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层析法(RP-HPLC)分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眼柄视上神经节中的性腺抑制激素,收集在高血糖激素家族区域内出峰的洗脱液组分,得到7组单一的样品组分。通过活体注射的方法,观察和统计每一组分对去眼柄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直径大小的影响,以检验每个分离组分的性腺抑制活性。结果发现,其中的第7组分对中华绒螯蟹的卵巢发育具有最强的抑制作用,推测这一组分为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抑制激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红色可视嵌入性荧光(visible implant elastomer,VIE)标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观察了荧光标记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保持率和对其存活、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荧光标记幼蟹不同部位在室内饲养并观察8周,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幼蟹不同部位的标记保持率均为100%,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幼蟹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标记幼蟹螯掌节和腕节间的关节膜后移入室外养殖池养殖,中华绒螯蟹室外养殖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与对照组也无显著差异(P0.05)。挑选标记后经室外池塘养成的中华绒螯蟹进行小水体繁育实验,抱卵率为83.3%,平均抱卵量30×104egg·ind-1,与未标记中华绒螯蟹小水体繁育实验结果比较,抱卵率、平均抱卵量无显著性差异,荧光标记不影响中华绒螯蟹交配抱卵。本文结果表明,VIE可视荧光标记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个体识别标记,应用于育种、资源调查等研究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3.
图们江水系绒螯蟹的形态差异与遗传混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图们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种群现状,以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研究材料,将我国黄河和辽河水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及日本本土的日本绒螯蟹(Eriocheir japonicus)作为参照对象,应用三种形态多元分析方法与STRUCTURE聚类分析方法,对它们的32个外部形态性状进行分析。判别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低(83.30%);主成分分析显示图们江群体的12个差异最大的表型性状均位于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之间,呈现为中间类型;传统聚类显示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形态差异最小;STRUCTURE聚类显示,图们江有60%的个体聚入日本绒螯蟹群体,而只有10%的个体聚入中华绒螯蟹群体,其余30%个体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的中间类型。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图们江水系绒螯蟹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分布的重叠区与混杂区,但其形态偏向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甲基法呢酯(methyl farnesoate,MF)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采用离体方法研究了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andibular organ,MO)以及X-器官窦腺复合体(X-organ-sinus gland,XO-SG)对卵巢发育的作用。将MO与离体卵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1,将MO和XO-SG与离体卵母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2,仅添加培养液的卵母细胞作为对照组。实验发现,蟹去眼柄(eyestalk ablation,ESA)后的第1、3、6、14天,同对照组相比,MO对其卵母细胞的发育均有极显著促进作用。ESA处理第6天,MO对卵母细胞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强。XO-SG能逆转ESA处理后MO对卵巢发育的促进作用(P<0.01)。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ESA处理后,MO中法呢酸甲基转移酶(farnesoic acid O-methyltransferase,FAMeT)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同未去眼柄的对照组相比,第1、3天FAMeT mRNA表达丰度无明显变化(P>0.05),第6、14天表达丰度提高至265%左右(P<0.01)。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MO功能性物质能够促进卵母细胞发育,且ESA处理后第6天MO生物效应最强。MO中FAMeT mRNA的合成受XO-SG的抑制调节。在离体条件下,中华绒螯蟹XO-SG能够抑制卵母细胞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渔光一体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生长规律,在渔光一体池塘内,分别在光伏覆盖区域和非光伏覆盖区域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实验,比较光伏区和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二龄蟹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6月份之前,非光伏区中华绒螯蟹显示出一定的生长优势,6月份之后光伏区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优势突出,生长...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抗凝剂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草酸钾等 10种抗凝剂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进行抗凝试验,结果表明,1.67倍抗凝剂 8(0.23 mol/LNaCl、0.17mol/L葡萄糖、50.00mmol/L柠檬酸三钠、43.33mmol/L柠檬酸、16.67mmol/LEDTA- Na2,pH5.5)为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一种比较理想的抗凝剂,当抗凝剂与血淋巴体积比为 2∶5时,这种抗凝剂不仅能有效延长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凝固时间达69.8min以上,而且还能较好地维持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形态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微孢子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有着广泛的宿主。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可以引起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因此而受到重视。本文简要综述了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以及中华绒螯蟹微孢子虫病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有效防治河蟹微孢子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比较了分布于我国大陆沿海 6个主要水系的两种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 )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结果发现 ,(1)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不显著 ,四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 =0 .0 0 0 6~ 0 .0 0 53,属种内群体间差异。 (2 )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也不显著 ,两个群体间遗传距离D=0 .0 0 0 7,尚未达到亚种分化水平。 (3)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与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在SOD同工酶表型上有明显差异 ,SOD - 2位点仅在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中表达 ,而SOD - 4位点仅在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中表达 ,这些可作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群体区分的生化遗传标志。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中华绒螯蟹群体同珠江和南流江日本绒螯蟹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大 ,D =0 .0 72 1~ 0 .0 74 7。 (4 )聚类分析表明 ,在我国大陆沿海水系分布的绒螯蟹可分为两大类群 ,辽河、黄河、长江和瓯江水系的绒螯蟹属北方类群 ,即中华绒螯蟹 ;珠江和南流江的绒螯蟹属南方类群 ,即日本绒螯蟹。  相似文献   

9.
