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肠道菌群在动物的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究种草养虾和稻田养虾两种模式对罗氏沼虾肠道菌群和肌肉风味的影响,以相同养殖周期不同养殖区域的种草养殖(种草组)和稻田养殖(稻田组)的罗氏沼虾为对象,对其肠道内容物的肠道菌群结构、肌肉氨基酸以及其肌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首先,在虾肠道菌群的门级分类表明: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s)是两种模式下均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此外,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种草组的特异优势菌门;在属级分类方面: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Candidatus_Hepatoplasma为两者的优势菌属。其次在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方面:稻田组的肠道菌群OTUs显著高于种草组,表明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高;对肠道菌群功能的预测亦发现,两种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肠道菌群的功能都聚集于新陈代谢调控通路上。最后,在营养成分含量分析和肌肉风味评估中证明:两者的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总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但稻田组肌肉中丝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种草组;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肌肉中的铁元素含量显著高于种草组,而铜、锌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种草组;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稻田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的肌肉风味更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本研究的结果可为罗氏沼虾不同健康养殖模式提供技术参考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5.
7.
8.
9.
罗氏沼虾,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是一种优良的淡水虾,其养殖周期短(4-5个月),经济效益佳,市场前景较好,很有可能替代对虾的一个淡水养殖品种,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成本高,技术要求高,风险也高,稍有不慎,将会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成熟的养殖经验总结成以下几点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克隆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含DM结构域的Dsx基因(MroDsx)部分序列,DM结构域包含5个保守的半胱氨酸(Cysteine)和2个组氨酸(Histidine), 且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Dsx基因DM结构域具有73%的相似性。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PCR)结果显示:MroDsx基因仅在性腺中特异性表达,且在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在精巢发育早期(主要是精原细胞)高表达,随着精巢的发育MroDsx基因的表达量逐渐降低。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结果进一步显示:MroDsx转录本在精原细胞表达量高,在精母细胞以及精细胞中较弱,在成熟的精子中不表达,与荧光定量的结果一致。基于对MroDsx转录本的表达分析,推测MroDsx可能参与罗氏沼虾精巢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上海市金山区罗氏沼虾养殖环境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污染水平、来源和评估其食用健康风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环境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结果表明:养殖区内,大气干、湿沉降中多环芳烃总含量及沉降通量分别为5.52~9.45 μg/g、47.99~100.42 ng/L和3.75~6.42 μg/(m2·d)、83.32~174.36 ng/(m2·d),干沉降中以高环为主,湿沉降中以低环为主;水体中多环芳烃总含量为342.76~1 520.83 ng/L,以低环为主,对比国内其他养殖区,研究区水体多环芳烃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土壤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分别为1 000.45~2 138.46 ng/g和1 763.70~3 656.97 ng/g,高环多环芳烃含量远高于低环,相比于其他养殖区处于较高水平;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中多环芳烃总含量分别为46.18~134.63 μg/g和26.13~145.39 μg/g,均以4环多环芳烃为主;罗氏沼虾在幼虾期、成长期、育成期体内多环芳烃平均总含量分别为63.09 ng/g、111.89 ng/g、148.77 ng/g,存在生物富集现象,虾肉中3、4环多环芳烃含量相对较高,相比于其他养殖区水产品,研究区罗氏沼虾体内多环芳烃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区大气沉降为多污染源并存,其中湿沉降中污染源主要为石油源;干沉降中污染源主要为煤炭、木材的燃烧源;水体主要污染源为石油源;土壤中主要为煤炭燃烧源;沉积物中污染源与土壤中类似,以煤炭燃烧和化石燃料不完全燃烧为主。