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筛选出适应格尔木地区的高产优质青稞品种。[方法]采用分区试验,对格尔木地区13个青稞品种(含对照)在当地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抗病性等进行分析。[结果]柴青1号,藏青85,2004青21的产量、抗逆性表现比较优势,气候适宜性好,可以在格尔木地区推广。[结论]该研究选择出了适应格尔木地区的高产优质后备品种。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单介绍了格尔木地区梭梭的栽培技术,育苗成活率达90%,为格尔木地区培育良种壮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格尔木青稞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格尔木地区青稞种植面积在粮食作物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了本地的主导产业,通过几年的种植总结了格尔木地区青稞丰产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利用年格尔木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小灶火、格尔木、诺木洪、都兰)的沙尘暴地面观测资料,建立格尔木10年(2006—2015)沙尘暴数据库,并分析格尔木地区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从10年资料中选取24个典型沙尘暴天气个例,从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冷空气路径、中尺度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格尔木地区沙尘暴物理概念模型,归纳出天气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取2019年格尔木及都兰地区枸杞生长发育期与对应时段的气温、积温、日照、及降水等资料,对比分析气象条件对两地区枸杞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整个枸杞发育期其平均气温格尔木高于都兰地区,相应发育期格尔早于都兰地区。两地日照时数前期接近,但后期都兰地区相比格尔木地区少了将近200h日照,对秋果的形成及成熟有较大影响。整个枸杞生育期降水量都兰明显大于格尔木,开花及果实形成阴雨天气偏多,不利于开花授粉,同时枸杞易得黑果病和根腐病,对产量和果实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格尔木市地区藜麦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2个藜麦品种(系)在格尔木的种植试验,系统观察藜麦在本地的生育期、适应性及抗逆性的综合表现,较好的掌握了2个品种(系)的经济性状,筛选了适合格尔木地区种植的藜麦品种(系),为格尔木地区推广种植藜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格尔木地区青稞种植的自然条件及现状和问题,然后对2012-2014年格尔木地区青稞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析。2012-2014年格尔木地区青稞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15个参试品种中,09YN-04抗逆性、产量性状等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居第一位;其次是藏青居第二位;再者是藏青27,居第三位;以上3个品种建议在格尔木青稞种植区推广种植。藏青85居第四位,可作为搭配品种在种植区种植,其余品种作为种质资源利用或保存。  相似文献   

8.
利用格尔木地区4个气象站1961—2015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生产潜力对气温、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升温率为0.47℃/10 a;年降水量呈略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8.2 mm/10 a;格尔木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增加趋势明显,增加倾向率为18.0 g/m2·10 a,2001年为增加突变点。格尔木地区气温、降水对气候生产潜力均有正影响,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气候生产潜力提高,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影响较气温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格尔木地区及其周边站点的常规和辐射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针对格尔木地区影响光伏电站太阳辐射的天气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取了预报指标建立了预报方法,并对预报的结论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此研究建立的辐射预报方法预报与实况误差较小,该方法对逐时、逐日太阳辐射的预报均具有使用价值,该方法能为格尔木地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气象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格尔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生产的莴笋种子籽粒饱满、色泽好、抗逆性强。经过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格尔木地区莴笋良好繁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1.
郭丽琢  何亚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52-13553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豌豆的结瘤特性。[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甘肃的武威、临夏、庆阳、定西,青海的格尔木、互助,陕西的子洲、延安8个生态类型区豌豆的结瘤状况。[结果]结果表明:青海的格尔木、甘肃的临夏豌豆的总根瘤数较多,临夏的有效根瘤数及有效根瘤率较高;陕西子洲的结瘤状况最差,有效根瘤数最少。[结论]旱作区的长期干旱和灌溉区的间隙性干旱不利于根瘤菌的侵染和结瘤。  相似文献   

12.
根据格尔木市农牧业实际生产条件和现代农牧业的内涵,探讨格尔木市高原绿洲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格尔木紫皮大蒜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格尔木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格尔木的气候特征,根据紫皮大蒜的生长特征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分析了紫皮大蒜种植的农业气象条件,提出建立适宜气候条件下的科学管理模式,发展紫皮大蒜种植产业。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水系格尔木河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秋季(9月)对格尔木河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格尔木河浮游植物共计4门28种(属)。其中硅藻最多(14种属),占50.0%;绿藻次之(8种属),占28.6%;蓝藻(3种属),占10.7%;甲藻(2种属),占7.1%;隐藻(1种属),占3.6%。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61.5%,种类有小环藻(Cyclotella sp.)、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针杆藻(Synedr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菱形硅藻(Nitzschi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席藻(Phormidium sp.)和栅藻(Scenedemus sp.)。格尔木河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4.43×104~60.66×104cells/L之间,平均数量23.35×104 cells/L;生物量变化在0.0260~0.0476mg/L之间,平均0.0363mg/L。浮游植物平均数量以蓝藻最高,占86.0%;生物量以硅藻最高,占52.1%。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不高,平均值分别为1.80、0.43和1.49。上述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体现了格尔木河贫营养类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粮食之母”、“超级食物”——藜麦“落户”青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为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的1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以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014年,在青海西宁、乌兰、德令哈和格尔木市进行了适应性种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北地区1960~2009年25个日射站观测资料和163个常规气象站日照百分率资料,建立用日照百分率拟合太阳总辐射的估算式,对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量进行拟合计算,并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地区1960~2009年太阳总辐射年总量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地区以及新疆东部和甘肃西部的青、新、甘三省交界地区,最大值在青海格尔木。2个低值区分别位于陕西和甘肃南部的秦岭以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地区,最小值在陕西安康。从各月的空间分布情况看,各月西北地区中部的高值区和西部的低值区位置有较大变化,特别是中部的高值区具有明显的北移南撤的变化特征;东部的低值区位置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温室盆栽法测定了自制油酸甲酯助剂对3种大豆田常用除草剂稀禾啶、三氟羧草醚、精喹禾灵防除杂草的增效作用,并测定了该助剂分别与3种除草剂混用后对大豆苗期生长的影响。测定表明,油酸甲酯助剂对供试3种除草剂的药效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对稀禾啶和三氟羧草醚药效的增效作用大于对精喹禾灵的增效作用;供试除草剂在低剂量使用时对其增效作用更明显。油酸甲酯助剂分别与供试3种除草剂混用后对大豆苗期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与稀禾啶混用安全性最高,精喹禾灵次之,三氟羧草醚较差。  相似文献   

19.
以高抗虫、中等抗虫和低抗虫转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7号、10号和26号)的叶片饲养4龄的杨扇舟蛾幼虫,4 h、12 h2、4 h4、8 h7、2 h和96 h后分别测定其中肠内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用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中肠的酯酶、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受到明显的抑制,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这些酶抑制不太明显。中肠的淀粉酶也是如此。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蛋白酶活性变化比较复杂,24h时出现峰值,随后下降。其中7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最明显,10号叶片饲养的幼虫次之,但26号叶片饲养的幼虫的蛋白酶变化不明显。转基因杨叶片对幼虫中肠的解毒酶和消化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其杀虫机制。  相似文献   

20.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eggs on summer corn seeded at early-, middle- and late-times were studied in 1998 - 1999 in Hengshui, Hebei Province in North China. There were several egg peak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August, which were coincided with the pollen-shedding or blister stage of summer corn depending on the change of bollworm occurrence. The eggs were mainly deposited on silks of ears, and leaves and sheaths above the ears.The number of eggs laid on middle- and late-seeded summer corn were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early-planted one, resulting in more heavy damage the on late-seeded co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