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结构变化对精子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过程及促雄腺结构变化的光镜与电镜观察表明:中华绒螯蟹的精巢发育、精子发生与促雄腺的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促雄腺处于发育起始阶段时,精巢内尚未有精细胞形成,生精小管内以初级精母细胞与次级精母细胞占优势;当促雄腺处于分泌期时,精巢内精子形成并成熟释放;河蟹繁殖后,促雄腺处于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产品质量安全,设计了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通过分析中华绒鳌蟹养殖过程中的危害,结合无公害中华绒螯蟹养殖HACCP质量管理体系,确定了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监管措施的5个关键监控点和监控措施;依据EAN/UCC标识系统,设计出可追溯二维码标签,并应用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了客户端标签打印功能;采用B/S模式结构体系,建立了基于Web的中华绒螯蟹养殖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为中华绒螯蟹实现"从源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提供良好的管理操作平台。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毛蟹、河蟹、大闸蟹等,为我国重要经济蟹类。“六月黄”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农历6月份上市的中华绒螯蟹,此时的河蟹性腺尚未发育成熟,仍处于蜕壳生长阶段,但肝胰腺饱满,味道鲜美,故称为“六月黄”。多数“六月黄”雌、雄蟹品质有较明显的差异,均未达到成熟河蟹的品质[1]。且不同年份或来自不同地点的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差异很大[2-3]。  相似文献   

12.
基于COⅠ序列绒螯蟹属DNA条形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绒螯蟹属的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及狭颚绒螯蟹共80条线粒体COⅠ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并与GenBank中绒螯蟹属的台湾绒螯蟹2条和近方蟹属的绒毛近方蟹19条COⅠ基因序列进行联配分析。结果显示,101条序列包含44种单倍型,序列组成表现明显的碱基偏倚性。中华绒螯蟹如东、七里海群体与日本绒螯蟹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10%和1.078%,明显低于COⅠ基因DNA条形码鉴别种的遗传距离为2%的阈值,表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为同一物种;而合浦绒螯蟹与中华绒螯蟹如东和七里海群体及与日本绒螯蟹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823%、5.101%以及5.011%,明显大于2%的鉴别阈值,说明合浦绒螯蟹为独立的种。以绒毛近方蟹为外群,基于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邻接树显示,中华绒螯蟹与日本绒螯蟹聚在一起,合浦绒螯蟹则聚成单系。本文测序的5个群体除狭颚绒螯蟹外,其余均具有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为0.593±0.144~0.779±0.068,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56~0.01336;此外,中华绒螯蟹如东群体与日本绒螯蟹、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七里海群体分别共享单倍型H1、H2和H3,说明这些蟹类可能有种质资源混杂或是遗传污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颖  王文琪  程顺峰 《水产学报》2015,39(6):810-817
为研究虾蟹类甲壳动物血细胞膜表面是否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及共同抗原表位的生物学特征,采用制备的抗三疣梭子蟹颗粒血细胞单克隆抗体,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等多种方法,测定了7种甲壳类动物(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刀额新对虾、口虾蛄、中华绒螯蟹、日本板蟹及美洲黄道蟹)颗粒血细胞及透明血细胞与三疣梭子蟹颗粒血细胞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抗原表位。LSCM可观察到该株抗三疣梭子蟹颗粒血细胞单克隆抗体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板蟹血细胞交叉反应结果为阳性,分析发现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阳性颗粒血细胞在其颗粒血细胞总数中占76.74%,阳性透明血细胞在其透明血细胞总数中占70.59%,日本板蟹阳性颗粒血细胞在其颗粒血细胞总数中占73.86%,阳性透明血细胞在其透明血细胞总数中占16.67%,其余5种甲壳类动物均为阴性;Western blot测试结果显示该株单克隆抗体仅与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反应,且发生反应的抗原决定簇位于分子量为30 ku的蛋白带上;FCM分析发现该株单克隆抗体与中华绒螯蟹透明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均可发生交叉反应,阳性率分别为57.72%和77.05%,与日本板蟹透明血细胞阳性反应极少,阳性率仅为9.57%,与颗粒血细胞发生阳性反应的阳性率为82.59%。  相似文献   

14.