食用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罗氏沼虾终身致癌风险为1.89×10-8~1.37×10-6,在可接受范围内,正常食用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和双顺反子病毒(M. rosenbergii dicistrovirus, MrDV)是已报道对罗氏沼虾易感的主要致病性病毒,该研究通过建立双重RT PCR方法对MrDV和MrNV两种病毒同时进行检测。根据MrDV和MrNV基因组序列的保守区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双重PCR的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在获得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后,对罗氏沼虾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双重PCR最佳退火温度为60 ℃,反应体系最佳引物终浓度MrNV384为0.1 μmol/L,MrDV472为0.05μmol/L,对病样总RNA的最低检测限为360 fg。引物的特异性检测表明,该检测方法对TSV、WSSV、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TPS 30基因组无交叉反应。对阳性样品的病毒扩增序列分析表明,MrDV 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编码区序列无变异,MrNV RNA2序列存在较多变异,进化树结果表明2011年长三角的MrNV病毒主要来自于中国基因型和东南亚基因型。该方法的建立为罗氏沼虾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种苗的繁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低氧-复氧胁迫对罗氏沼虾仔虾存活及机体抗氧化因子的影响,分别将罗氏沼虾仔虾放入溶解氧浓度为1.0、1.2和1.4 mg/L的水体中进行胁迫,测定并估算胁迫开始后第4、8、12、24、48和72小时存活率及半致死浓度(LC50);随后将罗氏沼虾仔虾重新放入溶解氧浓度为2.2 mg/L的水体中进行低氧胁迫72 h后,再将水体溶解氧浓度在4 h内恢复至6.0 mg/L、12 h内恢复至8.4 mg/L,测定低氧胁迫第0、4、8、12、24、48、72小时以及复氧胁迫后第4、12小时鳃、肝胰腺及肌肉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磷酸水解酶(AKP、ACP)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罗氏沼虾仔虾在3种低氧浓度胁迫下死亡率及LC50值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逐渐上升,且低氧胁迫后第12、24小时死亡率显著高于第4、8小时死亡率(P<0.05)。在低氧胁迫0至72 h时,罗氏沼虾仔虾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SOD、CAT和GSH-PX活力呈现先上升后显著降低(P<0.05)、复氧胁迫后又显著上升的变化趋势(P<0.05);在低氧胁迫72 h后再复氧胁迫时,肝胰腺AKP、ACP活性显著高于鳃、肌肉组织,且AKP、ACP活力均呈现低氧胁迫时先显著上升(P<0.05)后逐步降低、复氧后先降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鳃、肝胰腺和肌肉中组织MDA含量呈现先上升而后不断降低直至复氧后再次回升;在低氧胁迫12~24 h时,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SOD、CAT和GSH-PX活力的上升及下降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低氧及低氧-复氧胁迫均影响了罗氏沼虾仔虾存活及抗氧化能力,且低氧胁迫后第12~24小时为罗氏沼虾仔虾应激响应的关键时间点,研究结果将为揭示罗氏沼虾低氧及低氧-复氧胁迫下生理生化响应机制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稻蟹共作与蟹单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分析稻蟹共作和蟹单作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利用Miseq平台对微生物16S rRNA基因V4区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两种模式下的细菌群落变化。结果显示:两种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门,肠道中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水体中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Armatimonadetes菌门;底泥中为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两种模式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菌属,肠道中有14个,水体中有18个,底泥中有13个。稻蟹共作与蟹单作肠道、水体、底泥的Chao、ACE丰富度指数,以及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通过对两种模式下水体、土壤及肠道中具有显著差异(P0.05)的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红杆菌属(Rhodobacter)、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柔膜菌门(Tenericu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较分析后发现:一些厌氧、高亚硝酸盐环境下的常见优势菌属在蟹单作水体、土壤中的丰度显著高于稻蟹共作,稻蟹共作条件下养殖河蟹的肠道微生物构成上更接近野生河蟹,其肠道细菌群落特点也反映出共作养殖环境优于单作模式,且有利于河蟹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罗氏沼虾繁殖性能,本实验通过测定5个罗氏沼虾专门化品系选择系(A、B、C、D、E系)连续3次抱卵的单位体质量抱卵量(F_W)、卵巢发育周期(C_O)、受精卵卵径(D_E)、卵黄蛋白原(VTG)含量、组织蛋白酶D(CTSD)活性等指标,比较分析5个选择系的繁殖力,以期筛选出高繁殖力品系罗氏沼虾。