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及营养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地理纬度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差异,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并进一步比较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无论是雌体还是雄体,中华绒螯蟹体质量与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均呈幂函数相关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雌体平均体质量始终小于雄体,且7—9月差异显著(P0.05);雌雄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雌体生殖蜕壳略早于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8—9月,9月中旬成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0月,雌雄蟹GSI显著增加,HSI则为下降趋势(P0.05)。9月上市成蟹雌体平均体质量集中于60.00~99.99 g,而雄体则集中于100.00~139.99 g。(3)10月上市成蟹雌体GSI和TEY显著高于雄体(P0.05),而MY和CF则以雄体为高(P0.05)。成蟹雌体可食组织中粗蛋白和总脂含量均高于雄体,而水分含量则以雄体为高,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大。综上,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高峰集中于8—9月,雌雄成蟹总可食率均较高,分别为46.47%和44.81%,可食组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大连海区青蛤Cyclina sinensis性腺的组织切片观察及肥满度的周年变化确定其繁殖期.依据青蛤性细胞本身的特点和发育规律将其性腺发育分为5期,即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青蛤肥满度的周年变化与性腺组织学变化相吻合,肥满度最高为8.07%(8月2日),最低为5.27%(12月1日);大连自然海区的青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繁殖期,繁殖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为24.0~26.8 ℃. 相似文献
3.
运用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对转生长激素基因鲤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饲料占有情况和性腺发育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投饲营养充分的池塘中转基因鲤与对照鲤的体重增长率分别是99.6%和68.2%;而在半饥饿饲料短缺池塘中的转基因鲤和对照鲤体重增长率分别为51.3%和49.8%.说明正常投喂饲料条件下转基因鲤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鲤;半饥饿饲料短缺条件下转基因鲤的体重增长速度与对照鲤无显著性差异.在7、8、9月份,对不同时期性腺发育状况检验结果表明,饲养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两种鱼的雌、雄性腺发育速度不同,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以放射免疫法测定意大利蜜蜂三型蜂不同生长阶段蜜蜂和王浆中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含量,研究其变化规律及其与生殖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3-5日龄工蜂幼虫E2含量极显著低于4-5日龄蜂王幼虫,工蜂幼虫T含量显著高于E2,而蜂王幼虫E2含量高于T;无王环境的出房工蜂,第3天时E2、T、LH含量显著升高;哺育蜂E2含量显著升高,采粉蜂E2、T含量较哺育蜂显著下降;12日龄赵冬蜂E2、FSH含量极显著高于哺育蜂;4日龄蜂王幼虫E2、T、FSH、LH含量均达到蜂值,从出台至性成熟蜂王E2、T、LH含量显著升高,性成熟蜂王E1含量高于T;4日龄雄蜂幼虫至出房各阶段T含量均高于E2,并在5日龄幼虫和11日龄蛹时T含量出现2个峰值,分别正值雄性生殖器官生成和精子发生期。(2)蜂王浆中E2含量显著高于哺育蜂,而T含量显著低于哺育蜂;哺育不同日龄蜂王幼虫的王浆中E2、T含量显著高于蜂王幼虫,而FSH含量却极显著低于虫体,且王浆中E2含量显著高于T。 相似文献
5.
