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根据厄尔尼诺年春季(2016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72尾鸢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厄尔尼诺现象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厄尔尼诺年间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为59.5~207.5 mm,优势胴长组为90~150 mm,占样本总数的66.24%;雄性胴长范围为56.5~236.5 mm,优势胴长组为60~120 mm,占样本总数的78.81%,雌雄样本优势胴长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样本体质量范围为7~318 g,优势体质量组为20~140 g,占样本总数的70.18%;雄性体质量范围为7~381 g,优势体质量组为0~80 g,占样本总数的92.14%。雌性鸢乌贼净重比例范围为46.59%~86.67%,平均为70.19%;雄性为42.86%~91.11%,平均为73.12%。不同性别间鸢乌贼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胴长与体质量、净重的生长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雄性则均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全部鸢乌贼样本的性别比例为41.43∶58.57,雄性样本多于雌性样本;雌雄样本的性成熟度主要以Ⅰ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1.7%和85.79%。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胃含物主要包括头足类、中上层鱼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等。厄尔尼诺年间中沙群岛海域的平均表温较上一年度偏低0.213°C,可能会对该海域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使其个体变小。  相似文献   

2.
南海鸢乌贼微型群雌性个体繁殖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7年灯光罩网船在南海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雌性样本,进行繁殖力特性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南海鸢乌贼微型群雌性个体潜在繁殖力为1218~32843 cell,卵巢卵母细胞数为1178~30397 cell,输卵管成熟卵子数为113~2904 cell。相对繁殖力为48.93~842.12 cell/g,总体潜在繁殖投入指数为0.005~0.213。潜在繁殖力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与体重呈线性相关关系。相对繁殖力与胴长呈指数函数关系,与体重呈线性相关关系。潜在繁殖投入指数与胴长和体重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产卵繁殖期,雌性个体的分批繁殖力为1895~2904 cell,产卵批次为6~15,平均值为9.87±4.36。卵巢卵母细胞的卵径范围为0.17~0.99 mm,均值为(0.51±0.14) mm,不同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卵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Ⅲ~Ⅵ期的卵巢卵母细胞卵径大小均呈单峰值区间分布,随性腺发育峰值区间呈前移趋势,Ⅲ~Ⅳ期时峰值区间为0.35~0.60 mm,Ⅴ~Ⅵ期为0.40~0.75 mm。输卵管成熟卵子的卵径为0.50~ 1.08 mm。研究表明,南海鸢乌贼微型群雌性个体繁殖力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长趋势,卵巢卵母细胞为批次发育成熟,产卵活动为分批次产卵。  相似文献   

3.
以2012年9月(秋季)与2013年3月(春季)在南海中南部采集的4 01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为基础, 对南海中南部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 春、秋两季鸢乌贼雌雄个体比例均为1:1; 性腺发育为春季Ⅰ、Ⅱ期所占比例较高, 秋季Ⅱ、Ⅲ期所占比例较高; 性腺成熟度指数(GSI)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 雄性高于雌性的变化规律; 在成熟雌性个体中, 当胴长141 mm或 150 mm时, GSI 均随胴长的增长而升高, 其中121~140 mm胴长组GSI最高, 高达9.71; 春、秋两季鸢乌贼个体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分别为63~97 074粒和24~60 378粒, 均值分别为8 635粒和10 234粒, 秋季鸢乌贼繁殖能力较春季强; 鸢乌贼个体绝对繁殖力与胴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 01)。鸢乌贼成熟卵径范围为400~1 200 m, 均值为(769261) m。结果表明, 鸢乌贼的卵径小, 属异步成熟、分批产卵类型, 具有较强的繁殖潜力。  相似文献   

4.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LA-ICP-MS)分析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及分布。结果显示,南海鸢乌贼耳石含量前10位的元素依次为钙(Ca)、锶(Sr)、钠(Na)、磷(P)、钾(K)、镁(Mg)、锌(Zn)、铝(Al)、铜(Cu)和镍(Ni)。P方差分析发现,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Ca(P=0.017)、Sr(P=0.016)、Na(P=0.042)种群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Ca(P=0.026)、Sr(P=0.021)、Na(P=0.025)性别差异显著(P0.05),微型群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中型群Cu(P=0.002)、Ni(P=0.001)日龄差异显著(P0.05),微型群P(P=0.000)、Mg(P=0.002)、Zn(P=0.023)、Al(P=0.000)、Cu(P=0.003)日龄差异显著(P0.05)。南海鸢乌贼Sr含量随纬度的降低而减少,且0日龄高于10日龄。  相似文献   