分别用0.24、0.48、0.72、0.96、1.20g/L的尿素溶液饲养中华绒螯蟹幼蟹7d,测定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 transferase,GST)的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上述3种酶的活性逐渐下降,丙二醛含量逐渐上升;随着浓度的增加,3种酶活性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0.24g/L尿素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0.96g/L浓度组中华绒螯蟹幼蟹血清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这两组中华绒螯蟹血清中丙二醛含量则相应下降.表明尿素浓度增加使得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清除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氢和自由基的能力下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体内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有损伤.  相似文献   

15.
采用颜料法确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循环血体积(V)与体质量(W)间的回归曲线方程为V=0.1576W-0.898(Rs=0.83,P<0.01),循环血体积与体质量的百分比(V/W)为(14.86±2.95)%.在确定中华绒螯蟹循环血体积的基础上,通过注射革兰氏阳性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探讨进入中华绒螯蟹体内细菌随时间变化的清除规律以及通过组织学观察探讨细菌的清除方式.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两种细菌的清除作用相似,在注射菌后60 min时对蜡状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细菌清除率都达到最高,分别为(88.57±4.84)%和(90.15±3.88)%;120 min时对两种细菌清除率与60 min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华绒螯蟹的鳃和心脏中血细胞都可聚集而形成血细胞团,并具有对细菌的包裹和吞噬作用,血细胞团的形成以及包裹和吞噬作用是中华绒螯蟹清除细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12块稻田中进行4种中华绒螯蟹饲料配方对比试验,蛋白含量分别为38.06%、33.43%、28.48%、25.32%.经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蛋白含量为38.06%、脂肪含量为6.01%、钙磷比为1∶1.35的饲料组中华绒螯蟹生长最佳,利润最高.高营养水平的中华绒螯蟹配合饲料能促进生长,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显著增加效益.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生理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于2004年6月至11月在崇明岛中华绒螯蟹养殖基地进行1秋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试验,通过荧光免疫二步抗体检测法和原子吸收等方法,测定了1秋龄蟹血淋巴钙离子和雌二醇水平,研究了不同盐度水体中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情况及盐度促进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水体盐度的升高,1秋龄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率上升,成活率则呈下降趋势;(2)水体盐度升高导致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Ca2 含量上升(P<0.05),但对1秋龄雄蟹作用不显著(P>0.05);(3)池塘养殖90 d之后,高盐度水体中1秋龄未发育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低盐度水体1秋龄未成熟雌蟹(P<0.05);(4)1秋龄性早熟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含量高达(1294.00±595.87)pg/mL,极显著地高于同期的1秋龄未成熟雌蟹(P<0.01)。研究表明:水体盐度升高引起的1龄雌蟹血淋巴中雌二醇水平和Ca2 含量上升是导致1秋龄雌性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内在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9.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水产学报》2024,48(1):019608-01960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溶血磷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lysophosphatid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LPGAT)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调控特征,本研究首先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s-lpgat1的开放阅读框序列(登录号MZ312613),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