以体重(13.50±1.10)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为试验对象,以鱼粉作为主要蛋白源,按5个蛋白水平(10、15、20、25、40g/100g)设计等能饲料,每处理3个重复,通过为期15个月的饲养试验,探讨了低蛋白水平对黄鳝性腺指数和性腺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对黄鳝性腺指数和性腺发育均具显著影响,对照组(40g/100g)中黄鳝性腺指数显著性地高于其他各试验组。组织切片结果表明,各处理组中性腺发育的方式是相同的,各组之间没有差异;在间性个体中,可看见精母细胞分布在卵母细胞中,在蛋白含量低的处理组中这种现象比较明显;在蛋白含量较低的试验组中可见有成熟的雄性性腺存在;还发现有繁殖后的功能性雄鱼。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麻漾河蚬的性别和性腺发育。发现河蚬既有雌雄异体,最小性成熟个体壳长为12~13mm;又有雌雄同体,最小性成熟个体壳长8.5mm。雌雄同性的性腺在一年四季中大部分都处于成熟期。研究结果为麻漾河蚬的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该项试验是针对近年来在河蟹养殖中幼蟹(扣蟹)性腺早熟提出的研究课题。根据顾景龄等“河蟹生长规律及性腺早熟控制的研究”证明:幼蟹性腺早熟的主要原因是6月至7月底期间,幼蟹蜕壳过频,生长过快所致、为控制幼蟹的性腺早熟,我们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利用“休眠”控制其早熟的养殖方法,并于1993年6月至9月30日,在天津宁河县试验林场6. 67hm2的河蟹精养池塘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在 6月 10日至 8月 5日期间,停止投饵、换水,使幼蟹进入休眠状态,8月5日以后,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严格控制水质,到9月30日,幼蟹平均个体重达 23.9 g,与对照组平均体重25. 7 g相近似,试验组早熟率不超过 4%,而对照池(3.33 hm2)几乎全部早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控制幼蟹早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营养水平及性别对生长育肥猪肉质性状发育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了高低营养水平对长×荣杂交猪肉质性状发育影响。高低营养水平的饲粮消化能分别为 14 2和 12 0MJ/kg ,高营养水平组 2 0~ 5 0kg、5 0~ 80kg和 80~ 10 0kg阶段的饲粮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18%、15 5 %和 13 2 % ,低营养水平组相应为 15 5 %、13 2 %和 11 2 %。 90头试验猪随机分配到 2个处理中 ,每组 3个重复。当猪的体重分别达到 2 0kg、35kg、5 0kg、80kg和 10 0kg时 ,每重复各取 1头猪进行屠宰 ,测定屠宰性能和猪肉品质。结果表明 ,随着体重的增加 ,背脂厚、眼肌面积、肌间脂肪、失水率、肌肉次黄嘌呤核苷酸和胶原蛋白含量呈二次曲线上升 ,肌纤维面积呈线性上升 ,而瘦肉率和肌肉水分含量呈二次曲线性下降。肉色评分除 2 0kg较低外 ,全期变化不大。营养水平明显影响背脂厚、肌肉水分含量、肌内脂肪含量和失水率 (P <0 0 5或 0 0 1)。与高水平比较 ,低水平明显降低背膘厚、提高肌肉水分含量、降低肌内脂肪含量和失水率 (P <0 0 5 )。营养水平对其他肉质指标无明显影响。性别对肉质指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连塔河湾海区虾夷扇贝的性腺发育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大连塔河湾海区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虾夷扇贝的性腺发育可分为5个时期,即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塔河湾海区浮筏养殖的虾夷扇贝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3月中旬,为17.27;该扇贝的繁殖期为4~5月,繁殖盛期为4月中下旬,繁殖期水温为5.0~6.8℃。 相似文献
10.
卡拉白鱼性腺发育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卡拉白鱼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系统地描述了各期精巢和卵巢的形态机构,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卡拉白鱼精巢和卵巢发育均分为六个时期.3月龄性腺开始出现分化.雄鱼15月龄体重16.22±1.02g,成熟系数12.95,精巢发育至Ⅳ期,精子出现;23月龄精巢发育Ⅴ期,已充满精子性成熟.卵巢Ⅰ期6月龄,体重2.93±0.58 g,个体卵巢均处于此期;Ⅱ期9-12月龄,体重3.73±0.77g至7.29±1.13g个体卵巢处于此期,成熟系数0.80 1.09;Ⅲ期1 3 1 5月龄,体重9.21±1.42g至1 7.54±1.59g个体卵巢处于此期,成熟系数8.67 10.15;Ⅳ期16-23月龄,体重20.31±2.57 g至30.78±4.32g个体均处于此期,成熟系数13.59-9.90;Ⅴ期24月龄,体重53.42±1.48g个体卵巢处于此期,成熟系数11.61.卵巢发育Ⅲ期出现辐射带,最初卵黄物质是以碳水化合物卵黄-液泡形式出现的,卵膜由卵母细胞膜、辐射带和包卵膜组成,膜结构与其微黏性卵相适应.卵巢发育属于同步分批类型,为一次分批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1.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主要分布在广西沿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尚未见合浦绒螯蟹可食率和营养组成的报道。