6.
3个不同海区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4~5月、2014年4~6月以及2014年2~6月我国渔船分别在印度洋海域、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胴长、体质量、性成熟度组成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及所占的比例为380~560 mm和83.5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60~240 mm和81.86%;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40~180mm和77.78%,雄性为140~160 mm和93.14%。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优势体质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1 500~4 500 g和85.00%;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200~500 g和78.43%;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为100~280 g和88.89%,雄性为160~220 g和88.24%。印度洋海域个体生长指数小于3,其它地区均大于3。印度洋海域的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46.5%,在胴长为320 mm已经开始出现性成熟个体;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63.24%,在胴长为200 mm时已经出现了性成熟个体;中西太平洋海域雌性性成熟个体占总体的10.1%,胴长160 mm已经有性成熟个体,雄性为65.68%。印度洋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为392.74mm;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为196.40 mm;中西太平洋雌性个体为213.80 mm,雄性个体为146.95 mm。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海域的鸢乌贼均为混合群体,印度洋海域主要为大型群,中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主要为中型群,也有一定量的小型群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属头足纲柔鱼科鸢乌贼属,是世界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1-2]。鸢乌贼在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和中国南海的资源量较为丰富[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其总资源量约为800~1120万t[5]。  相似文献   

8.
利用组织能量密度测定技术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中型群雌性个体肌肉组织和性腺组织能量积累的变化过程及其分配规律。结果显示,胴体、尾鳍、足腕、缠卵腺、输卵管复合体和卵巢等组织的能量密度分别为(22.06±1.24) kJ·g~(-1)、(22.50±1.25) kJ·g~(-1)、(22.83±1.13) kJ·g~(-1)、(21.10±0.80) kJ·g~(-1)、(24.33±1.41) kJ·g~(-1)和(21.76±1.32) kJ·g~(-1)。胴体、尾鳍、足腕等肌肉组织能量积累的平均值分别为(324.52±125.30) kJ、(71.04±31.48) kJ和(168.34±90.77) kJ,缠卵腺、输卵管复合体和卵巢等性腺组织能量积累的平均值分别为(4.61±9.01) kJ、(6.04±15.36) kJ和(13.84±26.98) kJ。自生理性发育(Ⅲ期),卵巢、缠卵腺、输卵管复合体等性腺组织的能量积累占比显著增加,而胴体、尾鳍、足腕等肌肉组织的能量积累占比显著降低。组织能量积累-胴长关系的残差分析显示,在Ⅲ~Ⅵ期肌肉组织能量积累残差与性腺组织能量积累残差呈弱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肌肉组织能量部分转化用于性腺组织的生长发育。以上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雌性个体肌肉组织是能量积累的最大单元,性腺组织能量积累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自雌性个体生理性发育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性腺发育对能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存储了大量微化学信息,能够反映其栖息环境变化,是研究头足类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本文根据2017年3月—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海域采集的1002尾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17枚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分布。结果表明:南沙群岛海域的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6种微量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依次为钙(Ca)、锶(Sr)、钠(Na)、磷(P)、硅(Si)、钾(K)、镁(Mg)、铁(Fe)、钡(Ba)和硼(B)。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耳石部位间Si、K、Fe无显著性差异,而Ca、Sr、Na、P、Mg、Ba、B则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南海鸢乌贼水声学测量和评估相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频(38 kHz、120 kHz)Simrad EK60和频率分别为70 kHz和120 kHz的2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于2013年获得的南海鸢乌贼( 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声学调查资料,对鸢乌贼的目标强度( TS)和空间分布、浮游动物的干扰、频差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灯光罩网取样对鸢乌贼TS进行现场测量是可行途径;自然条件下鸢乌贼声学映像不明显,光诱条件下鸢乌贼开始聚集,22:00前主要分布于10~50 m和55~80 m水层,22:00后主要分布于10~35 m、50~75 m和115~155 m水层;浮游动物和深海鱼类是鸢乌贼声学探测的重要干扰,尤其是夜间,设置积分阈要考虑不同时间段的影响;频差技术是鸢乌贼声学映像鉴别的重要方法,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被广泛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等。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鸢乌贼样本,测量了513枚鸢乌贼耳石外部形态参数(雌性276枚、雄性23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数据,对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显示,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和翼区长(WL)可以作为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的特征参数与日龄、与胴长的生长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TSL、MW和LDL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与胴长的关系则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TSL、MW和LDL的绝对和瞬时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在181~210 d分别达到峰值,因此,181~210 d可能是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拐点。  相似文献   

12.
陈子越  陆化杰  童玉和  刘维  张旭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19,43(12):2501-2510
角质颚结构稳定、信息量大,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物学的重要材料。根据2017年5—8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个体差异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宽(URW)、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喙长(LRL)和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外形特征因子描述鸢乌贼角质颚的外形变化。方差分析(ANOVA)和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结果显示,主要外形特征因子在不同性别、不同胴长组和不同性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主要外形特征因子与脊突长(CL)的比值基本稳定。研究表明,在个体生长过程中,角质颚各区的比例基本稳定,胴长121~150 mm和性腺成熟度Ⅲ期可能是鸢乌贼角质颚外形生长的拐点。  相似文献   