结果显示:罗氏沼虾绝对抱卵量(F)、F_W与体质量正相关显著(P0.05),F与F_W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5个选择系的三次抱卵F_W平均值范围为(1.96~2.30)×10~3粒/g,各系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B和D的F_W较高,分别为2.26×10~3粒/g和2.30×10~3粒/g;5个选择系受精卵中VTG含量、CTSD活性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3.48~5.80μg/g、271.81~320.82 U/g,各系间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受精卵VTG含量最高为B的5.80μg/g,CTSD活性最高为D的320.82 U/g,次之为B的303.09 U/g,两者无差异(P0.05);C_O范围为18.8~23.8 d,第二次大于第一次(2~8 d),各系间无差异(P0.05),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D_E平均值范围为542.3~552.0 nm,各系间无差异,B、D选择系D_E均值较大,分别为551.7 nm、552.0 nm。因此可认为罗氏沼虾5个专门化品系选择系中B和D的繁殖力最强,A选择系次之,C和E选择系最弱,此可为罗氏沼虾专门化品系选择系的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池养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主要病原感染情况、遗传多样性、水质以及感染WSSV罗氏沼虾生长存活试验,探讨池养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原因。结果表明:2016年生长正常与生长欠佳两类池塘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介于0.632 2~0.687 2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583 1~0.635 4之间,属于高度多态性,两种生长类型池塘罗氏沼虾各遗传参数指标和水质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生长正常池塘罗氏沼虾在养殖50、100和150 d,体长、体质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生长欠佳池塘罗氏沼虾(P0.05),EHP、WSSV和IHHNV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生长欠佳池塘(P0.05),养殖220 d,两类池塘各生长状况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类池塘沼虾携带上述病原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前3次检疫结果(P0.05),同时生长正常池塘阳性检出率更高,雄虾数量更少,与2014、2015年调查塘干塘起捕前结果类似;人工感染WSSV罗氏沼虾,感染15、30和45 d,各浓度组生长状况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生长状况指标均随着感染浓度的上升逐步降低。据此结合养殖中后期每隔10 d左右捕大留小的生产工艺,认为水质、种质差异或退化引起池塘罗氏沼虾生长缓慢可能性很小,而感染特定病原引起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可能性较大,且感染特定病原对雄虾生长的影响可能大于雌虾。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沉水植物对罗氏沼虾养殖系统的水质调控效应,比较了生态养殖组与传统养殖组的水质、浮游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解析了浮游动植物、微生物优势种群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组养殖水体水质与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生态养殖组的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低于传统养殖组。传统养殖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生物量均高于生态养殖组,两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细菌门和变形菌门,其中生态养殖组放线菌门的丰度最高,传统养殖组优势菌为蓝细菌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以及拟杆菌门的黄杆菌属。冗余分析结果表明TP、COD和溶解氧(DO)是影响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的关键因子。综上所述,利用沉水植物开展罗氏沼虾养殖水环境的原位净化,可显著消减养殖水体氮、磷营养盐,降低浮游动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改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和荧光标记混养两种实验方法,对罗氏沼虾5个专门化品系选择系A、B、C、D、E的子二代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还是荧光标记混养实验,各选择系子二代的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DBECA;经方差分析和Duncan氏法多重比较,选择系B和D的子二代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子二代中符合各选择系的体型比例较子一代有所增加;子二代的体重变异程度比子一代的体重变异程度小,其中B降幅最为明显,高达49.22%,说明子二代规格相对于子一代更加整齐。应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罗氏沼虾5个选择系子二代共630尾虾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各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666 2;平均杂合度观测值为0.435 0,平均杂合度期望值为0.707 6。5个选择系的多态信息含量(PIC)从小到大依次为C(0.434 0)A(0.480 4)D(0.513 4)B(0.519 3)E(0.555 7),为中度和高度多态性。各位点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74 5,大部分遗传变异来源于各选择系内,表明各选择系尚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