本研究以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对照,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可食率、色度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合浦绒螯蟹雄体总可食率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但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雌雄,合浦绒螯蟹蟹壳湿样的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性腺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而合浦绒螯蟹雌体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肝胰腺中ΣSFA、肌肉中C18∶1n、ΣMUFA、DHA/EPA和卵巢中C18∶0、C20∶1n9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中C22∶16n3、ΣPUFA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综上,合浦绒螯蟹和...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较为复杂,尚未见其各组成部分生化成分的全面分析,本实验探究了成熟雄蟹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组织系数、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副性腺指数(AGI)显著高于精巢指数(TI)和输精管指数(VDI),P0.05。(2)就常规生化成分而言,精巢中的水分、总脂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输精管和副性腺(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以副性腺最高,输精管次之,精巢最低(P0.05)。(3)就脂肪酸组成而言,生殖系统各部分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和n-3/n-6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精巢中的C20:3n3、C20:4n6、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输精管中赖氨酸(Lys)、缬氨酸(Val)和组氨酸(His)含量最高,副性腺次之,精巢最低(P0.05),副性腺中其余大部分的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最高。综上,中华绒螯蟹成熟雄体精巢中主要积累脂肪、碳水化合物、PUFA和HUFA,而副性腺中粗蛋白和大部分氨基酸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RT-PCR,RACE等技术克隆得到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的cDNA序列全长,其长度为7 921 bp,软件分析后知其含有一个7 689 bp的开放阅读框,其5′和3′的非翻译区分别为28 bp和204 bp; 预测该序列编码一个含2 562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和其它已知卵黄蛋白原序列的蟹类相比,理化性质、空间构型相似,且含有2个结构域:参与脂质转运的卵黄蛋白原N端结构域(Vitellogenin_N),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D型结构域(VWD)。将其开放阅读框翻译为氨基酸序列后进行数据库对比(BLASTP),与其他已知的甲壳类卵黄蛋白原序列间存在33%~77%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中华绒鳌蟹不同可食组织(性腺、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总砷含量、水溶性砷形态、脂溶性总砷含量分布特征,分别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水溶性砷形态和脂溶性总砷含量。结果表明,在雌蟹中总砷均值含量呈现性腺>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的趋势,且有显著差异(P<0.05);在雄蟹中总砷均值含量呈现肝胰腺>体肉、腿肉>钳肉、性腺的趋势,且有显著差异(P<0.05),雌蟹和雄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含量随体质量的增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8个省份中华绒鳌蟹成蟹性腺和肝胰腺中总砷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在肌肉组织中6种水溶性砷的百分比为83.3%~99.6%,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6种水溶性砷的百分比为18.8%~51.8%,肌肉组织与性腺、肝胰腺组织中水溶性砷百分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性腺(雌)和肝胰腺(雌、雄)组织中脂溶性总砷的百分比范围为14.34%~72.59%,3个组织脂溶性总砷百分比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3个组织脂肪中总砷含量与相应组织总砷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相应组织脂肪百分含量无正相关性。可见,中华绒鳌蟹不同可食组织总砷含量存在差异性,水溶性砷是肌肉组织中砷的主要形态,砷甜菜碱(AsB)是水溶性砷的主要成分,在性腺(雌)和肝胰腺组织中存在一定量的脂溶性砷,尚未见中华绒鳌蟹脂溶性砷种类,新陈代谢,潜在毒性以及来源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5.
