》2006,(9):29-30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悔,宽则得从,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思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从哲学上讲,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度境界。在和谐社会中,虽然也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但各种差异不能离开统一而独立地表现出来,否则就会破坏和谐。现在国家正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同理,企业也应该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5.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含义一般是指经济比较宽裕,是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什么是小康社会?有…  相似文献   

6.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荀况的学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学说,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法治”路线,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尖锐地批判了儒家学派“礼治”的反动复古思想,他的政治观点基本上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得到秦国的采纳,形成了秦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建立统一中国的政治路线。  相似文献   

7.
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应用在中国的情境中,存在着本土化的议题.在价值伦理的“地方性”的建构上,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和价值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天人合一”、“无为”、“众生平等”以及人道主义思想,都为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贡献了重要的文化养料.同时,“人情债”、“关系”、“家长作风”、“内修”等观念也反映了与专业社会工作伦理的冲突和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是各种新社会政治思潮在中国传播的时期。中国该往何处去的问题成为困扰人们的最大问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观念的影响,使人们逐渐选择和接受了社会主义。这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恩来的成长过程中 ,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使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上无处不流露出传统文化的思维 ,并由此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外交思想与策略—“求同存异” ,为新中国的外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无神论和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民本思想、"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直至中国化的重要前提和内在推动力。  相似文献   

11.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通过注解《春秋繁露》本义 ,企图扶正过去被维新变法扭曲的《公羊》学说。他质疑康有为认定的《春秋》口说的可信性 ,申明《春秋》非改制之书 ,认为董仲舒和何休的《公羊》学说并非如康有为所言“绝无迥异”并辩别出了二者之异。苏舆在《春秋繁露义证》中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阐明《春秋》济世之用 ,又审定当时的政治环境 ,分辨华夷关系 ,驳斥西方平等观念 ,这反映出苏舆的《公羊》学说与湖湘学派有着深厚的渊源 ,加上他以礼印证《春秋》经世大义 ,凸显出他治经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是我们党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回望历史长河,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还是曾经盛行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人们都在求解共同富裕的答案。然而,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富有、多数人贫穷”的两极结构从未改变过。  相似文献   

13.
墨子分别从“古者圣王之事”和“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角度出发,考察了“乐”的存在样态和价值,他认为“非乐”思想既有历史经验的根据,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利益。荀子对此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批判,他站在儒家立场,认为“乐”有助于调和民心和改善社会秩序,进而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的效果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在他看来,墨子对“乐”的非难是毫无道理的,更进一步,他认为墨子的理论从根本上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遏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天下贫困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以"我注纬书"的思路随意发挥纬书神话,重塑孔子"托古改制"的形象,为他发动启蒙运动和政治变革确立理论依据。就学理方面来讲,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康有为还在利用纬书这种具有迷信性质的东西作为理论上的依据,致使其学术研究带上了非科学、非理性的神秘色彩,从而遭到学界的质疑;从政治方面来看,康有为利用纬书"神化孔子"所引发的学术争论,背后隐藏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改良派与革命派的政治斗争与分歧。可见,康有为"我注纬书",重塑孔子形象的努力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反而给思想启蒙和政治变革增添了阻力。  相似文献   

15.
晚清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朱一新与康有为论董子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一新与康有为的论争是晚清学术史上的一大公案。康有为主动多次写信求教于当时比他有名气的朱一新,以董子学为切入点,阐明自己的董子改制主张。而朱一新则认为董子学说最重要的是宣扬王者受命于天、三纲五常而绝无改制之义。他们的论争在晚清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受到高度重视,在社会建设中进行了持续的理论概括和深入的实践探索。“社会治理”理念也经历了“国家(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入改变。早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就提出“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到近年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生于 1865 年(同治四年),比孙中山大一岁,比康有为小七岁。这时正是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一年-外国列强加紧侵略,清政府被迫赔款割地,丧失主权,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险,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主义的热潮,希望挽救中国,振兴民族。谭嗣同怀抱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心,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他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救亡图存,必须维新变法,必须反对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18.
金更兴 《甘肃农业》2006,(7):179-180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散见于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和主张中,这一系列的和谐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和谐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天我们构建争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今天“和谐”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这无不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薪火相传有着莫大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政通人和”、“民本和谐”、“争为贵”思想,闪烁着极其丰富的和谐理念。对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创新,对当代中国甚至是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就传统和谐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侯外庐是我国新史学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毕生潜心于中国史学,在史学领域中实践着其“韧的追求”,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史学实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科学体系。他的成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寻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习译《资本论》;在社会史领域勇于探索,积极探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规律,撰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中国封建社会史论》两部论著;在思想史领域不懈追求,呕心沥血,撰成“平生心力所瘁”的《中国思想通史》;晚年全面概括、总结自己的治学理论、方法和原则,用以启迪、引导后人。  相似文献   

20.
近据报道,俄罗斯人喜欢喝茶胜过喝咖啡,而且喜欢在饭后喝红茶加甜点,因此,最近台湾产的“乌龙茶”,成为最受俄罗斯人欢迎的圣品。且莫斯科最近还盛行“功夫茶”。要改变俄罗斯人喝红茶的传统习惯并不容易。莫斯科“大同茶馆”的负责人史拉瓦在俄罗斯学术界以研究中国“易经”和“老子”而闻名。他认为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一定会喜欢更具天然风味的绿茶,于是在莫斯科市政府的支持下,史拉瓦以俱乐部的形式成立了“大同茶馆”,以出入茶馆附近三个剧场的俄罗斯文化界人士为中心推广茶艺,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史拉瓦把茶艺与“易经”、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