13.
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样品,对其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眶灯鱼的体长范围为71~172 mm,平均118 mm;体重范围为5.25~66.20 g,平均26.05 g。雌雄个体体长、体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NOVA,P0.01);总样本雌性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4×10~(-5)L~(2.7873)(R~2=0.9241,n=317),雄性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7×10~(-5)L~(2.6883)(R~2=0.9052,n=558)。雌雄性比为1:1.76,雄性明显多于雌性。性腺成熟度以II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表明瓦氏眶灯鱼在全年多次产卵,其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为145.0 mm。瓦氏眶灯鱼摄食等级主要以1、2级为主,主要摄食安达曼钩腕乌贼(Abralia andamanica)、线小钩腕乌贼(Abraliopsis lineata)等头足类,同时还摄食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等小型中层鱼及拟须虾(Aristaeomorpha foliacea)等甲壳类,有时也会摄食同类。瓦氏眶灯鱼主要生活在底层海域,除少部分未成熟个体外,基本不进行昼夜垂直迁移。瓦氏眶灯鱼个体规格大,数量多,且基本不进行垂直迁移,是研究南海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  相似文献   

14.
陆化杰  赵懋林  刘凯  任品 《水产学报》2023,44(7):079315-1-079315-10
为了解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根据2017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海域采集的1 002尾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17枚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分布。结果显示,南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6种微量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依次为Ca、Sr、Na、P、Si、K、Mg、Fe、Ba和B。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前10种元素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耳石部位间Si、K、Fe无显著差异,而Ca、Sr、Na、P、Mg、Ba、B则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的生境会导致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的不同,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也存在差异,但不同性别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利用微量元素分布特性鉴定头足类种群和研究洄游路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越南将南海的金枪鱼资源作为其"外向型"渔业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产量逐年升高。本文总结了越南发展南海金枪鱼渔业的过程,分析了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趋势。越南现代化的金枪鱼捕捞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使用的渔具主要有金枪鱼延绳钓、手钓、刺网和小型围网,捕捞的种类主要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作业区域在西沙群岛南部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越南2009年金枪鱼的产量已达到5.9×104t,计划2015年达到30×104t。根据越南海洋渔业研究所(RIMF)的评估,南海中西部的金枪鱼资源量为66~67×104t,可捕量23.3×104t,其中鲣鱼的可捕量21.6×104t,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的可捕量1.7×104t。随着全球金枪鱼捕捞配额的缩减和越南"外向型"渔业经济的发展,越南将继续加强对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部渔场是广西拖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传统作业区域之一。然而,近年来该海域渔业涉外事故频发,广西渔船损失惨重。为了规避涉外事故,广西拖网渔船不得不频频中断正常生产,转移到南海外海其它涉外风险较低的渔场作业。2013年5月以后,在南海外海生产的广西拖网渔船陆续撤出南海南部,至今未恢复生产。本文采用南海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和信息渔船2013年的生产记录,通过统计及对比,分析拖网渔船从南海南部转移后面临的困境和成因。结果表明,渔船转移到6°N以北的南海外海渔场生产,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减少31.25%、优质鱼类所占的比例明显下降、全部航次亏损,生产难以为继。目前南海南部的生产态势明显不利于南海外海渔业的发展。本文提出恢复和坚持南海南部生产是南海外海拖网渔业发展的基础,有关部门应加强渔场巡航护渔、组织综合编队生产及加大对渔船开发南海南部渔业资源的支持力度。为了进一步发展南海外海拖网生产,建议在南海南部探索试验共同渔区模式。  相似文献   

17.
南海春季月相、水深、作业时间与鸢乌贼CPUE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和2016年春季灯光罩网渔船分别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海域作业的鸢乌贼产量数据,研究作业条件水深、时间和月相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关系。GAM模型分析,作业时间和农历日对CPUE的影响显著。结果显示,月光天时,0~999 m水深范围CPUE较低;月黑天时,各水层CPUE变化不大,2 500~2 999 m水深范围CPUE较高;作业时间在上半夜(21:00—23:00),CPUE较高,最高达399.4 kg/网,下半夜(0:00—5:00) CPUE逐渐下降;月光天和月黑天产量差别较大,分别为267.0和321.6 kg/网;厄尔尼诺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鸢乌贼资源量在各水层的变化。各作业条件对鸢乌贼CPUE影响的研究能够为渔场的寻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海洋施肥及其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磷施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回顾海洋施肥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海洋施肥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海洋施肥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南海光热充足,但外海表层水体大营养元素匮乏,生物生产力低下,大营养元素施肥可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从而可持续地增加渔业产量;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而在特定海域形成的饵料生物密集区会吸引鱼群聚集,从而提高外海渔业捕捞效率。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在继续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开发外海施肥的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有助于部分转移近海捕捞压力,为近海渔业的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渔业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东海区历年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群体结构、生物学参数、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等渔业生物学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海区带鱼和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现象相当突出,渐近长度L∞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而生长参数K以及总死亡系数Z和捕捞死亡系数F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摄食习性和繁殖习性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带鱼表现出极强的自食性,小黄鱼主要摄食种类与过去大不相同;性成熟提前,同年龄、同一体长组的带鱼和小黄鱼个体平均绝对繁殖力提高。产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捕捞的影响和鱼类自身适应自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