采用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首先比较了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降海洄游过程中,在淡水区域与长江口低盐度海水中的肝胰腺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和性腺指数(gonadosomatic index, GSI)的变化,进一步比较了两种群河蟹肝胰腺和肌肉中总脂含量及脂肪酸含量差异。结果表明:(1)淡水组雄蟹的HSI和雌蟹的GSI均显著高于对应的半咸水组(P0.05);无论雌性个体还是雄性个体,淡水组肝胰腺中的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半咸水组(P0.05),淡水组和半咸水组肌肉中的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就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而言,淡水组雄蟹和雌蟹肝胰腺中的C20:1n9、C18:2n6和C18:3n3显著高于半咸水组,而前者的C18:1n7、C20:5n3和C22:5n3均低于半咸水组,因此淡水组肝胰腺中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以及∑n-3 PUFA/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的值显著低于半咸水组,而∑n-6PUFA含量较高(P0.05);(3)就雄体肌肉的脂肪酸组成而言,淡水组雄蟹肌肉中的C17:0、C18:0、C20:1n9、C18:2n6、C18:3n3和C20:2n6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半咸水组,而半咸水组的C16:1n7、C20:5n3和C22:5n3含量显著高于淡水组,故其∑n-3 PUFA和∑n-3 PUFA/∑n-6 PUFA的值较高(P0.05);淡水组雌蟹肌肉中除C17:1n7和C20:4n6显著高于半咸水组(P0.05)外,两组雌体其余脂肪酸变化规律基本与雄体类似。综上,长江中野生河蟹成体由淡水区洄游至咸水区时,肝胰腺指数及其总脂含量均显著降低,咸水区野生亲本已经完成交配和产卵,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n-3-LC-PUFA,≥C20:2n)百分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测定蜕壳周期内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鳃和外壳中的钙含量,并结合石蜡切片及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不同蜕壳时期鳃和外壳的组织结构。钙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鳃和外壳中的钙含量均在蜕壳期最低。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蜕壳期,鳃叶末端的内外角质层分离,边缘管的空腔还未完全恢复,到蜕壳后期,边缘管空腔恢复正常形态;超微观察结果显示,在蜕壳期,鳃腔中的内容物较少,染色较浅,线粒体和微绒毛数量较多。蜕壳后期的鳃腔中的内容物增加,染色加深,线粒体和微绒毛数量多;外壳在蜕壳期时最薄,且只有上表皮和外表皮两层结构,到蜕壳后期,内表皮才逐渐形成。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的钙含量和组织结构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在冻藏期间的品质变化,通过感官和理化指标判断冷冻蟹膏蟹黄和蟹肉的赏味期分别为180 d和240 d;180 d时蟹膏蟹黄腥味和油耗味过重,蟹肉在240 d时不被接受是由于氨味和腥味过重;使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萃取并检测中华绒螯蟹在冻藏期间的挥发性气味物质,利用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发现中华绒螯蟹在冻藏过后对气味影响最主要的物质是苯甲醛、壬醛、2,6-壬二烯醛、1-辛烯-3-醇、2,4-癸二烯醛和三甲胺。 相似文献
18.
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简称河蟹)成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比较雌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雄蟹的平均体质量和MY均显著大于雌蟹,雌蟹的GSI显著高于雄蟹(P0.05),两者的HSI和TEY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雄蟹性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雌蟹性腺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雄蟹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雌雄蟹肌肉中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雌蟹性腺中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性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6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肌肉中的∑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肌肉中的∑PUFA、∑HUFA和∑n-6PUFA含量较高(P0.05)。(4)雌蟹性腺中大部分氨基酸及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仅脯氨酸含量以雄蟹较高(P0.01);雄蟹肌肉中的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蟹性腺和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高于雄蟹,雄蟹性腺苏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肌肉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EAAS高于雌蟹。综上,闽江水系河蟹雌雄个体的总可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可食部位的比例存在性别差异;雌雄成蟹均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雄蟹性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优于雌蟹,雌蟹性腺和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9.
稻蟹共作与蟹单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分析稻蟹共作和蟹单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利用Miseq平台对微生物16S rRNA基因V4区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两种模式下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门,肠道中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水体中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Armatimonadetes菌门;底泥中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两种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属,肠道中有14个,水体中有18个,底泥中有13个。稻蟹共作与蟹单作肠道、水体、底泥的Chao、ACE丰富度指数,以及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通过对两种模式下水体、土壤及肠道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的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杆菌属(Rhodo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较分析后发现:一些厌氧、高亚硝酸盐环境下的常见优势菌属在蟹单作水体、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稻蟹共作,稻蟹共作条件下养殖河蟹的肠道微生物构成上更接近野生河蟹,其肠道细菌群落特点也反映出共作养殖环境优于单作模式,且有利于河蟹生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